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丞相府頒布《敦促寡婦再嫁令》的第二天,長安西市賣冥燭的老王頭生意漲了三成——全是各家連夜給亡夫立牌位“表貞潔”的。諸葛亮看著報表苦笑︰“得……還不如直接發貞節牌坊省錢。”
長安的人口激勵政策如火如荼,新生兒登記冊越來越厚,相府倉庫撥付出去的糧帛也如流水般淌向千家萬戶。然而,諸葛亮試圖推行的另外兩項更深層次的社會改革,卻遭遇了意想不到的銅牆鐵壁。
諸葛亮深知,要快速增加人口,釋放被“貞節觀”束縛的適育女性是重要一環。他借鑒了歷史上某些朝代的政策,並結合現代思維,推出了《鼓勵寡婦再嫁及妥善安置條例》,核心包括︰
官府可為有意再嫁之寡婦提供“婚嫁賀禮”。
嚴禁宗族、夫家阻撓寡婦再嫁,違者罰沒錢糧甚至判刑。
設立官媒,為寡婦牽線搭橋。
宣傳“效忠國家、繁衍人丁亦是大節”的新觀念。
全都是為了解放生產力!釋放生育潛力!多好的政策啊!
然而,現實給了他沉重一擊。
政策頒布後,在朝堂上就引起了文官集團的竊竊私語和委婉反對,認為有傷風化。而在民間,反應更是冷淡甚至抵觸。
“丞相……這……這如何使得?”長安郊縣一位老里正被問及此事時,面露難色,“好女不嫁二夫,貞節乃婦德之首。若是逼著寡婦再嫁,豈非令其九泉之下的亡夫蒙羞?小老兒實在……實在張不開這個口啊。”
更有甚者,出現了極端應對。正如賣冥燭的老王頭生意意外興隆所示,許多家庭為了表明“不改嫁”的決心,趕緊給死去的丈夫或兒子立牌位、修墳塋,以示“貞潔”。一些地方甚至傳出寡婦被家族強行要求“自明心志”的惡劣事件。
諸葛亮看著董允報上來的寥寥無幾的再嫁申請和各地反饋的消極抵觸報告,陷入了長久的沉默。他意識到,自己低估了儒家倫理和世俗觀念在一千八百多年前的強大慣性。這不是發錢發糧就能解決的,這觸及了社會最基礎的倫理結構和價值觀。
靠……忘了這茬了。封建禮教吃人啊……這玩意兒真不是一紙政令能掰過來的。是我太天真了。
他召來董允,疲憊地揉了揉眉心︰“休昭,關于寡婦再嫁之令……暫緩執行。各地若有自願者,依例給予賀禮,官府協助,但絕不可強迫,亦不得以此考核地方官吏。”
“那……宣傳教化之事?”董允問道。
“教化……” 諸葛亮嘆了口氣,“潛移默化吧。讓各州郡學官,在講授經義時,可稍加引導,強調《周禮》中亦有‘仲春之月,令會男女’之古制,繁衍子嗣亦是孝道。再讓說書人、戲班子,多編演一些……嗯……寡婦賢良,撫育孤子成才,或得遇良人、重組家庭美滿的故事。慢慢來,不急。”
他知道,這需要一代人甚至幾代人的時間,需要經濟基礎、文化教育的整體提升,才能逐漸改變觀念。強推,只會適得其反。
相比于觀念之爭,治理棄嬰,尤其是女嬰問題,更像是一場艱苦的“治安戰”。
政策同樣嚴厲︰重罰溺嬰棄嬰者,鼓勵舉報,設“慈幼莊”收養。
然而,執行起來困難重重。
現在可沒有攝像頭,也沒有完善的基層管理體系,鄉亭制度雖在,但難以覆蓋所有角落。和現在到處都是派出所和攝像頭的時代大不相同。在荒郊野外、深夜時分丟棄嬰兒,幾乎無法追蹤。
即便發現棄嬰,也很難找到其父母。鄰里往往知情,但因宗族觀念或懼怕報復,不願出面作證。
即便偶爾抓到現行,面對哭天搶地、聲稱“實在養不活”的貧苦父母,執法官吏也常常難以痛下殺手,最終往往從輕發落,難以形成有效震懾。
“慈幼莊”倒是很快在各郡縣建立起來,收容了一些棄嬰。但很快,問題又來了︰經費、乳母、管理……這又是一筆巨大的、持續性的開支,而且收養的孩子未來如何安置,也是難題。
“丞相”負責此事的官員愁眉苦臉地匯報,“近日慈幼莊收到的女嬰明顯增多……似乎……似乎有些人家,听聞有此機構,竟故意將不願養的女嬰丟棄在莊外!”
淦!政策好心辦壞事了?道德風險出來了!這怎麼辦?
諸葛亮閉目沉思良久。他知道,棄嬰問題的根源,除了重男輕女的觀念,更深層的是貧困和社會保障的缺失。只要百姓覺得孩子是負擔,尤其是女孩是“賠錢貨”,這種現象就很難根絕。
“慈幼莊繼續辦,而且要辦好。”他睜開眼,下令道,“增撥錢糧,招募良善乳母,務必使棄嬰得以存活。同時,傳令各州郡,對家中有女嬰、且生活確實困苦者,提高女嬰的補助標準,甚至可略高于男嬰!讓百姓切實感受到,生養女兒,朝廷同樣重視,並非全無依靠!”
他想用經濟杠桿,稍微平衡一下根深蒂固的性別歧視。雖然他知道,這依然是杯水車薪。
“另外,”他補充道,“令各‘慈幼莊’細心記錄棄嬰被拾取的地點、時間、隨身物品,或許……或許將來有其父母後悔,想來尋回呢?” 這更像是一個美好的願望。
處理完這些令人沮喪的匯報,諸葛亮獨自一人走到庭院中,望著初春的新綠,長長吐出了一口濁氣。
他深刻地意識到,治理一個龐大的古代帝國,遠不是有點現代知識、出台幾個“先進”政策那麼簡單。經濟、軍事的改革或許能快一些,但一旦觸及社會風俗、倫理觀念、文化基因這些深水區,必然會遭遇巨大的阻力,需要無比的耐心和智慧。
“路漫漫其修遠兮啊……”他低聲吟誦著,不知道是在感嘆自己的處境,還是在致敬那位同樣在理想與現實間掙扎的忠臣。
改革,進入了更加艱難、更需要耐心的深水區。他知道,有些事,急是急不來的。或許,正如他對董允所說,潛移默化,才是當下唯一可行的路。他將希望,寄托于時間,寄托于下一代的教育,寄托于隨著經濟發展而可能帶來的觀念緩慢變遷。
而他能做的,就是盡可能多地播下種子,然後,等待。
喜歡重生三國之三造大漢請大家收藏︰()重生三國之三造大漢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