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大半年時間的緊張建設,新建立的硬盤工廠相續完成。
這麼里面建得最大的是盤片廠,這次生產的盤片于之前盤片有很大的不同,盤片的兩面都涂上了磁性材料,使得硬盤的容量提高到了20mb。以前的10mb容量的硬盤,盤片只涂了一半。
磁頭工廠是第二大工廠,這里李逸軒把磁頭做一次小小的改進。磁頭是硬盤最精密也是最核心的零件,若想提高硬盤的容量,就得提高磁頭的讀寫敏感度。敏感度越高,硬盤的容量就越大。
早先的磁頭采用鐵磁性物質,在磁感應敏感度上不是很理想,因此早期的硬盤單碟容量都比較低,單碟容量大則碟片上磁道密度大,磁頭感應程度不夠,就無法準確讀出數據。這就造成早期的硬盤容量都很有限。
另外,最初的磁頭是讀、寫功能一起的,這對磁頭的制造工藝、技術都要求很高,而對于個人電腦來說,在與硬盤交換數據的過程中,讀取數據遠遠快于寫入數據,讀、寫操作二者的特性也完全不同,因此就有科學家提出把讀、寫分成兩種不同的磁頭,二者分別工作、各不干擾。
歷史上,西部數據公司是最早推出分離式磁頭的,並提出了針對個人計算機的中等讀寫速度的磁頭慨念。
由于李逸軒這個闖入者,這一成果都變成他的了。李逸軒設計的磁頭運轉模式跟後世常見的磁頭運轉模式不同,他把讀、寫兩個磁頭分別放在兩個獨立的轉向臂上,轉向臂采用對向布局方式。這種方法的最大好處是兩個磁頭直接可以完全的避免互相干擾,缺點是佔用空間較大,還增加了硬盤的制造成本。
李逸軒之所以采用這種模式,也是沒受限于當時的硬盤控制cp02cpu有很大的缺陷,可不選它又能選誰呢?當時的oranges公司並不具備建造芯片工廠的能力。
但是現在李逸軒有這個能力了,硬盤總控芯片也設計出來了,就沒必要繼續采用這種高成本的兩個轉向臂對向布局模式。
李逸軒借鑒了異性磁阻工作模式,異性磁阻anisotropic magneto resistive,簡稱amr磁阻,是巨磁阻磁頭的前身。不過amr磁頭對這個時代來說太過先進,沒必要現在就拿出來,不過對amr的一些技術還是可以借鑒的。
amr最大的特點是一個磁頭就能完成讀、寫的操作,而且成本還非常低。
怎麼做到的呢?不得不佩服科學家的智慧。把兩個磁頭用線圈纏繞,形成一個公共磁芯,代替以前的鐵磁性物質。真正讓人拍案叫絕的是它的工作原理,當要向硬盤寫入數據時,線圈通電產生電流到寫入磁頭,把數據存入盤片。讀取數據時,讀取磁頭通過感應旋轉的盤片上磁場的變化來讀取數據。
跟著amr這個工作原理,李逸軒決定用一個磁頭來完成硬盤的讀、寫操作。把磁頭直接纏繞在磁芯上,在硬盤工作時,通過感應旋轉的盤片上磁場的變化來讀取數據;當需要寫入數據時,盤片在繞線的磁芯下通過時,會在磁頭上產生感應電壓,產生的感應電壓傳入到磁頭和磁芯形成感應電阻效應,感應電阻效應又反過來影響磁頭上的微電流,從而完成數據寫入到盤片上。
這麼做好處是極大的節約成本和空間;但壞處也是顯而易見的,由于換成了單個磁頭,並一個磁頭來完成讀、寫,因此磁頭的敏感度會被大大的削弱,導致硬盤的容量大幅度降低。
但對于20mb容量的硬盤來就沒有任何問題了,只要單枚盤片的容量上限不超過200mb,李逸軒這種閹割版的amr磁頭是完全夠用了。
除了新的硬盤總控芯片外,20mb容量的硬盤所有的技術和材料都準備好了,所謂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芯片工廠雖然也的采用鋼結構廠房,但是芯片的鋼結構廠房要比一般鋼結構廠房要復雜的多。一般的鋼結構最多半年就能完成,但芯片工廠卻要一年的建設周期。
而這一年里國際硬盤市場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希捷公司同歷史上一樣在1979年成立了,由于受到李逸軒的蝴蝶效應影響,時間剛剛進入到1980年,希捷公司就推出了他們的第一款面向個人計算機的硬盤。
而且容量不是最初的5mb,跟oranges公司一樣,同意都是10mb。受oranges公司硬盤的影響,希捷公司也把讀、寫磁頭給分開了,同樣才去對向布置。
為了繞開oranges公司硬盤磁頭專利,希捷公司直接使用的是軟驅磁頭技術。
最特別是希捷公司的盤片制造技術,它居然采用鋼化有機玻璃作為盤基,並沒有像歷史那樣采用塑料盤基,面加了一層薄薄的鋁箔層,並在鋁箔上涂上磁性材料。硬盤工作時,盤片旋轉產生磁場極性變化而引起的薄條電阻變化,來提高讀取磁頭的讀取靈敏度。
對于寫入磁頭方面與李逸軒的寫入磁頭沒有什麼大的區別,同樣是利用電流感應產生的電阻效應來寫入數據。
在整個讀、寫過程中,讀、寫磁頭都不需要與盤片進行直接接觸。
希捷的首款硬盤不是歷史上的5.25英寸,而是跟oranges公司是同樣的3.5英寸,容量10mb。它的零售價跟oranges剛剛下調後的零售價一樣,都是120美元。
李逸軒把王麗麗和曹雅靜叫來開了場短會。
“從美國發來的傳真你們都看過了吧,希捷公司入場了,個人計算機硬盤領域現在並不是我們oranges公司一家獨大了,日後會有越來越多的企業加入到個人計算機硬盤領域中來,到時候競爭會非常激烈。”李逸軒說道。
其實遠不止如此,希捷公司跟其他美國公司不同,他是歷史上第一個開啟了硬盤的價格大戰,用低價策略擊垮了眾多的競爭對手,就像國內當初的長虹彩電,用地價策略擊垮了很多中小電視機廠商。
曹雅靜說道︰“我們不懼怕對方的低價競爭。我問過技術部門,對方硬盤生產成本比我們高了一倍,每塊硬盤的成本是60美元,即便他們把產量提高到10塊/年,每塊硬盤的成本也高達55美元,而我們的硬盤成本每塊是30美元,新硬盤由于采用了更新的制作工藝,單塊硬盤的成本能下降到25美元。我們計劃在未來三年內把硬盤年產量提高到100萬塊,到時我們每塊硬盤的成本將降低到15美元以內。”
李逸軒點了點頭,確實希捷公司受他的影響,對個人計算機硬盤做了重大的技術改進,硬盤的成本也比歷史上要低很多,但還是無法與oranges公司的硬盤成本相比,除了美、港兩地的人工成本外,更關鍵的是,佔硬盤成本最大頭的盤片,希捷公司就不掌握,采用的鋼化玻璃作為盤基。
這種盤片的制作成本就比李逸軒的醋脂縴維玻璃高了不少,打價格戰對方沒有一點勝算。更重要的是,鋼化玻璃盤片升級空間有限,每片容量提升到3.33gb就到上線了,除非希捷的磁頭技術能獲得重大突破,提前使用磁阻技術磁頭。否則就只能尋找新的盤基材料。
“硬盤磁頭是希捷公司自己生產的嗎?”王麗麗問道。
李逸軒回答道︰“不是,目前希捷公司的硬盤磁頭是rb富士通公司提供的。對了剛剛索尼公司發布的3.5英寸軟驅,其磁頭也是富士通公司提供的。”
“富士通的磁頭技術很厲害嗎,跟我們相比如何?”王麗麗並不懂硬盤,問了很多基礎性的東西。
李逸軒沒有表現不耐煩,他知道對方不懂,耐心解釋道︰“富士通公司的磁頭技術比不上我們,但你們不能小看他,特別是在磁頭復位和磁頭抗震這兩項,全世界他認第二就沒人敢稱第一。不過你們不必擔心,像磁頭這麼重大的技術,希捷公司不可能一直依靠對外采購,他遲早會進入磁頭技術的生產。”
有一件事李逸軒沒有說出來,歷史上rb的東芝硬盤,其磁頭一直是富士通提供的。由于富士通的磁頭擁有極佳的抗震性和復位性,因此富士通磁頭一直移動機械硬盤的首選,而東芝硬盤就是靠著移動硬盤享譽世界。
東芝在移動機械硬盤領域,就連美國佬都是甘拜下風。
不過東芝涉足硬盤是93年以後的事情,移動硬盤更是要到98年以後去了,李逸軒沒有必要說出來,只是提醒曹雅靜不要小看了富士通公司。
“富士通既然能生產硬盤磁頭,會不會自己也生產硬盤?”王麗麗抓住了關鍵。
問得好,不過李逸軒沒法直接回答她。因為富士通涉足硬盤是在93年以後去了。相比3.5英寸硬盤,富士通更青睞于2.5英寸筆記本硬盤。2.5英寸筆記本硬盤是硬盤的細分市場,就像東芝是2.5英寸移動硬盤的老大一樣,富士通是筆記本硬盤市場的王者。
這些事情都還沒有發生,李逸軒沒法直接解釋,只能道︰“富士通公司雖然生產磁頭,不過該磁頭技術是與東芝公司一起研制的,這兩家公司早要進軍硬盤市場的心。他們的技術並不比我們弱,我們應該提高警惕。”
接著又說道︰“雖然我們不懼怕跟對方打價格戰,可我們不能一直依靠價格戰模式,技術升級才是我們未來發展的王道。現在芯片工廠進行到哪個階段了。”
王麗麗道︰“由于芯片工廠技術含量非常高,建造難度大,建造周期長,加上我們又是第一次建造這樣的廠房,施工進度不是很理想。”
她也想早日把芯片工廠建成,可芯片工廠的建造難度遠遠超出了她的想象,為了保證質量和積累技術以及經驗,她不得不放緩建造速度,這些李逸軒是早就知道的,也經過他同意的。相比匆忙推出硬盤控制芯片,李逸軒更看重後續的技術和經驗積累。
“能不能找其他基建公司合作?”曹雅靜希望快點完成芯片工廠建造。
不帶王麗麗回答,李逸軒直接否定道︰“沒用,香港的基建公司沒有一家具備芯片工廠的建造實力,華科電子的芯片工廠是美國公司建造的,屬于交鑰匙工程。更何況美國的芯片工廠采用的是鋼筋混泥土框架結構,比我們的鋼結構廠房落後了整整一代,難度技術更大不說,建造周期也更長。就拿華科電子的芯片工廠為例,他的工廠從開工到投產一共了三年時間。”
世紀上遠不止落後了一代,而是落後了三代,李逸軒的鋼結構芯片廠房,使用了後世太多的先進而成熟的設計和建造理念。表面上看沒什麼區別,如果李逸軒不主動提出來,他們根本不知道是怎麼回事,更不會知道兩者的差距會這麼大。
這個道理就跟包子有餡不在褶上是一樣的道理,表面上都是一樣的包子,不剝開誰也不知道誰的包子餡跟大。可芯片工廠能像包子一樣把牆體直接剝開看嗎?肯定是不可能的。
即便剝開看了,不告訴對方鋼結構廠房的設計理解和建造精髓,對方也看不出這里面的道道來。只會覺得跟鋼筋混泥土框架廠房沒有任何的區別,對方只會認為一個的用鋼筋混泥土做框架,李逸軒是直接用鋼,就是這點區別。
鋼結構芯片廠房在設計和建造技術上是有極大得誤導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