美國男人渴望自由,渴望冒險,新大陸的發現使全世界的冒險家找到了他們的樂園。-------瀏覽器上打上-看最新更新即使是現在,在快被幾十億人口擠暴的地球上,他們仍然是最有冒險精神的一群……為追求自由而會聚的男人們毫無疑問,美國是世界上很多男人夢想中的國度。《泰坦尼克號》里的主人公jack,是一個一無所有的流浪者,他傾其所有為賭注,換回了一張到美國的船票——這雖然只是電影當中的情節,但從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以來,無數的男人一直都重復著jack的故事,直到今天也是如此。
是什麼讓美國對男人們有如此大的吸引力?是金錢?美女?權力?還是一個嶄新的生活和充滿誘惑力的未來?也許都是,也許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但是其中無疑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為了追求自由。
男人們對自由有著近似狂熱的迷戀,而美國從建立以來,一直都標榜自己是一個自由的國度,而且廣闊的土地、自由的競爭環境、遍地的機會,都表明了這塊土地確實是男人們夢想的“自由天堂”。
溫斯頓?萊特出生在德國慕尼黑的一個中產階級家庭。德國人,尤其是德國男人,都是很傳統的。他們受傳統教育、信奉傳統宗教、舉行傳統婚姻,甚至舉行傳統葬禮,德國男人是世界傳統男人的典範。當然,這一切本應該也在萊特身上發生——只是他到了美國,所以一切就不一樣了。
和大多數年輕男人一樣,萊特對自由有著一種近乎狂熱的渴望,傳統的歐洲教育並沒有改變他這一天性。萊特的父親是個農場主,家庭生活還算富裕,他最大的願望就是希望萊特能夠繼承他們家祖傳的農場。但是從中學開始,萊特就對美國這片自由的國度充滿了夢想。19歲那年,他克服了家庭的壓力,像《泰坦尼克號》里的jack一樣,買了一張橫渡大洋的船票,義無反顧地來到了美國。
因為一時沖動,萊特剛到美國的時候身上只有200馬克,剛剛步入美國的他並沒有因此而氣餒,先找了一家臨時住所,然後又去一家汽車修理場打工,周薪只有60美元,連維持生活都很困難。
老溫斯頓一開始還十分擔心兒子,兩個月過去了,他給萊特寫了一封信,信里雖然還是充滿日耳曼人的倔強,但還是委婉地表達了自己的意思︰如果你生活不下去的話,還是早點回來吧。
出乎父親的意料,萊特並沒有像以前那樣傲氣和倔強,而是用了一種相當輕松的口吻回復——在信中萊特並沒有隱瞞自己目前經濟困窘的狀況,但是他十分歡快地寫道︰“親愛的爸爸,雖然目前經濟上還是有點緊張,但是相信很快就會過去的。您原來只說對了一半,美國確實不是天堂,但這里確實是我夢想的國度。我可以做很多以前自己想做卻不可以做的事情,上班的節奏雖然很緊張,但是氣氛卻十分自由輕松,我很喜歡這樣的環境。”
“男人有時候最希望的並不是財富、權力和地位,這些能帶來滿足感,卻並不能讓人快樂地活著,快樂的真諦就是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生活。”這就是萊特的人生格言。很快他就完全融入了美國的環境當中。在以後的兩年里,他白天上班,晚上和朋友約會、跳舞,甚至偶爾出去飆車,生活自由、簡單而快樂,經濟狀況也一步步好了起來。現在他成了一家小公司的貿易主管。
每年,都有數萬乃至數十萬像萊特一樣的男人,他們從世界的各個角落來到美國,為了他們的自由和夢想。當然,就事業而言,他們也不一定全都成功,有些人成就了大事業,有些人則像萊特一樣成為美國普通勞動階層的一員,有些人還可能為生計奔波。但是從他們當中絕大多數人的臉上,都可以看到自信而愉悅的笑容,因為他們自由地按照自己渴望的生活方式活著。
哈里是南非的一個小伙子,從小就醉心于黑人音樂。但是在南非,他卻很少有機會發展自己的才能。于是他來到美國,夢想著自己有一天可以走在好萊塢的星光大道上,但是顯然上帝並不是很眷顧他。到了美國以後因為要學習音樂,加上他沒有什麼其他的特長,一直在貧困線上掙扎。
但是哈里卻絲毫沒有氣餒的情緒,白天他在一家中國餐館打工,晚上則去音樂學院學習兩個小時,然後和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們去酒吧表演,有時候甚至即興在路邊廣場上跳上一曲,引來路人的陣陣喝彩。當被問及今後有什麼打算的時候,哈里笑著說︰“沒什麼可擔心的,美國永遠不缺自由和夢想。”
走在紐約街頭,我們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男人,他們當中有白皮膚的,有黃皮膚的,也有黑皮膚的;有億萬富翁、有中產階級,也有一無所有的流浪漢。但是絕大多數人看起來都沒有沮喪的情緒。即使是乞丐,也很少和我們生活中見到的一樣,臉上也會經常性地帶著笑容。外國的游客剛到美國的時候一般都會感到很奇怪,為什麼美國人如此的開朗,其實這和美國公眾的自由意識是分不開的。
在美國工作也是如此,中國男人工作熱情高,加班加點,苦干實干的男人是工作中的榜樣;德國男人工作嚴謹,就好像鐘表,嚴格地按照計劃好或者規定好的去做;日本男人工作細致,他們的精細是世界聞名的;但是美國男人,在工作當中卻看起來有些“散漫”,他們身穿t恤衫,腳踏旅游鞋上班,在美國的公司里,你很少看見裝飾、擺設風格相似的兩間辦公室甚至辦公桌。他們總是把自己的工作地點擺弄得很個性化——這也是崇尚自由的一種表現。
google是世界上最大的網絡搜索引擎企業,在美國的google本部,從外表看還以為是到了游樂場,整棟建築的設計風格十分卡通,員工們也有說有笑,辦公大廳除了一個巨大的電子顯示屏不斷刷新著世界各地即時傳來的消息以外,根本看不出來這是辦公場所。
google的員工上班時的狀態也五花八門,有人甚至帶著自己的寵物狗一起上班。很多人為了方便,都是踩著滑板或旱冰鞋在部門之間傳送文件,這在其他國家是不可想象的。
在樓層間的樓梯角落里,每一層都放著兩個大大的橡膠健身球,工作之余,員工們可以在上面做做柔軟體操,也可以當凳子坐在上面小憩。google管理層的很多重大決定都是在這樣的小玩意兒上產生的。
有人也許會問︰這樣自由散漫的工作環境又怎麼能產生高效率,但是事實證明,美國男人的工作效率並不比別的國家差。因為這樣的工作方式正是美國男人所向往和追求的,所以自由的環境並不影響他們的熱情,這也是為什麼美國男人在別的國家工作時表現很平常,但是回到美國卻馬上生龍活虎的原因。
美國男人辭職的理由大部分情況下也不是因為待遇問題,而是“不自由”、“和我想象的不一樣”等很多帶有個人感情色彩的理由。
很多國家的男人都喜歡到美國去工作,除了喜歡美國式自由的工作環境以外,更欣賞的是這種環境能激發一個人的創意,從而產生奇跡。在中國,男人們靠勞動致富,在日本,男人們靠學習致富,而在美國,男人們則靠創意致富,現在很多國家都在學習美國人的這一點,也正是因為這一點,美國才讓無數男人們心向往之。
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翻開美國的歷史,從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到美國獨立戰爭爆發及獨立宣言發表,從美國南北戰爭到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的經濟繁榮,歷史上沒有任何一段時間,在同一塊土地上演繹出如此自由的旋律。美國的歷史和自由是為了追求自由而奮斗的男人們建造的,而這種自由的環境又吸引著更多渴望自由的男人們。
“進口”的自由女神自由女神和《獨立宣言》一樣,都是美國的象征,但是美國的這個象征和美國人本身一樣,也是一個“移民”。
這個象征自由的建築物是法國在1886年慶祝美國獨立百年時贈送給他們的禮物。從那時至今,這個矗立在紐約港口的自由女神已經迎來億萬個移民來到美國。
1886年10月28日,紐約港輪船汽笛齊鳴,煙花四起,在21響禮炮聲中,這座世界上最著名的雕像被送到了美國。從此,凡是進入紐約港的船只上的乘客都可以看見屹立的自由女神高舉自由火炬。對成千上萬個來美國的移民來說,自由女神是擺脫舊世界的貧困和壓迫的保證,成了美國的精神象征。
美國建築師理查德?莫里斯?亨特設計的基座高47米,女神像本身高46米,因此使火炬的尖端高出地面93米。女神像重229噸,腰寬米,嘴寬91厘米,高擎火炬的右臂長米,單獨一個食指就有米長。女神像的腳上有象征推翻暴政的斷鐵鐐,左手握著一本美國《獨立宣言》,她頭冠上的七道射線象征自由遍及七大洋、七大洲。女神像體內的螺旋形階梯使游客能登上神像頭部,其高度相當于一棟12層高的樓房。
自由女神像的含義源自法國政治。1865年拿破侖三世即位。一位名叫埃杜阿德?迪?拉布萊的學者以及向往自由民主的人們希望結束君主制度,建立一個新的法蘭西共和國,他們醞釀造一個自由女神像來表達他們對大西洋彼岸的偉大共和國的贊許,並激勵法國人民和美國人民相互間的同情心。
從阿爾薩斯來的年輕雕塑家弗雷德里克?奧古斯梯?巴陶第在拉布萊的鼓勵下開始此項工程的設計。巴陶第一直希望在甦伊士運河造一座高擎火炬的龐大的女神燈塔,體現亞洲出現的進步之光。他以極大的熱忱著手這項新的工程。他的自由女神像受到了畫家德拉格羅伊克斯的名畫《自由神指引著人們》的影響,而女神的臉反映了他自己母親嚴峻的面龐和神態……女神像碩大無比,再加上風吹日曬,給巴陶第和他的工程師(精明能干的艾菲爾鐵塔的建造者亞歷山大?古斯塔沃?艾菲爾)帶來了棘手的技術上的問題。艾菲爾造了一個由中心支架支撐著的精巧的鐵框架。僅毫米厚的看得見的塑像外層附在這個靈活的內框架上。巴陶第開始先制作了一個米高的小的模型塑像,然後又做了三個,每個都比前一個大,直到恰到好處的宏偉規模。
自由女神像基座內設有介紹美國移民歷史的博物館。1972年開館。第一部分介紹美國印第安人的先祖,從亞洲漂越大西洋,來到這塊未被開發的大陸。接下來介紹了現代的大規模移民情況。通過播放影視,展示模型、攝影圖片、繪畫、服裝,提供翔實的材料,介紹來到新大陸的每一個群體,包括作為奴隸用船販來的西非人,19世紀大量移民而來的愛爾蘭人、意大利人和猶太人。
愛瑪?拉扎露絲從自由女神像上汲取靈感,創作了著名詩篇《新的巨人》,描述金門橋畔的女神高擎火炬歡迎被舊世界所拋棄的、擠作一團的平民到來的情景。
1892年以來,前呼後擁的移民船抵達自由島旁的埃利斯島。德國人、愛爾蘭人、意大利人、斯拉夫人、猶太人操著各自的語言,嘈雜聲四起,忐忑不安的焦慮與希望和激情交織在一起。世紀初,平均每天通過大廳的移民人數為2000人。1907年為頂峰,埃利斯島共辦理了100多萬人的入境事宜。1954年,移民站關閉。現正在修復之中,它將成為國家紀念館。
有意思的是,作為美國象征的自由女神像竟然險些被拍賣了。1985年以前,因紐約的自由女神腳下的一條輸水管道年久失修而漏水,聯邦政府欠下了澤西城近百萬美元的水費債務。聯邦政府既不修水管也不償債。澤西城多次交涉卻連連踫壁。萬般無奈的情況下,澤西城政府聲稱要拍賣自由女神像,因為這是聯邦政府在澤西城的唯一財產。
聯邦政府理屈詞窮,絞盡腦汁想出了一個辦法。他們告誡澤西城政府︰美國人拍賣自由女神就是拍賣自己的祖母!是讓全美國在世界出丑的蠢事!由于這一巧妙的比喻,使澤西城政府無法再提拍賣之事,這才沒有讓自由女神淪落到被拍賣的尷尬處境。
自由飛翔的雄鷹——陳納德陳納德原名克萊爾?李?謝諾爾特,1893年9月3日出生在美國得克薩斯州的一個小農場主家庭。他在森林和沼澤遍布的環境中長大,自幼養成了酷愛自由、勇敢無畏、蔑視困難、以沖闖冒險為樂趣的性格。據熟悉陳納德的人描述︰“他的臉部線條宛如刀削,皮膚粗糙就像揉過的舊皮革或者橡樹皮,眼光粗野大膽,眼角滿是魚尾紋,外貌粗獷甚至丑陋,但是對女人極有誘惑力,仿佛幾個世紀前的海盜或者偉大的冒險家。”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陳納德進入印第安納州本杰明?哈里遜堡的軍官學校接受訓練。3個月後,已經是預備役中尉的他被轉入陸軍通信兵航空處。1918年秋,陳納德被派到長島米契爾機場擔任第46戰斗機隊的副官,他利用工作之余學習飛行,克服了許多困難和阻力,終于掌握了飛行技術,並且在1920年得到飛行員職位,從而轉入正式飛行,與藍天結下了不解之緣。1923年,陳納德調到夏威夷珍珠港擔任第19驅逐機中隊中隊長。1930年,陳納德被保送到弗吉尼亞州蘭黎空軍戰術學校學習。畢業後在亞拉巴馬州馬克斯韋爾基地的航空兵戰術學校任戰斗機的戰術教官。
20世紀30年代,世界空軍界流行的是意大利軍事理論家杜黑的“轟炸至上”空戰理論,戰斗機受到漠視。陳納德對這一理論持懷疑態度。他堅信,現代空戰是不能沒有戰斗機的,在將來的戰爭中,戰斗機將像轟炸機一樣扮演著重要角色。1935年,他編著出版了《防御性追擊的作用》一書,闡述了自己的對空戰的觀點。這本書出版後,他的戰術理論在美國陸軍航空兵中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但卻未引起軍界上層的注意。
陳納德技術精湛,但前途坎坷。他的戰友大多都榮膺校官,可已46歲的他肩上還扛著尉官的軍餃。由于當時他的身體也不好,于是他的上司就順水推舟,在1937年4月以上尉軍餃讓他退役。正在這時,他的好友霍勃魯克從中國來信詢問他是否願意來華任職空軍教官。他答應了。4月初,他從舊金山啟程來中國。
?
只要輸入--就能看發布的章節內容(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