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的崛起

第55章 法國革命和君主制在法國的復闢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英)威爾士 本章︰第55章 法國革命和君主制在法國的復闢

    英國失去美洲的十三個殖民地以後,法蘭西王國的中心也發生了一次深刻的社會和政治動亂。-------瀏覽器上打上-看最新更新這次革命更加生動的提醒歐洲人︰世界上的一切政治安排其本質上都是暫時的。

    我們曾講到,法國的君主政體是歐洲各君主專制政體中最為成功的。它受到一些競爭的小宮廷的仿效和羨慕。但是它的繁榮是建立在不正義之上的,這最終導致它戲劇性的瓦解。盡管它絢爛輝煌,敢作敢為,但是它對平民的生命和財產造成了浪費。牧師和貴族通過免稅政策可以避免交稅,這就將國家的全部負擔都壓在了中、下層階級的肩上。農民們承受著稅負的折磨;中等階級受到貴族階級的支配和羞辱。

    1787年,法國國王發現自己已經破產,被迫召開各階級的代表大會,來商議解決由于收入不足和支出過度所造成的混亂。1789年,由貴族、教士和平民組成的,大致相當于英國議會的早期形式的三級會議,在凡爾賽召開。這種會議自1610年以來從未召開過。因為這段時間,法國一直是徹底的君主專制制度。現在,人民發現了表達自己的長期壓抑的不滿情緒的方式。三個等級之間很快就爆發了一場爭論,原因在于第三等級,即平民決心控制三級會議。平民等級在這些辯論中獲得勝利,三級會議改為國民議會。國民議會明確表示限制國王權力,就像英國議會限制英國王權一樣。國王路易十六準備反抗,他從各省召集了軍隊。于是,革命在巴黎、在法國爆發了。

    法國專制君主政體的瓦解非常迅速,陰森恐怖的巴士底獄被巴黎人民攻陷,起義迅速擴展到整個法國。在法國東部和西北部各省,許多貴族的城堡被農民燒毀,地契也被銷毀,其所有者被殺掉或被驅逐。僅僅一個月,古老而腐朽的貴族制度就瓦解了。大量王侯和王後陣營的黨羽都逃亡國外。巴黎和其他大多數大的城市都成立了臨時政府,新的武裝力量,即國民軍,一支專門抵抗國王的軍隊由這些自治的團體建立起來。人民要求國民議會建立一個適合新時代的新的政治社會制度。

    這是將群眾的力量發揮到極致的行動。它大大掃清了專制政府的不正義;廢除了免稅權、農奴制,貴族稱號和貴族的特權,並尋求在巴黎建立一個君主立憲政體。國王放棄了凡爾賽宮和它的輝煌,在巴黎的杜伊勒里宮中維持一個縮小了的國家。

    在兩年的時間里,似乎國民會議能建立一個有效率的、現代化的政府。它的工作很多是有效的,並得以保留;而有些是實驗性質的,不得不廢除;也有一些是無效的。國民會議修改了刑法典,拷打、任意的監禁、迫害異端都被廢止。法國一些古老的省,如諾曼底、勃艮第等被劃為八十個郡。擢升到軍隊里最高官階的機會,開放式地呈現在每一階級的每一個人面前。一種完美而簡單的法庭制度被建立起來,但是由人民選出的法官任期太短,從而使這一制度的價值受到很大損害。這使得民眾從某種程度上成了起訴的最高法庭,法官們就像議會中的成員一樣,被迫在舞台上表演。教會的全部大型財產都被國家沒收,由國家管理;凡是不從事教育或慈善性質的宗教機構都被取締;神職人員的薪金一律由國家支付。這件事對于下等的神職人員來說並不是一件壞事,與高級神職人員相比,他們的薪水確實太低。此外,還規定神父和主教通過選舉產生,這一規定打擊了羅馬教會的根本思想,即教會中的一切事情都集中于教皇,所有的權威都是至上而下的。實際上,國民會議是要一舉把法國教會變成新教教會,即使不是從教義上也至少在組織上實現這一點。無論在什麼地方,都有國民會議指定的牧師與忠于羅馬的頑固的牧師之間的爭論與沖突。

    1791年,法國君主立憲政體的實驗突然結束,因為國王、王後同逃往國外的貴族和君主主義者合作,想采取一些行動。外國的軍隊也集合到法國東部邊境。6月的某個晚上,國王、王後和他們的孩子偷偷地從杜伊勒里宮中逃了出來,準備投奔外國人和被放逐的貴族。但是,他們在瓦雷內被捕,並被遣送回巴黎。整個法國都爆發出愛國主義和共和主義的激情。共和政府宣告成立,接著便對奧地利和普魯士宣戰。國王受到審判,並像英國曾發生過的那樣,以叛國罪被處死(1793年1月)。

    緊接著,法國人民進入歷史上一個奇特的時期。人們都熱切地保衛法國,保衛共和制;對內對外都停止了妥協;在國內,一切的貴族和反叛勢力都被摧毀;對國外,法國成為一切革命運動的保護者和支持者。他們想使全歐洲、全世界都變為共和國。法國青年紛紛加入共和國軍隊,一首奇妙的新歌傳遍了整個大陸︰那歌至今還能像酒一樣使人熱血沸騰,那就是法國的《馬賽曲》。唱著這支神聖的歌曲,法國的步兵縱隊在猛烈的槍炮的掩護下奮勇前進,將所有的外國軍隊趕了出去。1792年年底前,法國軍隊已經遠遠超過了路易十四所取得的成果;他們到處佔領外國的領土。他們在布魯塞爾駐軍,侵佔了薩瓦,襲擊了美因茲,又從荷蘭人手中奪取了斯凱爾特河。後來法國政府做了一件愚蠢的事情。他們處死了路易,激怒了英國,驅逐了他的代表,于是它對英宣戰。這是很不明智的。雖然革命使得法國擁有一支擺脫了貴族官員統治的熱情的步兵和輝煌的炮兵,但很多特別的狀況使得他們的海軍紀律遭到破壞,而英國在海上始終是處于優勢的。在英國最初還有人很同情法國革命的自由運動,但這一次的挑戰,卻使英國人團結一致反對法國了。

    以後幾年中法國對歐洲聯盟作戰的情況,我們不能在此詳細說明。法國把奧地利人永遠趕出了比利時,使荷蘭成了一個共和國。荷蘭艦隊被冰凍結在特塞爾島,沒有放一槍一炮,就向小小的法國騎兵隊投降了。法國侵入意大利的行動曾一度中斷,直到1796年,新上任的將軍拿破侖•波拿巴又重新率領那些衣衫襤褸、饑腸轆轆的共和國軍隊,勝利的穿過皮埃蒙特,抵達了曼圖亞和維羅納。阿特金森曾作過如下的敘述︰“最令盟軍驚訝的是共和軍的人數與速度。事實上,沒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止這支臨時的軍隊。由于沒有錢,買不到帳篷;由于缺乏大量必需的武器,當然無法也沒有必要運輸。這種會造成職業軍隊大量逃跑的不舒適,卻被1793年到1794年的法國軍隊欣然忍受著。在這規模空前的軍隊中,補給不可能靠運輸維持,所以法國軍隊很快就習慣了‘生活在鄉下’。這樣,到了1793年,現代化的作戰方式——行動迅速,國民力量的充分發展,野營露宿,不同于謹慎行動,小型職業軍隊,營帳、糧食充足,詐騙等的舊式戰爭方式。前者代表了果斷的戰斗精神,而後者代表了小風險獲得小利益的精神。”

    當這支衣衫襤褸的軍隊熱情的唱著《馬賽曲》為法國作戰的時候,顯然他們的思想中並不清楚,自己侵入他國,到底是為了掠奪還是為了解放那個國家。在巴黎,革命的熱情以更加不光彩的方式被消耗著。革命運動此時掌握在一個狂熱的領導人羅伯斯庇爾的手中。這個人很難做評價;他是一個身體虛弱,天性懦弱,且自命清高的人。但他有一種取得權勢的最重要的天賦——信心。他下定決心要挽救他心中理想的共和國,而且他認為除了他自己沒人能救得了它。因此保持自己的權力就是拯救共和國。共和國現存的精神,似乎只有對保皇黨人的屠殺和對國王執行死刑才能活躍起來。當時有兩股叛亂勢力︰一股在西部的旺代郡,那里的人民在主教和貴族的領導下,反對強行征兵,反對剝奪傳統教派的財產;另外一股在南方,由里昂人和馬賽人發起,土倫的保皇黨人允許英國和西班牙兩國在那里駐軍。那時,除了繼續殺戮保皇黨人之外,似乎已沒有更有效的回應方式了。

    于是,革命的法庭開始運行,持續的屠殺開始了。斷頭台的發明恰好適合這種氛圍。王後被推上斷頭台,大多數羅伯斯庇爾的反對者也都被推上斷頭台,連不信上帝存在的無神論者也被推上斷頭台。日子一天天過去,這種魔鬼似的新機器砍下的人頭也越來越多。羅伯斯庇爾的統治似乎是靠鮮血為生的;而這種需要越來越多,就像吸鴉片的人需要的是越來越多的鴉片一樣。

    1794年夏天,羅伯斯庇爾終于被推翻,他自己也被送上了斷頭台。接替他的是由五位成員組成的督政府,他們繼續對外進行自衛戰爭,對內使法國維持了五年的統一。這五年的統治,構成了激烈變動的歷史中一段奇特的插曲。他們很善于隨機應變。宣傳者的革命熱情又把法國軍隊帶到了荷蘭、比利時、瑞士、德國南部和意大利北部。他們所到之處,國王被廢除,共和政體被建立起來。但是,這種鼓舞了督政府的宣傳熱情,並沒有阻止法國軍隊通過劫掠被解放民族的財產來減輕法國政府的財政困境。他們的戰爭越來越不像為了自由的聖戰,而越來越像舊制度下的侵略戰爭。法國所願意放棄的君主專制的最後一個特征,就是它對外政策的傳統。人們發現,事實上,督政府的對外政策與革命前一樣,毫無改變。

    此時法國出現了一位令法國和世界都遭遇不幸的人物,他繼承了法國傳統的“個人主義精神”,並把它發揚光大。他給法國帶來了十年的榮譽,也給法國帶來了最後的失敗的恥辱。這個人就是曾經為督政府率領軍隊在意大利取得勝利的拿破侖。

    在督政府執政的五年間,拿破侖為自己的升遷進行計劃和努力。漸漸地,他登上了權力的頂峰。他的理解力極為有限,但卻有著近乎冷酷的直覺和過人的精力。他作為羅伯斯庇爾派中的一個激進分子開始了他的政治生涯;他據此獲得了他的第一次升遷;但當時他並沒有掌握在歐洲發生作用的新力量。他的最大的政治想像力使他擁有一個不合時宜的願望,就是恢復偉大的西方帝國。他想方設法破壞舊神聖羅馬帝國的殘余,試圖用一個以巴黎為中心的新帝國來代替它。這樣,維也納的皇帝就不再是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而只是奧地利的皇帝了。為了與一位奧地利的公主結婚,他和自己的法國妻子離婚了。

    1799年,拿破侖就任第一執政官,實際上成為法國的君主。到1804年,他效仿查理曼的做法,使自己成為了法國的皇帝。教皇在巴黎為他舉行了加冕典禮,但他遵照查理曼當年的教導,從教皇手中奪下皇冠,親手戴到了自己的頭上。他的兒子則成了羅馬的國王。

    在起初的數年中,拿破侖的統治是成功的。他征服了意大利和西班牙的大部分領土,又打敗了普魯士和奧地利,統治了俄羅斯以西的整個歐洲。但是,他始終未能從英國人手中奪取海上的支配權。他的軍艦曾在特拉法爾加被英國將軍納爾遜徹底擊敗(1805年)。西班牙也在1808年起來反抗拿破侖,而威靈頓所統率的英國軍隊又漸漸地迫使法國向北退出半島。1811年,拿破侖和沙皇亞歷山大一世發生沖突,他于1812年率領60萬大軍侵入俄國,結果被俄國人及其寒冷的冬天所擊敗,並遭到極大的破壞。德國起來反抗他,瑞典也起兵反抗他。法軍被擊退後,拿破侖在楓丹白露退位(1814年)。他被流放到厄爾巴島。1815年,他回到法國做最後的努力,但被英國、比利時、普魯士的聯軍在滑鐵盧打敗。1821年,作為英國俘虜,他在聖赫勒拿島死去。

    由法國革命所釋放出來的各種能量,被消耗殆盡了。獲得勝利的同盟國在維也納召開大會,希望盡可能地恢復歐洲因這場革命大風暴而造成的支離破碎的政治局面。從此以後,歐洲維持了近40年的和平,這是整個歐洲都筋疲力盡的結果。

    本書首發。

    您的留言哪怕只是一個(*^__^*),都會成為作者創作的動力,請努力為作者加油吧!

    只要輸入--就能看發布的章節內容(m.101novel.com)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大國的崛起》,方便以後閱讀大國的崛起第55章 法國革命和君主制在法國的復闢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大國的崛起第55章 法國革命和君主制在法國的復闢並對大國的崛起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