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郭攸之捧著犒軍的聖旨踏進潼關時,司馬懿正將張合的斷槍埋進函谷關的奠基石——長安來的酒香混著洛陽方向的血腥氣,在黃河的風里凝成兩道截然不同的詔書︰一道寫著“棄暗投明者賞千金”,一道寫著“夏侯霸頭顱值萬邑”。
潼關內外,硝煙漸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大戰初歇的忙碌與肅穆。漢軍旗幟在關城上高高飄揚,士卒們清理著戰場,修補著工事,臉上洋溢著勝利的喜悅與疲憊。
這一日,關外鑾鈴響動,旌旗招展。天子特使、侍中郭攸之,奉後主劉禪之命,攜帶著豐厚的犒賞,抵達潼關勞軍。丞相諸葛亮率文武眾將,出關相迎。
“陛下聞丞相暨諸將士克復潼關天險,龍心大悅,特命下官前來,犒賞三軍,以彰殊功!”郭攸之宣讀聖旨,聲音清朗。
盛大的封賞儀式在潼關內的點將台舉行。郭攸之代表劉禪,一一宣讀封賞︰
諸葛亮︰總攬北伐全局,奇謀迭出,居功至偉,加封長安侯,食邑增至兩萬戶。
馬超︰雖年高,然威震西涼,牽制魏軍,奪取武關有功,賜帛千匹。
龐統︰指揮霹靂營,攻堅拔寨,功勛卓著,食邑增至一萬戶。
魏延、姜維、鄧艾、文鴦等前線將領,皆依戰功,各有封賞,或加官進爵,或賜金帛田宅。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關平、徐庶,雖未直接參與潼關之戰,但奪取宛城,牽制司馬師,為全局勝利奠定基礎,亦各有厚賞。
最後,輪到了降將夏侯霸。
郭攸之特意提高了聲音︰“征西將軍夏侯霸,深明大義,棄暗投明,獻關歸漢,使潼關百姓免遭兵燹,將士免遭屠戮,功在社稷!陛下特旨︰封夏侯霸為散騎常侍,都亭侯,賜宅邸于長安,賞千金,帛萬匹!其麾下將士,願留者編入漢軍,一視同仁;願返鄉者,賜予錢糧,發放路引,絕不阻攔!”
此言一出,不僅夏侯霸本人感激涕零,跪地謝恩,其麾下降卒更是歡聲雷動!許多原本心懷忐忑的魏軍士卒,此刻徹底安心,對蜀漢的認同感大增。
諸葛亮更是當場宣布,即刻兌現承諾。願意返鄉的魏卒,登記造冊後,每人發放足夠盤纏和數日口糧,並由官府出具文書,保證其沿途安全。這一舉措,如同春風化雨,迅速通過這些返鄉士卒之口,傳遍中原各地——“諸葛丞相仁德!”“
大漢王師不殺降!”
“回家有望!”
極大地動搖了曹魏的統治根基。
潼關上下,一片歡騰,軍心民心,盡歸于漢。
封賞已畢,諸葛亮于潼關都督府大殿,召集核心文武,商討下一步進軍方略。殿內氣氛熱烈,卻也帶著大戰前的凝重。
“諸位,”諸葛亮開門見山,“潼關已下,武關在手,宛城在握,我軍已握有利態勢。然,司馬懿退守函谷關,據險而守,必不甘心。下一步,如何進兵,直搗中原,諸位可有高見?”
魏延第一個站出來,聲若洪鐘︰“丞相!有何可議?我軍新勝,士氣正旺!當乘勝追擊,盡起大軍,強攻函谷關!司馬懿新敗,軍心不穩,函谷關雖險,豈能擋我雷霆之勢?末將願為先鋒,定斬司馬懿首級獻于麾下!”他的主張簡單直接,依靠強大的軍事實力碾壓。
姜維沉吟片刻,道︰“文長將軍勇略可嘉。然函谷關地勢險要,更甚潼關,司馬懿善于守御,強攻恐傷亡必重。維以為,當以正合,以奇勝。可派一偏師,沿黃河兩岸或秦嶺北麓,尋找小路,迂回至函谷關之後,斷其糧道,或襲擾洛陽,使其首尾不能相顧,則函谷關可不戰而下。”
鄧艾言語簡短,卻切中要害︰“穩扎穩打。利在我。可分兵掠取弘農郡諸縣,鞏固潼關、武關外圍,廣積糧草。同時,遣使聯絡中原心向漢室之士,里應外合。待其內變,或我軍準備萬全,再圖函谷。”
龐統則著眼于戰略層面︰“函谷關硬骨頭,一時難啃。不若轉變方向,令關平、徐庶大軍自宛城北上,威脅許昌、洛陽南翼!司馬懿必救,則可調動其兵力,我在函谷關正面尋機突破。或……干脆暫緩函谷,主力南下,先徹底掃平司馬師兵團,全據南陽、豫州,斷中原一臂!”
眾將各抒己見,爭論不休。有主強攻,有主奇襲,有主圍困,有主迂回。諸葛亮靜靜听著,羽扇輕搖,不置可否。他知道,函谷關之戰,將比潼關更加艱難,司馬懿也絕非夏侯霸可比。必須有一個萬全之策。
最終,他緩緩道︰“諸位之言,皆有道理。函谷關,必有一場惡戰。然具體如何打法,尚需仔細斟酌。伯約迂回之策,士載穩進之謀,士元調動之計,皆可並行不悖。可先派精細斥候,多方探查函谷關周邊地理、魏軍布防。同時,加強練兵,囤積糧草器械。待時機成熟,再行決斷。”
會議並未做出最終進攻決定,但明確了下一步行動方向︰鞏固既得地盤,偵查敵情,積蓄力量。散會後,眾將依令而行,潼關的漢軍,如同繃緊的弓弦,蓄勢待發。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與此同時,函谷關內,氣氛則截然不同。失敗的陰霾與嚴酷的軍法,籠罩著這座險關。
司馬懿端坐帥府,面色陰沉如水。潼關失守,夏侯霸投降,對他和魏國的打擊是巨大的。他必須采取強硬手段,穩定軍心,重振士氣。
這一日,他下令在關內校場,舉行一場特殊的祭奠儀式。
校場上,搭建起一座靈堂,供奉著一具殘缺的鎧甲——那是張合的遺物。張合在之前的戰斗中重傷被俘,後不治身亡,蜀漢出于對這位老將的尊重,將其遺體整理後,送還了魏國。
司馬懿一身縞素,率領眾將,親自祭奠。他焚香叩拜,聲音悲愴︰“�y�V將軍,國之柱石,不幸歿于王事!此仇此恨,不共戴天!” 祭奠完畢,他猛然起身,目光掃過台下肅立的將士,厲聲道︰“張將軍為國捐軀,英靈不遠!而我魏國,竟有怯懦無恥之徒,貪生怕死,獻關投敵,致使潼關失守,將士血汗付諸東流!”
他指的是誰,不言而喻。夏侯霸投降的消息早已傳開,司馬懿刻意將其塑造成導致潼關失守的罪魁禍首。
“夏侯霸!背主求榮,罪該萬死!”司馬懿聲音陡然拔高,“本督已上表朝廷,革其爵祿,削其宗籍,詔告天下,通緝此獠!凡取其首級者,封萬戶侯!”
接著,他做出了一個更令人震驚的舉動。他命人牽來自己平日最心愛的坐騎——一匹神駿的河西戰馬。
“此馬隨我征戰多年,今日,便用它,為張將軍殉葬,以慰英靈,以勵士氣!”司馬懿拔出佩劍,毫不猶豫,親手刺入戰馬脖頸!鮮血噴涌,戰馬哀鳴倒地!
他又下令,剝下馬皮,覆蓋在張合的衣冠冢上。
這一系列血腥而極具象征意義的舉動,讓台下魏軍將士看得心驚肉跳,卻也激發了一種悲憤和同仇敵愾的情緒。司馬懿成功地將戰敗的恥辱和憤怒,轉移到了夏侯霸的“背叛”上,並用張合的忠烈和自己的“大義滅親”,重新凝聚了即將渙散的軍心。
“眾將士!”司馬懿劍指東方,“諸葛亮雖得潼關,然想進我函谷,踏足中原,除非從我司馬懿和諸位將士的尸體上踏過去!自今日起,嚴守關隘,有敢言退者,猶如此馬!”
函谷關的魏軍,在司馬懿的高壓和鼓動下,暫時壓制了恐慌,變成了一群困守險關、準備拼死一搏的哀兵。
祭奠儀式後,司馬懿同樣召集心腹將領,商議守關之策。參軍陳泰、將領王經、州泰等皆在。
相較于蜀營的積極進取,魏營的氣氛要壓抑得多。
“諸葛亮挾勝而來,士氣正盛。函谷關雖險,然其有霹靂營之利,不可不防。”陳泰憂心道。
王經建議︰“當多備水缸、沙土,以防火攻;加築女牆、暗堡,以御弩石;並多挖陷坑、暗道,以備其地道之策。”
州泰則道︰“關外險要處,亦應設立前哨營寨,與主關形成犄角,延緩蜀軍進攻速度。”
司馬懿靜靜听著,補充道︰“爾等所言,皆是守城常法。然對諸葛亮,僅此不夠。”
他走到沙盤前,指點道︰
“一、堅壁清野。關外三十里內,所有百姓、糧秣,盡數遷入關內或後方,水井填埋,房屋拆毀,不給蜀軍留下任何可資利用之物!”
“二、主動出擊。不能坐待其攻。可選精銳死士,時常夜間出關,襲擾蜀軍營壘,焚其糧草,殺其哨兵,使其不得安寧。”
“三、穩固後方。嚴令司馬師,務必守住博望雉縣防線,絕不可讓關平北上!同時,督促洛陽,加速糧草軍械轉運,並征發新兵,補充損耗。”
“四、等待時機。諸葛亮遠來,補給線長,久攻不下,其內部必生變故。或天時不利,或糧草不濟,或……朝中有變。我等需耐心等待,靜觀其變。”
司馬懿的策略,核心在于一個“耗”字。利用函谷關天險和縱深防御,消耗蜀軍的兵力、士氣和物資,等待反擊的機會。這是面對強敵時,最務實也最殘酷的策略。
潼關與函谷關,相距不過百余里。一邊是剛剛經歷封賞、士氣高昂、磨刀霍霍的北伐雄師;一邊是主將狠厲、哀兵據守、誓死抵抗的魏國精銳。
兩位絕代智者,隔空對峙。一邊是意圖乘勝追擊、克復中原的赤色洪流;一邊是憑借天險、困獸猶斗的黑色壁壘。
中原大地的命運,都系于這雙關之間。下一次踫撞,必將更加慘烈,更加決定乾坤。函谷關下,戰雲密布,山雨欲來風滿樓。
“孔明,你是否太小看我司馬懿了”
司馬懿的目光望向潼關,眼神銳利,仿佛已是勝券在握,但包括曹魏的將領在內,似乎沒有人知道司馬懿的謀劃,更沒有人知道他的信心從何而來。
喜歡重生三國之三造大漢請大家收藏︰()重生三國之三造大漢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