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蔣燕卿天生的高傲使她不願回頭, 亦或是她真的大徹大悟看破情愛, 總歸她的願望里,並沒有和君越糾纏不休的打算。
而三個願望里, 也唯有一個“願蔣氏百年長安”有難度,甚至可以說難度很大。蔣燕卿當局者迷,以為君越是因為自己而遷怒蔣家,蔣氏一族這才被滿門抄斬。
然而, 顧長安站在旁觀者的角度,再加之劇情的輔助,清楚的知道, 蔣家勢大,早已成為皇家的心頭大患。
蔣家多年發展, 先皇乃是蔣氏嫡女所出,娶了蔣氏旁支女子為妻,而後又在蔣氏一族的支持下登基,蔣氏一門雙後, 榮耀至極。
而蔣燕卿嫁與備受聖寵的四皇子君越後, 京城更是隱隱有傳言,有蔣家的支持, 四皇子定然能夠登基為帝, 蔣氏將出現第三位皇後。
而除了朝中,蔣家在軍中的勢力也不可小覷, 蔣家世代為將, 在軍中勢力盤根錯節, 牽一發而動全身,皇家輕易不敢干涉。
尤其是到了蔣燕卿的父親、大齊王朝的戰神大將軍蔣盛忠這一代,蔣家的輝煌更是到了頂峰,麾下十萬蔣家軍戰無不勝,駐守邊疆,威名赫赫,尋常宵小不敢輕易挑釁。
而因為蔣家軍常年駐守邊疆,擊退來犯的邊疆諸國,護得大齊王朝邊疆清明,蔣家在百姓中聲望極高。
蔣氏一族早已被君王忌憚,只是蔣氏一族一貫謹小慎微,從不曾做出逾矩之事,沒有把柄落入他人之手,皇家找不到理由對蔣氏一族動手,蔣氏一族才得以保全下來。
功高蓋主,一直以來都是君王最忌憚的事。蔣燕卿的事,不過是一個契機而已。
蔣燕卿以為君越是因為厭惡她,所以才會暗中打壓她的兩個兒子,不讓他們在奪嫡中勝出。
然而在顧長安看來,分明是君越擔憂外戚勢力龐大,不敢讓流有蔣家血脈的正宮嫡子登上皇位!
蔣燕卿聰明一世,卻在這件事上犯了糊涂,許是她當局者迷,然而顧長安更願意相信,蔣燕卿心底其實明白原因的,卻自欺欺人的不肯去相信。
不管蔣燕卿到底明不明白這一切,她對君越徹底心死,也沒有太大的野心,所以顧長安的任務里,並不需要幫助蔣燕卿的孩子登上皇位。
顧長安閉目沉思,她來的時間還挺早,蔣燕卿的學生現在才三歲,兩個兒子,現在才懷上了第一個,女主也還沒有重生過來。
幾天前,君越後院的一個侍妾被查出來有了兩個月的身孕,現在的君越還沒有遇上真愛女主,因此對于這個侍妾所懷的孩子還是有幾分在意的。
恰好這幾日里蔣燕卿有幾分不舒服,為了防止別人說她一听聞侍妾有孕就生病,妒心甚重,蔣燕卿一直忍著沒請大夫。
然而今天一大早,懷孕的侍妾和另一個侍妾發生了爭執,求到蔣燕卿跟前,要蔣燕卿為她們主持公道。
蔣燕卿本就不舒服,一大早听著兩人爭執不休,心底煩躁之情愈發濃厚,正欲開口說點什麼,眼前一黑就昏了過去。
待她從昏迷中醒來,才得知自己有了一個多月的身孕,只是胎位不穩,需要臥床靜養。蔣燕卿將後院之事交給側妃打理,自己安心養胎。
蔣燕卿從小的生長環境養成了她極為高傲的性子,行事頗為光明磊落,打理後院之事時從來都是公平公正,從不曾苛待過誰。
大家都說她宅心仁厚,只有繼承了她記憶的顧長安知道,蔣燕卿如此行事,不過是因為太過高傲。
她從不曾把後院眾人看在眼里,她有足夠驕傲的資本。靖王府的後院,沒有任何一人的家世能夠比得上她,也沒有任何一人接受過和她一樣的教育。
蔣盛忠和文思公主膝下只有蔣燕卿這一個女兒,待她如珠似玉,不僅教習她琴棋書畫,更教她兵法謀略。蔣家年輕一輩里,兵法謀略上能勝得過她的屈指可數。
後宅里那些陰私手段蔣燕卿只需一眼就能看的明白,只是她懶得搭理,更不屑于用這樣的手段去對付人。因此靖王府的後院一直都很平靜,所有的斗爭都維持著一個度。
側妃卻沒有蔣燕卿的好氣度,在她接手靖王府事物後,雖不至于克扣其余侍妾的份例,卻在好壞上斤斤計較,給自己留下的東西都是極好的。
原本平靜的後宅風波頻起,後院爭斗愈發明顯,後來更是鬧出了人命,驚動了蔣燕卿。
而因著這件事,蔣燕卿被氣到,動了胎氣,差點落了胎,雖然後面也是調理,孩子生下來卻還是先天體虛,被靖王君越所不喜。
所以,顧長安的當務之急,是安心養胎,將這個孩子平安生下來。至于其他的……
“郡主,您慢點,小心別摔了。”侍女焦急的聲音在隱隱約約的傳來。緊接著,一個不過兩三歲的小女孩跑了進來:“娘親醒了嗎?”
“回郡主,王妃娘娘還在睡,”在屋子里伺候的侍女青桐對著小女孩恭恭敬敬的行禮:“還請郡主聲音小些,莫要驚擾了王妃。”
“青桐,帶嘉儀過來。”隔著帷幔,顧長安只能看到一個隱隱約約的人影,感受到心底突然涌現的思念,不由得開口。
“是。”青桐似乎沒想到她會突然醒來,語氣頗為驚喜。
嘉儀是蔣燕卿的長女,不過兩三歲的年紀,生得粉雕玉琢,穿著紅色的小襖,帶著赤金的項圈,看起來就像年畫里走出來的福娃娃。
顧長安望著她臉上純真的笑意,想到原主的記憶中,她最後所嫁非人,年紀輕輕就郁郁而終,眼底不由得有些酸澀。
“娘親。”嘉儀沖著顧長安有模有樣的行禮,雖然年歲尚小,禮儀卻未曾落下半分。
——————————————————
以下為防盜章
夏太祖——乾坤雙帝(25年)
乾帝:19歲穿越,24歲被立太子,同年,坤帝穿越。29歲娶親,35歲一統七國,登基稱帝,定該年為聖歷元年。59歲病逝,在位共24年。
坤帝:13歲穿越,18歲出嫁,24歲登基稱帝,49歲退位雲游天下,65歲病逝,在位25年。
夏太宗——名字(37年)
烈元帝:聖歷三年出生,9歲被封為太子,23歲登基,60歲效仿其母退位雲游天下,在位37年。71歲死亡。
夏世祖——(21年)
成暄帝:聖歷28年(烈元帝25歲)出生,15歲被封為太子,35歲登基,56歲死亡,在位21年
夏聖祖——(59年)
赤文帝:聖歷55年(成暄帝27歲)出生,29歲從奪嫡中勝出登基為帝,88歲死亡,在位59年。31歲時封8歲嫡長子為太子,85歲時62歲太子病逝,再封37歲嫡長孫為太子。
夏世宗——(18年)(夏朝五世之後,不再受天地氣運庇護,開始走下坡路)
景豐帝:聖歷103年(赤文帝48歲)出生,37歲被封為太子,40歲登基為帝,58歲時病逝,在位18年。40歲登基時封15嫡長子為太子,51歲時太子造反被誅,55歲重立10歲幼子為太子。
夏高宗——(26年)
建武帝:聖歷148年(景豐帝45歲)出生,10歲被封為太子,13歲登基為帝,竇太後把持朝政,外戚專權。20歲娶18歲寧王之女為後,24歲借寧王之勢奪回皇權親政,囚竇太後于佛堂,除百年世家竇家。39歲暴斃,在位26年。
夏仁宗——(40年)
敬武帝:聖歷180(建武帝32歲)出生,7歲登基,寧太後垂簾听政,二十弱冠之齡,寧太後決意歸權,寧王不放權,寧太後與寧王決裂,朝堂之上動蕩不安。恰逢西涼鐵騎進犯,寧王上戰場,兩年後,寧王與寧王世子均戰死沙場,馬革裹尸。敬武帝正式掌權,用兩年時間整頓朝堂,隨後御駕親征,平定西涼叛亂,為外公寧王和舅舅寧王世子報仇雪恨(30歲),寧太後自請皈依佛門,三年後郁郁而終,寧家勢漸弱。33歲時,北漠叛亂,敬武帝再度御駕親征,自此之後。常年征戰在外。36歲時,立12歲嫡子為太子,47歲時被庶三子毒殺。在位40年。
夏穆宗——(3年)
威恆帝:聖歷205(敬武帝25歲)時出生,18歲時離開皇宮學藝,20歲學成歸來,22歲奪位成功,登基為帝,25歲蠱蟲反噬暴斃,死時無妃嬪皇後亦無子,死前留下遺詔傳位年僅15歲幼弟。在位三年,雖勵精圖治,卻手段狠辣,抄斬三大世家,滅族一位意圖謀反的異姓王。同時大刀闊斧改革,廣招賢臣,欲去除朝堂弊端,然事未成而身已死。在位僅3年。
夏肅宗——
承慶帝:聖歷214年(敬武帝34歲)出生,16歲時于內憂外患局勢下登基為帝,步步為營,小心經營,卻終究未達成其兄長遺志而亡。前半生汲汲營營卻無能為力,後半生醉生夢死流連後宮,朝堂越發混亂。
——————————————————
我還是很喜歡你,亂了心緒攪了紅塵入了心底,知了心意。
我還是很喜歡你,立了誓言定了三生系了青絲,掩了歡喜。
我還是很喜歡你,種了情根撫了清風贈了紙筆,盼了歸期。
我還是很喜歡你,報了痴心拋了妄想散了回憶,遠了距離。
我還是很喜歡你,即使葉落不知秋,空有星火萬點、佳人回眸。
我還是很喜歡你,即使散發弄扁舟,空有知影守得,每歲自行游。
我還是很喜歡你,即使年年為花愁,空有綠葉愈新,滿月夜孤樓。
我還是很喜歡你,即使夜思至白晝,空有殘妝未卸,輕夢濃于酒。
我還是很喜歡你,只因你是你,讓我心歡喜
——出自古風暗香部落
人真的是一種適應力極強又善變的生物,難得提前下班的陸清韻撐著傘慢悠悠的沿著側旁種滿了花樹的人行道往家走,雨水淅淅瀝瀝始終不斷,陸清韻不由得有些感慨。
這座不大不小的城市屬于南方,似乎一年四季都在下雨,細雨一直連綿不絕,縱使難得的晴天,空氣也是濕漉漉的。
曾經,陸清韻最討厭的便是雨天,然而在這座城市生活久了,竟然也喜歡上了雨天,習慣了混合著清甜花香的濕潤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