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生問佛說,世尊,菩薩摩訶薩能夠修行六波羅蜜,什麼是正因。佛說,善男子,如果善男子善女人,他們可以把自己已經生的惡法壞了,把沒有生的惡法遮住,讓惡不起。
他們可以把沒有生的善法令善快點生出,把已經生出的善法要令善增長,勤修精進,這個就是精進。
這樣的精進就是修行六波羅蜜的正因,這樣的精進能夠使眾生脫離一切諸煩惱的界。
佛說,善男子,如果有人可以為眾生受三惡道苦,應該知道這個人真實能夠修行毗梨耶波羅蜜,他們修行的時候可以平等修集善,不急不緩。
佛說,精進有二種,1,正,2,邪。佛說,菩薩遠離邪精進以後,他們修行正精進,修行信、布施、戒、聞、慧、慈悲,名正精進。
菩薩應該至心常常修行這樣的精進,三時無悔,在善法的地方不生知足,這樣所學習的世間法和出世間法,一切都名正精進。
菩薩雖然為了護法可以不惜自己的身命,但是也應該愛惜自己的身命。
菩薩的身要有四種威儀,常常修行如法。菩薩修行善的時候心沒有懈怠,菩薩就是失去自己的身命也不會舍自己的如法行。
如果菩薩可以到六波羅蜜的彼岸,都是因為菩薩精進的因緣。佛說,善男子,有的勤精進不是波羅蜜,有波羅蜜不是勤精進,有是精進是波羅蜜,有不是精進也不是波羅蜜。
佛說,精進不是波羅蜜,就像邪精進、善事情精進、聲聞緣覺所有的精進。
有波羅蜜不是精進,就像般若波羅蜜。有是精進也是波羅蜜,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等五種波羅蜜。
有不是精進也不是波羅蜜,就像一切凡夫聲聞緣覺的布施、持戒、忍辱、禪定、智慧以及其他的善法。
佛說,善男子,菩薩有二種,1,在家,2,出家。佛說,出家菩薩修行勤精進不是很難,在家菩薩修行勤精進很難,為什麼呢,因為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所纏繞故。
善生問佛說,世尊,菩薩摩訶薩修行禪波羅蜜,怎麼樣去修行禪定。佛說,善男子,禪定就是戒、慈、悲、喜、舍,遠離諸結,修行一切善法,這就是名禪定。
佛說,善男子,菩薩離開禪定尚且不能得到一切世間的事情,何況想得到出世間的事情。
所以菩薩應該至心修集禪定。菩薩如果想得到禪波羅蜜,先應該親近真善知識,修集三昧方便的道,所謂戒的戒,攝諸根的戒,菩薩要斷自己的邪命,要如法而住,隨順師長的教導。
菩薩在善法所不應該生知足的想,菩薩修行善法的時候心沒有休息,菩薩應該常常樂意寂靜遠離五蓋。
菩薩心樂意思維生死的過咎,常常修行善法秩序不廢,具足正念,斷一切放逸。
菩薩會少言語,少睡眠,了知自身。他們可以觀自己心法,或者自己心有歡喜相、愁相、嗔相、軟相、堅相。
菩薩知道自己的心就能夠除自己的心相。就像金師知道金子的冷熱,不令自己有所失去。
菩薩歡喜甘露的味,菩薩雖然在世間法中,但是菩薩在世間法中身心沒有動,就像須彌山不會被四種風所傾動。
菩薩正念堅固,也可以看見自己的知覺有為的過咎。佛說,如果有人樂意修行這樣的三昧,不休不息。
佛說,應該知道這個人能夠具足得到禪定,譬如眾生想攢火,因為不停息就容易使得火生起來。
佛說,善男子,如果眾生離開三昧,想得到世間的法、出世間的菩提法,是不可能的,佛說,善男子,一切三昧即是一切善法的根本,因為這個因緣眾生應該攝心。
就像有人拿著鏡子則可以看見一切善惡的事情。所以三昧名菩提道之莊嚴。
佛說,眾生受的身心知道是三昧,眾生不增不減名等三昧。佛說,從初骨觀,乃至得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都名三昧。
這個三昧有四種緣,1,從欲,2,從精進,3,從心,4,從慧。佛說,眾生因為這四種緣得到無量的福,增長一切善。
佛說,還有三種,1,從聞,2,從思,3,從修行。眾生從這個三種法可以漸漸生出三昧。
佛說,還有三個時間,生時、住時、增長時。佛說,善男子,欲界之中有三昧子,因為這個三昧子的因緣眾生可以得到三菩提。
這個三昧有退、住、增長。佛說,如果眾生是在四禪中,性則堅固。眾生從初禪到非想非非想處,上地勝下,此地如是。
佛說,根本禪中則有喜樂,不是中間禪。佛說,六通也是這樣,在于根本不在其他處。
佛說,這個三昧名菩薩莊嚴。因為這個三昧,眾生可以得到學道和無學道,可以得到四無量心,得到三解脫門,得到自利利他的無量神足,得到知道他人心的智慧,能夠調服眾生,有無量的智慧,眾生的五根三昧轉鈍成利,他可以斷一切生老病死,能夠成就一切種智慧,他看見諸法的性了了分明。
佛說,善男子,智慧者應該作這樣的觀想,一切煩惱是我的大怨家,為什麼呢,因為這個煩惱可以破自己和他人,因為這個我應該修集慈悲之心,為了利益諸眾生,為了得到無量純的善法。
佛說,如果有人說離開慈悲可以得到善法的,是不可能的。這樣的慈悲可以斷一切不善,能夠令眾生離苦受樂,能夠壞欲界,名欲界的慈。
佛說,善男子,眾生如果能夠修集慈悲心,這個人一定會得到無量功德。
眾生修行慈心的時候,如果可以先在怨中布施安樂,就是修行慈。佛說,一切眾生凡是有三種情況會聚集,1,因為怨,2,因為親,3,中。
佛說,這樣的三種聚集名慈悲的緣。修行慈的人如果先從親人開始,欲令親人受快樂。
這個觀想成就以後,要慧及怨家。佛說,善男子,眾生起慈心,有的時候因為戒生起慈心,有的時候因為布施生起慈心。
如果眾生能夠觀怨家作自己的親子想,是名得到慈。佛說,善男子,慈只能給眾生以緣,不能救他的苦。
悲則不是這樣,它是緣也能夠救眾生的苦。佛說,善男子,如果眾生可以觀自己的怨家有一毫之善,不見他的惡,應該知道這個人名習慈。
如果怨家遇到病苦,眾生如果可以前往問詢,瞻視治療他的病,給他所需要的東西,應該知道這個人能夠修行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