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膽簫心俠骨香

第四十二章 金剛怒目,菩薩低眉

類別︰其他類型 作者︰顧楚堯 本章︰第四十二章 金剛怒目,菩薩低眉

    明永樂二十二年正月,韃靼首領阿魯台率軍侵襲山西大同、開平等地,邊境烽煙再起,北線告急。

    忠勇王本為韃靼王子,以凶悍狡黠聞名,自永樂帝四征蒙古之後,先土干率妻子部屬降明,賜名金忠,封異姓王。

    此次北境告急,金忠請纓出兵,願作前鋒截擊阿魯台大軍,永樂帝準其所請,並決意御駕親征。

    皇帝陛下第五次北征蒙古便在新年伊始之際拉開帷幕。

    永樂帝遣將,持虎符調集山西、山東、河南、陝西、遼東五都司之兵于京師、宣府待命。以安遠侯柳升、遂安伯陳英為中軍;武安侯鄭亨、保定侯孟瑛為左哨,陽武侯薛祿、新寧伯譚忠為右哨;英國公張輔、成國公朱勇為左掖,成山侯王通、興安伯徐亨為右掖;寧陽侯陳懋、忠勇王金忠為前鋒。

    不僅如此,此番五征漠北,隨駕的除了近侍“落雁一劍”高君子,還有奉旨入京**的可相禪師,以及護送他入京的戒律院首座,有“大佛手”之稱的悟覺大師。

    大明王師三十萬,行儀,祭牙旗,鳴金鼓,擎節鉞,君王至午門外勒所部將士,監國太子攜百官送行,三十萬將士浩浩蕩蕩開赴北線,意欲一舉殲滅韃靼,守住國門。

    王師開拔至隰寧,安營扎寨,遣斥候游騎探听阿魯台大軍動向。

    帥帳之內,有可相禪師菩薩低眉,悟覺大師金剛怒目,劍道巨擘高君子輕撫七星龍淵劍,分坐主座階下左右兩側。

    皇帝陛下傳令三軍原地整肅,命火頭軍即刻開灶,因帥帳內還有僧人,只是讓軍中伙夫做些雜糧烙餅、雜糧粥,天子為三軍統帥,膳食與軍中士兵幾乎無異。

    唯一特殊的一點,便是永樂帝盛放飯食的御用器皿為銀質,需先由御前太監嘗膳方可食用。

    伙夫將膳食端至帥帳前,由御前宮女接手。

    皇帝陛下還未進膳,前軍斥候回報軍情,領軍將軍、護軍將軍不敢耽誤,連忙面見中軍主帥,候在賬外。

    前方軍情緊急,永樂帝急宣中軍安遠侯柳升、遂安伯陳英覲見,方才得知阿魯台大軍早已遠遁答蘭納木兒河。

    永樂帝急發一道帥令,敕命前軍先鋒陳懋、金忠提一支輕兵速速趕赴答蘭納木兒河追擊阿魯台大軍,其余士兵準備拔營。

    安遠侯與遂安伯前腳剛邁出帥帳,乾清宮暖閣宮女紫鵑後腳便端著膳食徐徐走了進來。

    紫鵑端著銀質器皿,埋首前行,御前太監還未來得及取筷嘗膳,只見悟覺大師雙手合十,踱步居中,說了一聲“阿彌陀佛”。

    永樂帝深知這位“大佛手”精通少林一十二絕技,乃少林寺當之無愧的武道第一人,此次召可相禪師入京**,住持戒止大師必定會讓悟覺大師隨行。

    而今永樂帝有方余、李樹喬兩位大敵在外,此次親征漠北,帥帳護衛必定不及深宮大內,讓可相禪師隨駕**只是由頭,關鍵是要仰仗悟覺大師的武藝。

    更何況御前還有“飛劍朝陽”的劍道巨擘高君子護駕,當不至于為凶徒暗殺還不自知。

    悟覺大師當頭棒喝,作金剛怒目狀,厲聲說道︰“女檀越處心積慮混入御前,是何居心?”

    那“紫鵑”抬起了頭,望著那盤腿坐在主座階下右側,如今閉目入定的可相禪師,冷笑了一聲,說道︰“早就听聞悟覺大師乃是少林大佛手,耳聰目明,但生得一副可憎面目,倒是可相禪師瞧著慈藹,頗對我胃口。”

    悟覺大師低沉說道︰“我佛如來演法無畏,作佛門獅子吼如雷震,貧僧冒犯了。”

    “你還是來了。”永樂帝幽幽說道。

    “紫鵑”將銀質器皿摔在地上,仰天大笑,說道︰“朱家賊子,我孛兒只斤氏索命來了!”

    這混入御前,假扮紫鵑之人,正是日前在鐵幽門禁地犯下驚天大案的李樹喬。

    “武當掌教開陽大真人尚且死于我手,今日我便再殺個佛陀金剛又有何妨?”李樹喬袖口已滿蓄真氣。

    端坐于主座階下左側的“落雁一劍”高君子听李樹喬一言,高挑劍眉,陷入沉思。

    只要無人近皇帝陛下十步,便是死一兩個少林高僧,與他高君子又有何關系?還是莫管他人瓦上霜。

    “小女兼學百家,今日前來領教天下正宗武學,望大佛手傾力與我對決,生死有命,便看你我誰入地獄。”李樹喬催動內力,朗聲說道。

    可相禪師在達摩洞面壁參難禪二十年,帥帳之內殺氣騰騰,而他卻始終心如止水,靜心修禪,手中捋著如意珠,確有菩薩低眉之態。

    悟覺大師催動達摩閉息功,以獨有的釋家胎息法門將純陽內力發揮到極致,靜待李樹喬的攻勢。

    李樹喬搶先一掌拂來,如和煦春風拂面,掌風所至,卻見地面寸寸龜裂。

    悟覺大師施展“蜻蜓點水提縱術”,掠向李樹喬,以精純少林內功灌于一指,施一指金剛法,鐵指寸勁,拳打手指如鋼釘,練至悟覺大師這層境界,金剛指便可洞胸透腑。

    李樹喬變換身法,施展“幽冥鬼步”,一步一挪移,閃躲中以掌作刀,這一路刀法使出來卻似是那“魍魎之劍”的一招殺招,喚作“劍影”,是以快打快的招數。將劍法精髓融入刀法,又用肉掌將刀法的奧義體現出來,殊為不易。只見李樹喬一掌拍出,登時立掌為拳,拳掌之間虛虛實實,無蹤無影。悟覺大師剛想拆解這切向“中庭”的一掌,卻發現李樹喬雙拳擊出,拳風罩住“巨闕”、“期門”,一拳變雙掌,雙掌化四拳,拳掌依次疊加,攻勢密集,如淅瀝雨點。

    悟覺大師的金剛指拂過李樹喬的衣裙,似戳在一團棉花之上,毫無著力點,而李樹喬的掌風卻如影隨形,悟覺大師便大喝一聲“推山”,雙掌平胸齊推,似開山裂石,一股大力推搡李樹喬向後滑行數丈,而李樹喬卻背負雙手,借滑行之力卸去渾厚的推山掌力。

    李樹喬急退數丈,悟覺大師就越是大步流星踏進,沉肘、鎖肩、擒拿、長拳破風,僕步拍地,平地里起了一聲驚雷,出招越來越迅猛,千手如來,萬拳齊發。緊接著打出了一套“先天羅漢拳”,出手似箭,收手如綿。原先只有羅漢十八手,可經悟覺大師演變,在十八手上生出一些變化。單說這一招“醉臥羅漢”,跌跌撞撞,拳勢忽左忽右,聲東擊西,將方向顛來倒去,正如醉酒花和尚,沾衣便打,連綿不絕,摔跌手法竟比漠北武夫還高出幾分。

    李樹喬在悟覺大師的鐵拳沾上之際,出其不意反手抓打“孔最”、“尺澤”、“俠白”,與悟覺大師正好形成一進一退之勢,李樹喬見眼下正是一個角力的最佳時機,一掌與悟覺大師對上,卻听這位“大佛手”驚道︰“屠絕真氣!”

    這邊李樹喬與悟覺大師拼掌斗得正酣,旗鼓相當,那邊主座階下右側的可相禪師卻旱地拔蔥般騰躍而起,伸手曲指,五爪似鉤,陰風襲來,可相禪師聞風辨位,一道紅光激射,離永樂帝胸口方位不過五步距離!

    難不成這位達摩洞面壁參禪二十年的佛門高僧,竟然參出了“無常盂蘭手”這般狠辣的武功?

    只听“嘶”的一聲,原來七星龍淵劍已然出鞘,一道渾厚的劍氣將案台劈成兩半,也斬下了可相禪師那只驟然發難的“無常盂蘭手”,血濺三步,永樂帝隨手抓起燭台,起身往後退去,卻撞上了帷帳,已是退無可退。

    可相禪師依然沒有睜開雙眼,強忍住斷臂之痛,使出了另一只“無常盂蘭手”,誓要摘掉永樂帝那顆帝王之心。

    “你又何必逼我殺你。”高君子冷哼一聲,長劍離手擲出,釘入可相禪師的胸膛,附著在劍身上的力道並未就此卸去,拖拽著可相禪師的軀體,穿過右側帷帳,長劍沒柄,帥帳外頭露出一截血紅的劍鋒。

    莫非這便是蕭弄玉所創的飛劍術“仙人哭”?

    听得可相禪師嘶吼了一聲,淒厲高亢,乃是女聲,悟覺大師終于分了神,李樹喬丹田氣海往咽喉處一層一層炸開,秀口張大,一股氣流吐出,聚氣成刃,洞穿了悟覺大師的咽喉!

    悟覺大師乃少林近三百年來首位修滿十二絕技的武僧,若非一時分神泄氣,又怎麼會被李樹喬一招“聚氣成刃”偷襲成功,圓寂于此?

    金剛怒目,卻降伏不了四魔,而那慈悲六道的“低眉菩薩”,悶聲不響,卻企圖十步一殺!

    “你不是‘飛劍朝陽’的高君子?”李樹喬功虧一簣,咬牙切齒。

    “這一位刺客也並非可相禪師。”高君子輕輕呵出一口濁氣,被釘在帷帳上的可相禪師,臉頰上的r n p 對半破去,露出那副面似靴皮,眼眶深陷的本來面目。

    “想必這位死士便是西域無常鬼蜮門的‘勾魂使者’羊大嫂吧?‘無常盂蘭手’傷人先傷己,這世上竟還有人修煉,甘願墮入魔道,可惜可惜。”這位“高君子”在頷邊揭開自己的r n p mi n j ,幽幽說道,“我這一張r n p mi n j 就以制作來說遠不及羊大嫂那張精良,若是方才吃了兩口雜糧餅,興許就要露餡了。”

    永樂帝與李樹喬幾乎同時失聲大驚︰“原來是你!”

    在那張“高君子”的r n p mi n j 下,是現今領袖群倫的南北十三省俠道魁首的臉龐,需知“燈下黑”,李樹喬既然生出一計教羊大嫂假扮可相禪師,又怎會想到“高君子”也是個贗品?

    方余搖頭輕嘆,懊悔自責道︰“若是我早些出手,悟覺大師也不會命喪當場。”

    永樂帝今日所受驚嚇太多,任他帝王心有多玲瓏,也算計不到這般地步,但依然強裝鎮定,面朝方余問道︰“高君子練就飛劍術,還是比不過你的一劍?”

    “要說這位偽君子的‘仙人哭’,倒是真讓我頭疼,我還不能一招破他飛劍。但是斬斷他四肢的本事,我還是有的。”方余眼中閃現並不多見的陰鷙酷烈,接著說道,“他既然把我兄弟做ch ng r n彘,我為何就不能拆去他的四肢,將他體內一腔冷血逐滴放干,將他折磨至死?若為俠便不能狠辣行事,那我方余從此入魔,又有何懼?不過一念之間而已。”

    “方余,你我不該是天底下最恨這位昏君的人嗎?你忘了他是誅你方家十族的暴君了嗎?”李樹喬失聲怒吼,帶有哭腔。

    “听門外的動靜,應有強弩環伺,甲士操戈。”方余皺起眉頭,輕輕嘆了口氣。

    “這中軍帥帳,我若想抽身,即便是你也攔不住。”李樹喬哼了一聲,望向龍顏慘白的永樂帝,接著說道,“今日我孛兒只斤氏依然沒有輸給你朱家,我只是輸給了這位忘恩負義的方小俠。”

    “五月初五,仍是約定在泰山之巔。你背負江湖血債太多,我忝居俠魁之職,為亡者逃回公道,責無旁貸。”

    李樹喬未作答復,施展“旱地拔蔥”的身法,騰空躍起,帥帳頂上被一股強勢氣流撕出一個大口子,一道人影正好竄了出去,半空中飄來話音︰“午夜輾轉,惟願八百亡魂不要入夢才好,方小俠好自為之。”

    永樂帝望了幾眼帥帳頂上的那道大口子,生怕李樹喬去而復返,見她果然漸漸遠去,這才將目光轉向方余,問道︰“你果真不殺朕?”

    “那顆頭顱便暫時寄放在你的身上。如今北境告急,等哪一日四海升平,這天下已經不需要你這位皇帝陛下了,我必定提三尺青鋒而來,入紫禁,闖金鑾。皇城有禁軍二十二衛,我便一劍破甲十二萬。”

    “若是一去不回?”永樂帝忍不住低聲問道。

    “那便一去不回!”方余眼神堅毅,殺伐凌冽。

    永樂帝似乎又見到了昔年雖誅滅十族也不改傲骨,昂首走向斷頭台的方孝孺。

    他漸漸放下燭台,恢復了天子威嚴,朗聲說道︰“待朕剿滅韃靼,王師回京之日,朕親擬罪己詔,昭告天下,為正學先生平反。”

    方余一言未發,昂首闊步,往帥帳門外邁去。

    “三軍讓道!”

    明永樂二十二年,六月十七日,三十萬王師北逐韃靼至答蘭納木兒河,分兵搜抄,方圓三百余里,已不見阿魯台部蹤影,永樂帝下令班師還朝。

    七月十八日,大軍開拔于榆木川,永樂帝染病,終駕崩于軍中。

    死後謚文皇帝,廟號太宗,百年後明世宗朱厚𥰡茯Y破湮 俺勺妗薄br />
    永樂帝朱棣一生文治武功,即位之初便令解縉、姚廣孝編纂《永樂大典》,後設內閣,整吏治,北逐韃靼,南征安南,後世稱其在位二十二年為“永樂盛世”。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劍膽簫心俠骨香》,方便以後閱讀劍膽簫心俠骨香第四十二章 金剛怒目,菩薩低眉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劍膽簫心俠骨香第四十二章 金剛怒目,菩薩低眉並對劍膽簫心俠骨香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