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銀蟾中劍而翻,倒地不起。通法真人笑道︰“原以為遇是何等高強人物,敢于對抗本真人。不想劣鳥一只,不足殺耳。”轉而喝斥徒弟鮑信︰“居然連一柔弱的牝兒都不能降制,反為羞辱,真真不長臉。大大廢物,空長這麼高的個子。”鮑信低首承罵,不敢張聲,也莫敢大氣。
卻突然,通法真人身子一震,原是背部似遭物扎而感大痛。隨即,捧心口而跌地滾翻,聲聲呼號。可把鮑信嚇著了,連忙問道︰“師父,您這是怎麼了?”通法真人道︰“心痛厲害,未知何因。”“啊,”鮑信又問︰“那怎生是好?”通法真人道︰“藥,速行回去拿藥。”鮑信問︰“什麼藥?”通法真人道︰“我那藥箱拿來,里頭有。”鮑信應個“是”,方要轉身去。卻忽聞有人言︰“拿藥無用,非本仙姑娘娘不能解厄。”“啊,”鮑信瞅來,卻是對頭。他不禁納悶︰“這臭婆娘明明已經中劍死掉,怎麼又活過來耶?”豈知,銀蟾行施詭詐。之前倒斃的那個,乃為假身耳。騙過了通法真人,令教麻痹大意,失去防範。從而,為己所乘,一襲功成。將問心針,也即如意電光針,致于其體內。
鮑信叫道︰“定是你這雌鳥用了什麼陰秘手段,害我師父承難受苦。爺我收拾掉你。”向前來撲。但遭銀蟾飛劍,傷創右足。鮑信再張,抱足大號,好懸因痛極而昏死過去。銀蟾沒有顧他,而是厲聲言于通法真人︰“這妖道,爾中我神針,扎在心內。本仙姑娘娘可令爾死于即時。如果想活,從我之命。”通法真人哀告︰“仙姑娘娘留情,仙姑娘娘慈悲,饒小道性命則個。但若喪生,千年道行盡化空夢,痛惜非常。您何吩咐,小道定從。”銀蟾道︰“且先來問你,你是如何對諸龍施下的禁術?”通法真人實言而告。
原來,他冒充天降仙人,謊稱諸龍修行刻苦,全心向道。從而,得上蒼恩垂。特賜每龍仙桃一枚,以助飛升登天,接受官封。自己便是奉了玉帝欽命,下界而來。諸龍大喜,高興之間,失去戒備,遂接受了這“天賜恩賞”。孰料,將所謂的仙桃食下同時,隨之入于腹內的是于桃中所藏的秘制丹丸。但此丹只能抑功難發,而不可化功。妖道尚不得化功之方。丹丸作用同時,再加一定的咒法且布一道肉眼難以看到、只作用于諸龍的法屏。如此,諸龍則只有俯首稱臣,任由擺布了。
銀蟾听了通法真人之言,方才明白諸龍受禍之相。她暗道︰“陌生者,萬不可輕信。”再問通法真人︰“接下,可是你差派自己的徒弟鮑信,采龍血、取龍肉,以為飲食嗎?”通法真人頓了頓,還是交代了︰“的確如此,為了益身保健耳。”銀蟾怒道︰“卑鄙。”喝令通法真人解除禁術。通法真人不敢不從,遂對諸龍解術。取回秘丹,除去咒法。
諸龍獲得自由。欣喜同時,怒于妖道令己平白遭厄,遂欲加殺之。通法真人膽懼,趕緊乞命告饒,並請銀蟾為自己向諸龍講情。銀蟾本不想饒他,卻見妖道一副可憐兮兮的樣子,便有些不忍心了。于是,請諸龍放過通法真人。其雖有過錯,罪當責罰,但畢竟沒有傷害到它們的性命。諸龍念及銀蟾救困之恩,不好不予人情面,遂不再同通法真人計較。通法真人求請銀蟾除去自己體內的神針,這扎在心上,無以承苦。銀蟾收針釋之。
雖說猶有余痛,但畢竟好多了。通法真人非凡夫,盡管針傷于心,但未致命憂。何況施者捏著分寸,並沒發送他死路走者。通法真人謝過銀蟾,並問還有什麼教訓與吩咐。銀蟾警告于他,往後莫再重犯失德違道之事。教他好自為之,隨後允去。通法真人再謝,轉身而走。銀蟾呼之︰“帶上你的徒弟。”卻又哪里想到,通法真人猛然回身,雙手高舉,掌心沖天,喝一聲︰“賊婦,見識本真人的星流**。”
所謂星流**,乃采夜星之氣,隨著修煉層次增加,可于瞬間集聚一定的能量數,再速加爆發釋放,以制于敵。它自然只能在夜間操作。通法真人將高舉的雙手,向下、向前一撲。勁氣夾有細小飛星,如若洪流,疾馳而撞銀蟾。此術又名“銀河倒瀉”。銀蟾見勢不妙,飛速走避。星流將池邊一叢矮林盡行敗毀。有石塊為飛星所觸,致崩碎。銀蟾暗自驚心,“真是好險。”
通法真人方欲再施一記上法,撲殺銀蟾。這時,卻有諸龍怒于彼心性反復、行為惡劣,群起予擊。通法真人雖具備一定的根底,亦難以招架與抗御群敵之攻。前者,行施陰術,方才令諸龍受制。否則,極難做到。但現在,諸龍解脫了,可以完全釋放神通與本領。龍本真靈,且均有數百年修煉,自非平常。又加極憤而化力量,更見強勢。很快,將通法真人撕成了碎片。場面足以令人膽裂魂飛。但對于通法真人這等惡類,便當以暴制暴,誅而不留。要不然,遺害匪淺。銀蟾脫口叫道︰“殺得好。”卻把那坐地抱足的擎天柱鮑信駭得魂不附體,戰栗而似篩糠。
諸龍欲殺鮑信,銀蟾止之。鮑信從罪,且已承殘足之苦痛,算是領受了懲罰。得饒人處且饒人,由之去吧。鮑信得饒不死,倉皇遁去。足雖殘一只,但身具道法,不影響去來。諸龍顯化人形,向銀蟾深表感謝這搭救恩情。銀蟾免謝。諸龍言︰“女仙真但有用到我等之處,必加效勞。”
銀蟾別諸龍,回轉驛站。白中玉猶沉睡。銀蟾也未驚動于他。之後,也沒有將義舉告知,免他擔驚受怕(後怕)一回。
另道鮑信,慘慘歸于白石山養氣洞。思前想後,須為師父,也為自己報仇。于是,外出搬請高人。請誰呢?這廝將身來在韶山。傳說,上古舜帝南巡經此,召土人奏韶樂,大家同樂。山由此獲名。雄偉氣勢,景勝迷人。也為明人之柳應辰、戴珙皆曾以《韶峰疊翠》為題而詩。柳(時官任都御史)詩曰︰
奇峰矗立倚青霄,天籟時聞奏舜韶;
左映金烏添秀麗,右窺玉兔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