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逸軒回到香港第一時間就聯系了在台灣的郭台銘,向他確認。
郭在電話里告訴李逸軒,他弟弟今年初就脫離他單干了。為了在大陸建廠,我把身份也改到了香港。即便日後台灣政府知道了,只要不回台灣,就不會有事。
李逸軒放下心來,他之所以打這個電話,主要還是擔心郭氏兄弟背著他搞移花接木這一套,現在確認他弟弟只是出去單干,不會影響兩人合作,富士康還是原來的富士康後,就放下了電話。
李逸軒沒有去公司,回到家睡了個午覺,醒來已經是下午了。
張桂芳也回來了,李逸軒就把這次去大陸的所見所聞向母親講述了一遍。
“沒想到郭台強居然提前獨立了。”听完李逸軒的講述後,張桂芳有點感慨,“早就听聞他們兄弟倆在一起不是太愉快,兄弟倆分開單干也好。”
看著李逸軒認真的說道︰“你也知道鴻海是郭台強的企業,富士康是鴻海下屬的子公司,正葳是他弟弟的企業,日後也會回到鴻海。富士康雖然有你的股份,但富士康的家族化特征太明顯,我想郭台銘要不了多久就會來香港,收回你手里持有的富士康股份,你做好準備沒有?”
李逸軒點了點頭,“來的路上我就想清楚了,我雖然持有富士康的股份,但公司的所有事物都是郭台銘在處理,對富士康他也是按照家族化來營運的。為了今後雙方能更好的合作,我想是時候退出了。”
張桂芳點了點頭,無論富士康將來能做到多大,都不會成為oranges公司的重心。
另外,由于富士康有李逸軒的股份,因此郭台銘要照顧到oranges公司的情感,一些計算機代工業務都推了;同時,李逸軒也不能把訂單交給其他的代工企業,這對兩家公司來說都沒有任何的好處。
把手中的股權賣給郭台銘,雙方都沒有了束縛,富士康可以毫無顧忌的接其他公司的單子;而oranges公司則能把多余的,富士康吃不了訂單交給其他代工企業。
比如他弟弟的正葳企業,你的計算機得有電源線吧,正好把這一塊分包給他。
接著他又說起來與袁庚的會談。
“20億港幣的投資,只給我們15%的股份,我們是最大的消費者,還要給技術,還不如自己在香港單做。”張桂芳是不滿意這個股權分配的,這也太吃虧了。
“是啊,我以為他會提出51%的股權,沒想到是85%,這怎麼可能呢,我當時就拒絕了下面的交談。”
20億港幣在顯示器工廠,如果放在香港用10億買土地。 crt顯像管也不是什麼高精尖技術,相關專利早在五六十年代就已經過期了,相關原材料和零件也不受限制,是任何企業都能做。
所以李逸軒不需要像國內那樣去建立一條完整的產業鏈,他僅需要建立crt的幾個關鍵產業零部件就行了。因此20億港幣用10億買了土地後,剩下的10無論如何都是用不完的。年產能100萬台顯示器工廠,廠房和設備的支出最多5億港幣就頂天了。
而且這還有另外一項好處,就是所有的產權都歸自己所有,所有的收益都歸自己所有。
如果跟他們合作,只給15%的股權,這麼一換算,他實際的成本支出不但更大,反而收益變得更少,無論賣出多少顯示器和電視機,他都只能拿到收益的15%,而對方只是坐等收錢,什麼都沒做就拿走了85%,更何況生產的顯示器還是自己消化,這就更加劃不來了。
風險和收益極不對稱,試問有那個人會干?
“對了,他們這麼會提出這麼不靠譜的股權分配?”張桂芳問道。
李逸軒就把香港妙麗集團的事情說了一遍,最後他說道︰“他們要求按照這個合作標準,來分配雙方的股權利益。但絕沒有想到,妙麗集團是一點風險沒有,還白得15%的收益,傻子才會不干。你信不信,只要妙麗集團把錢始終握在手里,最終的收益是遠遠不止這15%,而是總資產的幾倍大。”
“豈止幾倍,十倍都不止;如果在狠點,百倍收益也不是夢。”張桂芳冷笑道,她也是懂里面的道道的,這是典型的空手套白狼,是用別人的骨頭來熬油。
她完全能夠想象的到,樓花一旦賣出,妙麗就會想方設法的拖延,甚至干脆拒付,每拖延一天,這筆錢在銀行里面光是每天產生的利息就不是一個小數。一個星期是多少,一個月是多少,一年下來又是多少?
這還只是最笨的玩法,如果這筆錢又拿起做其他項目投資呢?這收益又該是多少,簡直不可細算。
要知道這里可是香港,香港最發達的是什麼?是地產和金融業,拿這些錢在里面走一圈下來,收益就更嚇人了。
妙麗與他們是在79年簽的合同,79年香港就遭受一次金融危機,接著從80年開始一直到82年,香港無論是樓市還是股市價格都處于飛漲狀態,這收益該是多少?
而妙麗集團的劉成就,就是靠抄股票和地產起家的,這些東西對他來說就更玩一樣。
另外,據李逸軒得到的資料,香港妙麗集團在82年下半年的股災中,並沒受到多大波及,反而乘著樓市和股市低迷大肆抄底,等香港走出經濟低迷後,就一飛沖天不可收拾。
此役之後,劉成就成為僅次于李超人和李兆基兄弟的香港新一代的超級富豪,接著他又把目光轉向了加拿大的溫哥華。
中英最終確定香港的未來後,香港興起一股移民熱潮,海外接受香港移民最多的是加拿大,而溫哥華是香港華人的重要集聚區。
移民到了異國他鄉後,總得要吃、要吧?于是妙麗集團就開始在溫哥華囤地建房子,香港移民一來,就賺了個盆滿缽滿。
有多賺錢?你只要想一想,香港能移民都是那些人,最差也是個中產階級,就知道妙麗有多賺錢了,而劉成就在短短幾年內成為加拿大有數的大富豪。
想到這里李逸軒忍不住罵了一句,“傻子!”
“可不是嘛,這虧吃有夠大啊!”張桂芳嘴里沒有一點同情的問道,“但這又能怪誰,只能怪他們自己太貪,以為自己佔了大便宜,實際上真正佔便宜的是別人,這便宜還被對方佔了個一干二淨。”
李逸軒笑道︰“知道嗎老媽,當時他們提出這個條件後,我就想把劉成就的把戲再復制一次,憑著我們對未來的把握,我們絕對能獲得比劉成就更大的收益。”
“那你當時為什麼不這麼做?還把妙麗集團的事情告知給他們。”張桂芳非常心動,很想按李逸軒說得那樣,玩一次空手套白狼,這利益實大的實在是太過核人。
馬克思說過,當利益大到300%時,人們就可以踐踏一切的人間法律。更何況這收益是遠遠不止這麼點,高得簡直不可想象。意識形態什麼的,都會丟進垃圾桶。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除非我們以後永遠不打算與內地政府打交道,要知道他劉成就在97以前就全家移民到了加拿大,就再也沒回過香港,甚至連大陸都沒踏足過半步。”李逸軒對這個人也是服氣到了極點。
在那之前,所謂的妙麗集團總資產加起來都不到3個億,只因給大陸合作了唯一的一次,資產就立馬翻翻的往上漲。他今年的年紀也不大,三十五都不到,雖然出生在香港,但有個左派的父母,說起來也算是听著紅歌長大的。
可就是這樣的人,卻對大陸玩了這麼一手,誰又能說什麼?
說他違法了嗎?沒有,他所有手段都是合法的,沒有觸犯任何法律。
說他賴賬不還嗎,也不是。他最後也是還了,不過這錢可是拖的有夠久的,即使還了也不是一次還完,而分期規劃,用了很多年才把所有的錢還給對方。
“他這樣,父母不管?”張桂芳對劉成就的出生也是知道的。
“管個毛線,見到他帶回這麼多錢,貞操早就扔一邊去了。”李逸軒是一定都不客氣。
“你兒子啊,人雖不怎樣,做人多少還是有點底線。就把這里面的貓膩告知了他們,希望他們以後不要再吃這樣的虧。雖然他們提出的股份要求很不靠譜,但我也沒有完全拒絕,雙方都留下聯系方式,留著以後再談。”
“那你的顯示器工廠怎麼辦,都拖了這麼多年了,芯片工廠都建起來了,就差顯示器工廠,oranges ii計算機可就差這一塊短板了。”張桂芳也是眉頭直皺。
“對了,他們短時間內是不會派人過來的。商業談判你是知道的,就是看誰最後能蹦得住,如果你忍不住又去找他們,整個談判會對我們很不利。”張桂芳擔心李逸軒忍不住去找對方,所以提醒道。
李逸軒點頭道︰“這件事我醒的,不過老媽,這談判歸根結底還是要以實力說話,再沒有看到這個數字顯示器有足夠的市場潛力之前,他們不會重視我們。”
這時他認真的看著張桂芳說道︰“我看無論如何,我都要先在香港建一座顯示器工廠,讓他們認識我們的實力。否則下面我們根本就沒法談下去。”
建工廠就得先有地,以前那塊地兩人沒有指望了,自從港府把哪里列為半導體工業區後,來哪里搶肉的人太多,只能另外找地方。
張桂芳把地圖攤開,在上面尋找了半天,指著一個區域,說道︰“你看這里如何?”
李逸軒湊過去一看,這塊地在將軍澳和觀塘工業區之間,面積大概有三平方英里,也是塊工業用地。
“地方是不錯,不過老媽,這地可是掌握在英資洋行的手里啊,他們會賣?”
老媽用手指搓了搓這塊地,說道︰“今時不同往日了,老湯姆去年去世了,小湯姆吵著要去美國投資什麼公務機項目,要把老湯姆留下的家產全部賣掉,老太太邀不過他,只能同意。正在到處找買家呢。”
“公務機,灣流!!!”李逸軒徹底震驚了。
老媽問道︰“你知道?”
李逸軒點點頭科普道︰“灣流公司原屬美國格魯曼公司,但是經營不好成立以來一直虧損。1973年格魯曼就把灣流以200萬美元的價格賣給了希臘投資商人阿倫•e.保爾森。保爾森再買下灣流之後,听取公司工程師的意見,決定研制一款大型的公務機。你知道要研制一款飛機是很難的,需要很長的時間,更加需要海量的資金。
從時間點上來推算,灣流目前正在研制的應該是g650公務機,這款飛機總研制經費高達30億美元,研制周期超過10年,是世界上第一款能從直接從紐約飛到東京的商業公務機,總航程超過12000,後換了rr公司的新發動機後,航程能提高到13000公里。
保爾森自己最多能籌措到16億美金,剩下的14億美金是通過對外融資的方式獲得。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來自香港的資金,後來阿倫•e.保爾森的灣流回憶錄中也說過這件事。你說得那個小湯姆,要投資的應該是這款公務機吧。”
張桂芳點頭道︰“這款公務機怎樣?”
李逸軒回答道︰“品質非常棒,都賣得斷貨了。我告訴你老媽,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在國際公務機領域,特別大型公務機領域,根本就沒有巴西航空什麼事,只有加拿大的龐巴迪和美國的灣流才是該領域的絕對霸主。
可惜啊,g650成功後,阿倫•e.保爾森就志得意滿了,沒有在g650的基礎上繼續深挖,向噴氣式支線飛機上發展,最終導致巴航工業在21世紀初超過了灣流。”
不知如何,張桂芳居然听得心動了,“兒子你說,如果我們去投資會不會……”
“喂,這可是大型公務機,想要參與進去起碼要5億美金以上,我們拿得出這麼多錢嗎?再說了,我們就算投了5億美金進去,顯示器工廠怎辦,還要不要辦了?
還有哇,你知道灣流g650首架原型機是什麼時候下線的嗎?是1986年,然後又過了兩年也就是1988年才拿到歐美的適航證,首架原型機交付是在1989年。這麼長時間你等得起?”
“這麼久時間啊!”張桂芳听到要這麼長時間已經絕望了,要到89年才開始交付,等到把本金收回來,不知道要什麼時候去了。
李逸軒安慰道︰“飛機的研制周期本來就很長,還是歇了這不靠譜的心思吧,老老實實搞我們自己的電子產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