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李浩然建議,李成梁隨他進京治療,一家都去,派李如鋅留守山海關。最近幾日家里車水馬龍,遼東的官員都前來拜見,李浩然詢問女真部怎麼樣?遼東知府回答;大部分已轉入農耕,少數躲在深山老林,掀不起大浪,讓他放心。
李浩然抽空跑了趟青水窪水軍基地,李俊告訴他水軍正抓緊建造戰船,已有1百多艘戰船了全部開往青島集結。在戰爭中李浩然接觸了江西水軍,提醒李俊注意這支水軍的動向,做好跟它決一雌雄的準備。
回來路過鞍山基地,李浩然見到了朱員外,因上次佷子的事,李浩然得罪了他,兩人還未見過面。“岳丈大人,上次之事也不能怪我,朝廷初立,須振奮法度,眾人都盯著我,處理不好影響朝政安穩和鞏固,請岳丈大人見諒。”
“算了,此事初時確有不滿,過後仔細想來,也是我佷子做的太過分,你身為攝政王要以身作則,為今後打下基礎,慢慢想通了,不知今日前來有何吩咐?”
“順道看看、有你和老管家在我大可放心,槍炮生產基本正常,足以供應軍隊的的消耗。我看岳丈大人錢也賺的差不多了,是否有入士的打算?”
“王爺別拿老朽開心了,從古至今哪有商賈之人再當官的道理,讓別人笑掉大牙。”
“正是如此,才想讓岳丈做個榜樣,只要為國為民管他何人?商賈為官不是為錢財,免了貪污受賄一說,以商人之精明,為官也差不了哪去,利多弊少,增加了官場的活力,我倒認為可以試一試。”
“王爺之說聞所未聞,倒是稀奇之事,既然王爺不嫌棄,老朽願做個拋磚引玉之人。”
李浩然帶著王妃、父母、岳丈、岳母和2萬精兵下山海關,留下李如鋅率3萬人馬守山海關。雖然不願意,不敢違拗李成梁的意思,只怪李浩然不給他說情。
一行人距離京城十里遠,就看見裴文中帶著百官來接,心想是誰這麼神通廣大,老子的行蹤摸得這麼清楚。“拜見王爺、拜見寧遠伯。”
“裴大人帶這麼多人十里相迎,莫非京城變化太大,怕我走錯了路?”
“王爺莫誤會,一是看看寧遠伯,畢竟是王爺的父親第一次進京;二是眾人都想快點瞻仰大詩人-王爺的風采。”
李浩然更驚了,自己在山海關作詩,一路東行並未把詩流傳,京城怎麼就知道了?問到︰“我作何首詩?”
“王爺莫非想考在下,當然是《《沁園春》山海關了,京城是家喻戶曉,一時紙貴啊!恭喜王爺又有大作,驚世駭俗之詩。”
李浩然的臉白一陣紅一陣,紅則為實是剽竊之作,一時起興借詩抒發寂寞心境,並不想讓別人欣賞;白則為是誰這麼嘴快,沒經我同意廣為傳播。留下2萬人馬在城外駐扎,在眾人簇擁下,李浩然進北京城,更邪乎的是北京城內人山人海,紅旗飄舞,萬人空巷夾道歡迎李浩然的到來。
裴文中見李浩然臉色不好,解釋道︰“這是京城百姓自發組織,臣並未鼓動。”
皇宮大開沖出兩個小伙子和一個小姑娘,跪倒就拜︰“孩兒叩見父王,見過爺爺奶奶。”這是李浩然的三個兒女已經長大成人。後面跟著朱淑貞、紅紅、君主、公主一一拜見。
李浩然給他們引見馬小姐,幾個女人不論心里怎麼想,表面功夫做的還算好,姐姐、妹妹的叫著,安排李成梁夫婦住下,馬小姐的房間早已準備好。
朱淑貞問︰“是否安排御醫給爹爹看看病?”
“這種病看也沒用,主要是心情好,該吃吃、該喝喝、該玩玩,不要有什麼約束,讓孩兒們多陪陪,此事就勞夫人掛心了。”
李浩然安排了三位道長的住處,便進了自己的寢宮仁智殿,看見耿直已經坐在里面了恭候多時了;
“拜見王爺。”
“坐吧、我這里別講客氣,有一事正想問你,我的行期何人通知朝野的?不會有什麼企圖吧?”
“這件事我看王爺就別在意了,此番完全是好意,一片苦心,你就當什麼都沒發生。”
李浩然愕然,耿直的意思讓自己不過問,肯定有隱情,既然是好意,他又不便說,說明事情出在自己家人身上,兩件事聯系起來除了那位還有誰。便問道︰“最近京城可有什麼異動?太子、皇帝那邊是否平靜?”
“京城還好,太子那邊有幾個東廠余孽還想聯系,被我們鏟除,並無大礙。王爺你一首詩詞,威信如日沖天,百姓歡呼,朝中大臣個個誠服,都說未來之明君,中興中原有望,沒有比這再好了。只是西北不穩,陝西有李岩大人自不擔心,而山西卻有些狀況,令人擔憂。”
“山西一直是我八哥治理,這兩年才換知府,能有什麼事情?”
“正是這兩年糧食大豐收,卻不見有多少,而且報上來的糧食數量與實際相差甚遠,我已派出碩鼠司成員負責調查。王爺還有什麼吩咐?”
李浩然揮揮手,心里沉思看來有些事必須要動了,本想等時機成熟過些日子,計劃趕不上變化。晚上到朱淑貞宮中安寢,被數落一頓,馬小姐之事也不跟她們商量,李浩然直喊冤枉說是被紅娘子給賣了,不關他的事。朱淑貞恨恨的說;這個李岩也不好好管教紅娘子,還放縱她上戰場,成何體統?
不過對李浩然的詩文大加贊賞,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有帝王的風範,是不是有年輕的馬小姐在身邊,心境俱佳,不像我們半老徐娘掉胃口?
李浩然急忙表忠心︰“夫人在我眼里永遠年輕,就像天上的仙女令我心曠神怡,不過總聞到點醋味。”
“去你的、討厭。”
第二天晚上李浩然到了君主寢宮算是倒霉了,又是掐、又是擰,三不知掉點鱷魚的眼淚,怪他把她忘了,連寫的詩都是思念別人,沒她的份,見異思遷,忘恩負義全出來了,直到李浩然施展男人的雄風,加快速度,令她陶醉于情愛之中,才閉上了嘴只顧哼哼了。
開始上朝了,李浩然沒坐大堂之上的龍椅,搬個凳子坐在堂下,與大臣們見面,解決一些繁雜的事情,吏部尚書陳新甲說又一批推薦的官員已經考察完畢,問是否分配下去。
李浩然說︰“各位大臣庭議一下,這種辦法長期以往是否可行?有何弊端,能否滿足將來的各地方官員的需要?”
討論半天大多數人認為這種辦法太慢,考察標準不統一,還是提倡用科舉的辦法,招賢納士,廣招人才為上策。裴文中站出來說︰“王爺、當初用這種辦法是北方各省都在混亂中,現在基本安定,道路暢通,已無匪患,可以采取祖制科舉選拔人才。”
李浩然說︰“祖制固然有可取之處,但弊端也顯而易見,從唐朝到大明以來,考出的狀元、進士比比皆是,又有幾人是真才實學,能治理于國家之才?當然張居正張閣老除外。大部分都是只會啃書本的酸秀才,這樣的人怎能治理好一方之土?大家想一個辦法避免此事的發生。”
大堂之上嗡嗡作響,大臣們交頭接耳,議論紛紛,歷朝歷代都是如此,我朝如何改法?學子們之前所學且是無用?
科舉是歷代封建王朝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是一種社會智商、能力的培養、挑選、使用社會性管理程序,他不變的操作步驟是︰“逐級培養篩選、--對比淘汰”
明朝期間科舉考試制度已經完備,考試內容基本以“四書五經”為準,以“四書”文句為題,規定文章格式為八股文,解釋必須參照朱熹《四書集注》,以此禁錮人們的思想。
八股文︰一四經、五書中的文句做題目,只能依照題義闡述其中義理,措辭要采用古人語氣,格式很死,結構有一定程式,字數有一定限制,句法要求對偶。八股文危害極大,嚴重束縛人們的思想,同時也把科舉制度引向絕路。
李浩然見他們嘰嘰喳喳,也說不出所以然,說道︰“我看可以多條腿走路;一在考題上有所改動,不限于四書五經,多考些實際的東西,便于理解的題目,少些死記硬背的內容。二鼓勵有特殊才技的人才入士,也可加分等方式,摒棄以前唯有讀書高的思想,尊重各行各業的技能人才。三允許商賈入士,同樣是人為何有貴賤之分?商人作生意也是勞動。
李浩然的話剛講完,朝廷之上亂哄哄一團,幾千年來把商人看做最低下的人等,為讀書人所不恥,現在要與他們為伍,一時難以接受,紛紛不贊同此事。
裴文中說︰“商人逐利,此風若在官員身上滋長,官場之上豈不皆為利往,誰來治理國家,安撫于民?”
李浩然道:“太史公曾說過︰‘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官場之上爭逐名利還少嗎?朝廷不發薪水還有幾個上朝的,同樣是利,商家就為何不行?前朝貪污腐敗遍布都是,還不是都為利。為了長治久安干脆就把利合理化,拿到桌面上來,國家需要利,沒錢怎麼富強?”(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