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6歲,看我叱 風雲

第535章 探尋贛味︰煙火勾勒的飲食版圖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清鳳徐徐來 本章︰第535章 探尋贛味︰煙火勾勒的飲食版圖

    紀錄片的拍攝進程,遠比余順最初預想的更為漫長。

    完成關東美食拍攝後,蔣心的預產期已近在眼前了。

    為了不錯過自己在這個時空即將迎來的第一個新生命,余順果斷帶著攝制組調整了原有的拍攝計劃,將鏡頭率先對準同樣獨具特色卻未躋身八大菜系的贛系美食。

    西江省地處華東,周邊湘菜、粵菜、閩菜、浙菜、徽菜五大菜系環繞。長期的文化交融,悄然稀釋了贛菜的獨特性。

    就拿贛南客家菜來說,它巧妙融合了粵菜與閩菜的烹飪技法,從食材的選用到烹飪方式,都能尋覓到這兩大菜系的痕跡。

    而豫章菜深受淮揚菜的燻陶,在菜品的精致程度與口味的細膩程度上體現得淋灕盡致。

    饒幫菜更是與徽菜、浙菜相互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難解難分。

    回溯歷史長河,宋明時期,憑借江右商幫的活躍及漕運興盛,西江的飲食文化曾一度輻射全國,盛極一時。

    然而,明清之後,隨著經濟重心的南移,西江的商貿地位逐漸下滑,連帶其飲食文化的影響力也日益式微,最終未能躋身八大菜系之列。

    贛菜以“鮮辣香醇,兼容並蓄的特質”為顯著特點,其中又尤以“鮮辣”為招牌。

    但在全國範圍內,提及“辣”,大眾的認知往往被川菜的“麻辣”和湘菜的“香辣”所主導,贛菜的“鮮辣”特色因缺乏廣泛傳播,辨識度相對較低。

    而且,與八大菜系相比,贛菜缺少像“淮揚菜精致”“川菜麻辣”這類令人過目難忘的鮮明標簽。

    此外,在贛菜的發展歷程中,也缺少名人的有力背書,例如袁枚的飲食文化經典著作《隨園食單》,便未曾提及贛菜。

    不過,一回到西江省,剛從昌北機場下飛機,余順立刻精神煥發,迫不及待地向劇組眾人介紹起家鄉的美食。

    他如數家珍般說道︰“咱這豫章的瓦罐湯,那可是獨樹一幟。用小火慢慢煨制,將食材的鮮美牢牢鎖進湯里,喝上一口,既暖心又暖胃。

    還有涼拌粉,爽滑的米粉配上特制醬料、花生米、蘿卜干等佐料,攪拌均勻,每一口都滿是濃郁的地方風味。

    藜蒿炒臘肉也絕不能錯過,藜蒿的清香與臘肉的醇厚相互交融,味道獨特至極。

    蓮花的血鴨,鴨肉鮮嫩,鴨血的加入讓這道菜的口感更為豐富。

    還有余干辣椒炒肉,別看食材普通,可這味道,簡直讓人欲罷不能。

    還有,我啊,無論走到哪里,最心心念念的還是廬陵老家的那一口炒粉,那是家的味道,是刻在骨子里的眷戀。”

    在余順的熱情介紹下,攝制組眾人對即將拍攝的贛系美食充滿了期待。

    他們深入西江省的大街小巷、鄉村田野,尋覓最地道的贛菜味道。

    在豫章市的老城區繩金塔附近,他們發現了一家據說經營了近百年的老字號瓦罐湯店。

    店內,一排排瓦罐整齊地排列在土灶上,灶火舔著罐底,咕嘟咕嘟地冒著熱氣。

    老板是位憨厚樸實的大叔,見一大群人帶著專業設備來店里拍攝,也不問緣由,便得意洋洋地向攝制組介紹起瓦罐湯的制作秘訣,想來是見過不少這種場面。

    “這瓦罐湯啊,講究的就是火候和時間。食材必須新鮮,小火慢煨幾個小時,才能把食材的鮮味全部熬出來。”

    攝制組用鏡頭記錄下大叔熟練地打開瓦罐、舀湯的過程,那濃郁的香味仿佛能透過屏幕飄散出來。

    等到攝制組拍攝夠了素材,每人都點了一份瓦罐湯和拌粉,送食物上桌的大叔這才發現摘下口罩吃東西的余順,興奮得大叫起來。

    “余順,余少,真的是余少啊!我是你的偶像,啊不,我是你的粉絲,我全家都是你的粉絲!”

    好在此時還未到飯點,店里沒有其他食客,不然大叔這一嗓子,余順肯定會立刻被圍得水泄不通。

    “噓!”余順微笑著沖大叔做了個噤聲的手勢,然後親切地用豫章話和大叔攀談起來。

    大叔這才知道攝制組是余順帶過來的,正在拍攝弘揚中華美食文化的紀錄片,來店里拍攝素材是為贛系美食做專題。

    這下大叔更來勁了,要求攝制組重新拍攝,說自己剛剛講解得不夠詳細。

    “這可不是普通的炖湯,是用景德鎮陶土燒制的瓦罐,經過八小時慢煨而成。這罐湯講究‘一罐一湯’,食材的配比全憑經驗……”

    攝制組又記錄下大叔將瓦罐埋入炭火的過程,余順突然想起什麼,說道︰“對了,豫章人吃瓦罐湯必配涼拌粉。這粉也要著重介紹一下,用的是高安的早稻米粉,經九道工序制成,韌勁十足。”

    大叔听到余順的話,不禁大贊余順是行家,還熱情地介紹了給自己店里供應米粉的廠子,說自家店只認準這個廠子的米粉。用它的米粉幾十年了,也是一家老字號。

    離開大叔的湯店,劇組要付錢時,大叔堅決不收,他說余順是從西江省走出去的大明星,是西江人的驕傲,能來店里簡直讓小店蓬蓽生輝,喝幾碗湯而已,鄉里鄉親的,要是收錢,家里老婆孩子知道了都會罵他。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還是余順假裝威脅說,如果大叔不收飯錢,他剛剛和大叔用劇組高清相機拍攝的照片,洗好後就不給他寄過來了,大叔這才無奈地收下餐費。

    大叔肯定和米粉廠老板通風報信了,攝制組一到大門口,那家米粉廠的老板熱情地接待了他們,並現場展示了制作涼拌粉的全過程。

    從煮粉、過涼水,到加入各種調料,老板手法嫻熟。

    攝制組不僅記錄下了制作過程,還采訪了來廠里取貨的進貨商、附近的鄰居,甚至還有特意跑到廠子來只買幾斤米粉回去吃的老食客。

    一位老食客感慨道︰“我從小就吃這家的涼拌粉,這麼多年,味道始終如一,每次吃都覺得格外親切。”

    當攝制組來到萍鄉蓮花縣,找到了當地非遺傳承人李師傅。

    李師傅將鴨肉切成小塊,放入鍋中翻炒至變色,隨後倒入鴨血,快速攪拌,鴨血瞬間包裹住鴨肉,使其色澤變得紅亮誘人。

    “這蓮花血鴨,鴨血的量和攪拌的速度都至關重要,不然就做不出這獨特的味道。”李師傅說道。

    接著,李師傅開始快速翻炒,鐵鍋中的鴨肉與鴨血在猛火中上下翻飛。

    “李師傅,蓮花血鴨的關鍵是什麼?”余順舉著話筒問道。

    “鮮辣!”李師傅頭也不抬地回答,“鴨子必須是當天宰殺的麻鴨,鴨血要現接現用。辣椒得用本地的‘三寸紅’,辣得純粹,鮮得過癮。”

    余順夾起一塊鴨肉,鴨皮焦脆,肉質鮮嫩,鴨血裹著醬汁在舌尖化開,辣意層層遞進卻又不失鮮香。

    在拍攝余干辣椒炒肉時,他們找到了當地一位種植余干辣椒遠近聞名的農民。

    農民帶著他們走進辣椒地,介紹道︰“咱們這余干辣椒,皮薄肉厚,辣中帶甜,用來炒肉再好不過。”

    攝制組拍攝了辣椒地的翠綠景象,以及農民采摘辣椒的畫面。

    隨後,在一家鄉村飯館里,廚師現場炒制余干辣椒炒肉。

    隨著辣椒和肉在鍋中翻滾,香氣四溢,攝制組的成員們紛紛圍上前去,捕捉這誘人的瞬間。

    在景德鎮瑤里古鎮,余順帶領攝制組拍攝瓷板煨湯。

    千年窯火淬煉的瓷板被用來煨制高湯,余順還在老師傅的指導下親自示範︰“將筒骨、老母雞、火腿蹄膀碼在瓷板上,用景德鎮特有的窯變釉瓷罐密封,埋入燒紅的窯灰中。”

    當陶罐被挖出時,香氣瞬間彌漫整條巷子。

    余順舀起一勺湯,琥珀色的湯汁清澈透亮,他說道︰“這湯融合了瓷文化與飲食文化,就像贛菜一樣,既有自己的風骨,又包容萬物。”

    最後,攝制組來到了此次西江省拍攝的最後一站——余順的生長之地廬陵市。

    回到家後,余順先給自己和攝制組放了一天假,他回去陪伴即將臨盆的蔣心整整一天,之後才召集攝制組眾人重新投入工作。

    廬陵地區同樣有著眾多令人垂涎的美食小吃。

    安福火腿,作為華國三大火腿之一,以“色紅似火、咸香濃郁”著稱,可生食、蒸煮或用于炒菜。其制作工藝傳承千年,曾榮獲1915年巴拿馬國際博覽會金獎,是宴席上的高檔食材。

    永新狗肉,這道永新傳統名菜,色澤紫紅油亮,口感鮮辣濃郁。傳說源于太平天國時期的軍營菜,因烹制快捷、營養豐富而流傳至今。

    泰和烏雞,白羽烏骨,肉質細嫩,被譽為“十全藥膳”,自唐代起即為貢品。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了其滋補功效,常用于炖湯或制作藥膳。

    遂川板鴨,素有“臘味之王”的美譽,選用紅毛鴨腌制,肉質緊實咸香,可蒸食或油炸。由客家移民結合閩粵工藝創制,至今已有300余年歷史。

    永豐霉魚,魚肉經稻草發酵後煙燻制成,味道獨特,香辣過癮。傳統做法保留了古法發酵技藝,是永豐及周邊地區的鄉土風味代表。

    廬陵薄酥餅,這一起源于南宋的酥脆點心,薄如蟬翼,甜咸適口。傳為文天祥抗元時百姓特制的軍糧,如今以芝麻、花生為經典口味。

    峽江米粉,曾是明朝貢品,質地柔滑耐煮,可炒、煮、炸。嘉靖皇帝賜名“忠貞米粉”,配肉絲、青菜猛火快炒,鑊氣十足,融入茶油、豆豉等本地調料,出鍋便成了余順無論走到哪都念念不忘的廬陵炒粉。

    還有艾米果,這道春季限定小吃,以艾草與糯米制成外皮,包入腌菜、臘肉等餡料,清香軟糯,兼具養生與美味。

    霉豆腐,廬陵傳統發酵豆制品,口感醇厚微辣,常用于佐餐或烹飪,體現了客家的飲食智慧。

    拍攝霉豆腐的制作過程時,余順想起了自己的上個時空,在穿越之前,央媽的著名主持人撒老師和有著“小劉一菲”之稱的劉師師還專門跑到廬陵來做過一期美食節目。

    他不禁思索,在現在這個時空,自己已經對演藝圈不少藝人的演繹軌跡產生了影響,不知明年元旦,劉師師這個日後有名的“瞎眼姐”,會不會被唐仁影視簽下。

    素材拍攝得差不多後,余順用一段詩意的解說詞為此次拍攝作總結︰“贛系美食,雖無八大菜系的耀眼光環,卻深藏著最真實的生活滋味。當辣椒的鮮辣喚醒沉睡的味蕾,當瓦罐的煨香浸透歲月的年輪,我們終于領悟——贛菜並非八大菜系的注腳,而是中華文明飲食圖譜中不可或缺的精彩一筆。”

    喜歡重回6歲,看我叱 風雲請大家收藏︰()重回6歲,看我叱 風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重回6歲,看我叱 風雲》,方便以後閱讀重回6歲,看我叱 風雲第535章 探尋贛味︰煙火勾勒的飲食版圖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重回6歲,看我叱 風雲第535章 探尋贛味︰煙火勾勒的飲食版圖並對重回6歲,看我叱 風雲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