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塞上弦歌
北疆的屯墾與民防體系如同一張日益堅韌的網,牢牢扎根于邊塞的土地,但太子朱常洛與林雪的目光,已投向更遠處。單純的防御,終究被動。欲要北疆真正長治久安,需使此地由朝廷的負擔,轉變為繁榮的屏障,甚至……出擊的跳板。
這一日,朱常洛與林雪、顧清風、以及新任兵部尚書(原北疆屯墾安邊使孫傳庭因功擢升)等人,于東宮密室再度議事,議題核心便是——**邊貿**與**強軍**。
“屯墾安民,已見成效。然北地貧瘠,物產單一,若僅靠朝廷輸血,非長久之計。”朱常洛指著地圖上蜿蜒的邊境線,“昔日禁令重重,邊市凋敝,商旅不通,致使良馬、皮貨不得入關,鹽鐵茶帛不得出塞,邊民困苦,亦使部落心生怨望,易為奸人所乘。”
林雪接口道︰“殿下所言極是。堵不如疏。臣妾以為,當重啟並擴大邊貿。于幾處關鍵隘口,設立官督商辦的‘榷場’,允許歸附部落乃至更遠方的游牧民族,以其良馬、牛羊、皮貨、藥材,交換我朝的茶葉、絲綢、瓷器、鐵器(非軍械)、鹽巴。朝廷抽取適量稅賦,既可充盈國庫,更能使邊疆物阜民豐,化潛在之敵為互利之友。”
她頓了頓,補充道︰“尤其茶葉與鐵鍋,乃草原生活必需,掌控此二者,其重要性不亞于千軍萬馬。”這是她在江湖行走時,從一些常年往來塞外的商隊首領口中得知的洞察。
孫傳庭撫掌贊同︰“太子妃娘娘高見!以利相結,確比單純武力威懾更能收服人心。且開放邊貿,可使我朝耳目延伸至草原深處,便于探查動向。”
朱常洛決斷道︰“好!便依此議。孫卿,此事由你兵部牽頭,會同戶部、工部,速擬詳細章程,選定榷場地界,制定貿易規則與稅則,務求公平有序,嚴防奸商盤剝,亦防違禁物資流出。”
**邊貿之策既定,另一項關乎生死存亡的議題隨之浮上水面——如何應對北方游牧民族最犀利的武器︰騎兵。**
顧清風沉聲道︰“北疆地勢開闊,最利騎兵馳騁。我朝邊軍雖勇,但多以步卒為主,面對來去如風的騎兵,往往被動挨打,即便有民防預警,若無法有效殺傷、阻滯其精銳騎兵,終究難以扭轉戰局。”
林雪走到一幅巨大的北疆地貌沙盤前,凝視良久,緩緩道︰“騎兵之利,在于速度、沖擊與機動。欲破之,需揚長避短,限制其優勢,攻擊其弱點。”
她指尖點向沙盤上的山川河流、溝壑丘陵︰“其一,**‘因地制騎’**。教導步卒與民防團練,充分利用北疆並非一馬平川之地形。于騎兵必經之路,廣設陷馬坑、絆馬索、拒馬槍;利用山坡、河谷、林地,布置弓弩手,居高臨下,攢射其馬匹、騎士;訓練小隊步卒,習練‘鉤鐮槍陣’、‘盾刀合擊’等專克騎兵的簡易戰法,近身搏殺時,專砍馬腿,使其沖擊力頓失。”
這些都是她在《邊塞守御綱要》基礎上,結合對騎兵特點的深入思考,提煉出的更具針對性的戰術。
“其二,”林雪目光銳利,“**‘以騎制騎’**。被動防御,終非上策。我朝亦需建立一支強大的、屬于我們自己的騎兵!”
朱常洛眼中精光一閃︰“雪兒是說……組建新軍騎兵?”
“不錯。”林雪點頭,“北疆如今良馬漸多,歸附部落中亦不乏精通騎射之士。可從中遴選忠勇可靠、騎術精湛者,與邊軍中原有騎兵骨干、以及內地招募的善騎之士混合編練,組建一支全新的‘北疆鐵騎’!其訓練,不可再沿襲舊法,需博采眾長。”
她看向顧清風和孫傳庭︰“顧大哥熟知江湖路數,或可引入一些提升個人騎射、馬背格斗的技巧;孫大人久歷戎行,精通軍陣之道。需將游牧民族的騎射之利,與中原軍陣的紀律、配合融為一體。既要能如狼群般散開游擊,襲擾偵查,也要能如磐石般集結沖鋒,破陣摧鋒!”
林雪的構想,勾勒出了一支兼具靈活性、紀律性與強大沖擊力的騎兵藍圖。
朱常洛听得心潮澎湃,霍然起身︰“善!大善!邊貿以富之,新騎以強之!此乃北疆真正立于不敗之地的根本!孫卿,顧卿,此事亦需盡快落實!兵部負責兵員遴選、裝備配置、糧草供給;顧卿,你負責協助制定騎兵訓練操典,尤其是那些……江湖之法與軍陣結合的細節!”
戰略既定,龐大的國家機器再次高效運轉起來。
邊境線上,幾處地理位置優越的關隘開始大興土木,修建規模宏大的榷場,朝廷派出的官吏與招募的商人進駐,制定詳細的貿易規則。很快,來自草原的駝隊馬幫,載著皮毛、牲畜、藥材,與中原商人的茶葉、布匹、鐵鍋、瓷器匯聚于此,討價還價之聲,取代了往日的金戈鐵馬,繁榮的景象開始在北疆蔓延。
而在各大軍鎮與屯墾區,一場針對騎兵的戰術變革也悄然展開。教導官們帶著最新的訓練手冊,指導步卒和民防團練習如何利用地形設置障礙,如何配合使用長槍、盾牌和弓弩對抗騎兵沖鋒,“砍馬腿”成了訓練場上的熱門科目。雖然初期顯得笨拙,但隨著演練次數的增加,邊軍將士們眼中開始閃爍出自信的光芒——他們不再視騎兵為不可戰勝的噩夢。
與此同時,一支支選拔隊伍深入各歸附部落和邊軍駐地,遴選騎術精湛、弓馬嫻熟的勇士。許多部落青年聞訊踴躍報名,將這視為融入大明、獲取榮耀的絕佳機會。一支暫命名為“北疆先鋒騎”的新軍開始組建,營地設在距離邊境不遠的一處水草豐茂之地。
顧清風親自坐鎮訓練營。他將崆峒派鍛煉身法、眼力的法門簡化,融入騎兵的基礎訓練;借鑒江湖中小巧騰挪的功夫,增強騎士在馬背上的平衡與閃避能力;甚至將一些暗器手法改良,用于馬背上投擲短矛、飛石。同時,他更強調紀律與協同,要求騎士們不僅能個人武勇,更要熟悉各種旗號、哨音,能在高速奔馳中保持陣型,完成迂回、包抄、分割、沖擊等戰術動作。
訓練是艱苦的,摔傷、磨合期的混亂時有發生。但在充足的糧餉、精良的裝備(得益于北疆土法鍛鐵的支撐)以及明確的晉升通道激勵下,這支新生的騎兵部隊,正以驚人的速度成長起來。
數月之後,朱常洛與林雪借巡視北疆屯墾之機,秘密視察了這支“北疆先鋒騎”。
校場之上,五千鐵騎列陣肅立,人馬皆靜,唯有旌旗在塞外風中獵獵作響。這些騎士,有的面孔帶著草原風霜的痕跡,有的眼神透著邊軍特有的堅毅,此刻卻融為一體,散發出一種銳利無匹的氣息。
隨著顧清風手中令旗揮動,騎兵們動了起來。先是小股部隊散開,如同靈動的游騎,在復雜地形間穿梭,弓弦響處,箭矢精準命中百步外的草靶;繼而號角長鳴,分散的騎隊迅速匯聚,形成數個鋒矢陣,馬蹄聲如同沉雷滾動,對著模擬的“敵陣”發起了勢不可擋的沖鋒,刀光閃爍間,木制的靶樁被劈得粉碎!其動作之迅猛,配合之默契,沖擊之強悍,令觀者無不動容!
朱常洛看得心馳神往,用力握緊了拳。林雪站在他身側,清冷的眼眸中也掠過一絲欣慰。她知道,這支融合了各方長處、在她與眾人共同努力下誕生的鐵騎,將成為未來北疆最鋒利的矛,最堅固的盾。
塞上風起,不再只有蒼涼的古調,更增添了鐵騎奔騰的雄渾弦歌。
邊貿的繁榮與新銳騎兵的成型,如同給北疆插上了一對堅實的翅膀。大明王朝的北疆戰略,從此由被動防御,轉向了積極進取與深度融合的新階段。
然而,塞外的風雪從未停歇,暗處的敵人也從未放棄覬覦。這支新生的力量,很快便將迎來血與火的真正考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