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諸葛亮在未央宮宣布“生三個娃免全家徭役”時,老臣許靖氣得當場要用朝笏量丞相的額頭溫度,而諸葛亮正偷偷在奏疏背面寫著教諸葛瞻的課程大綱。
公元234夏,長安。
“精兵簡政”的詔令已發往各州郡,龐大的國家機器開始艱難而緩慢地轉向。但“諸葛亮”深知,土地和勞力只是生產力的基礎,最根本的要素,還是人。沒有足夠的人口,一切都是空談。而經歷了數十年戰亂,中原與江東人口銳減,恢復民生,首重休養生息,鼓勵生育。
這一日,朝會再開。
議題︰如何增殖人口。
老成持重的文官們照例引經據典,提出諸如“勸課農桑”、“輕徭薄賦”、“賑濟孤寡”等傳統方案。
諸葛亮听罷,微微頷首,隨即拋出了一套令滿朝文武再次瞠目的“人口激勵新政”︰
“諸公所言,皆為治本之策,然緩不濟急。亮以為,當行非常之策,以速增丁口。”他清了清嗓子,開始宣讀醞釀已久的條款︰
“一、生育直接獎助︰凡境內民戶,每新生一子,賞糧三石,布五匹;新生一女,賞糧兩石,布三匹。此謂‘添丁彩’。”
簡單粗暴,直接發錢發糧!生育成本補貼到位!
“對了,特別強調一點,昭告天下商戶,不可因‘添丁彩’就私自抬高孩童用品的價格”
諸葛亮想到現代生活中,國家剛剛發放生育補貼,那些無良商家,立馬就將奶粉啊,紙尿褲啊等等孩童用品立馬漲價了,作為一個高中生的劉長明只覺得義憤填膺,但是什麼都做不了,如今蜀漢他可是一把手,斷然不能讓此等事情在發生了。
“二、賦役減免︰民戶有三子及以上者,減免該戶三分之一田賦及徭役;有五子及以上者,減免一半;有七子及以上者……呃,終身的賦役!”
好險,差點就說出“授予光榮母親稱號”了……多生多優惠!古代版階梯式稅收優惠!
“三、嚴懲溺嬰︰尤其女嬰!凡發現溺斃嬰孩者,無論緣由,父母皆以重罪論處,鄰里有舉報之責,知情不報者連坐!各地設‘慈幼堂’,收養棄嬰孤兒,由官府撥糧供養。”
重男輕女要不得!可持續發展懂不懂!
“四、鼓勵早婚與寡婦再嫁︰呃……女子年十七未嫁者,其家賦稅略增……當然,需自願,官府可適當撮合。寡婦再嫁,予以賀禮,不得阻攔。”
諸葛亮小心翼翼地避開某些雷區,盡量符合時代背景。盡量釋放適育人口……這算不算包辦婚姻?唉,慢慢來。
“五、設立‘保嬰官’︰各郡縣增設此職,專司督導生育獎助發放、查處溺嬰、推廣……呃,推廣育嬰知識。”
這一套組合拳下來,朝堂又炸了。這次不僅是武將,連許多文官都覺得匪夷所思。
老臣許靖顫巍巍出列,胡子都在抖︰“丞相!此……此策聞所未聞!生兒育女,乃人倫天性,豈能以錢糧誘之?此非將人倫與貨殖等同,有傷風化啊!且國庫豈能如此靡費?”
諸葛亮內心︰風化?餓肚子的時候就知道風化不能當飯吃了!人口紅利懂不懂?
諸葛亮早有準備,從容應對︰“許公此言差矣。民以食為天。百姓貧苦,多一子便多一張口,常有懼而不生,乃至……忍痛棄溺者。今朝廷略施補助,助其度過難關,使其敢于生養,此乃體恤民艱,保全人倫之大善政,何來有傷風化?至于靡費……”他笑了笑,“今日之投入,乃是為二十年後換取百萬計之壯丁、稅吏、工匠、學子!此乃一本萬利之國策!”
他又搬出數據︰“依亮測算,此策施行十年,我大漢人口或可增三至五成!屆時,國力之盛,遠非今日可比!”
道理和數據再次壓倒了疑慮。雖然覺得別扭,但似乎……確實有利于國家?詔令再次得以通過。
然而,諸葛亮心中還有一個更深遠的憂慮︰人才。
新政需要人去推行,未來的發展更需要源源不斷的新型人才。朝中這些老臣,如張昭、許靖等,雖德高望重,但思想已定型,難以完全理解和支持他那些“離經叛道”的想法。魏延、趙雲等武將更是只通軍務。他需要培養新人,培養屬于這個新時代、能理解並執行他戰略的接班人。
退朝回到相府,侍從稟報︰“大人,夫人在後堂教公子識字呢。”
諸葛亮心中一動,信步走向後堂。只見黃夫人正溫婉地握著一個小小男孩的手,在沙盤上書寫。那男孩約五六歲年紀,眉目清秀,眼神靈動,已有幾分聰慧之氣,正是他的長子——諸葛瞻。
看著這一幕,諸葛亮心中百感交集。前世記憶中,關于諸葛瞻的評價紛至沓來︰“智不足以扶危,勇不足以拒敵”、“成都最後的光榮與悲壯”、還有那些短視頻里戲謔的“虎父犬子”……
諸葛亮內心一陣難受,媽的,這輩子絕不能讓瞻寶再被那群營銷號黑!丞相您沒時間教,我有!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他走過去,溫和地屏退侍女,從黃夫人手中接過諸葛瞻的小手。黃夫人有些驚訝,但看著丈夫眼中罕見的、充滿慈愛和某種決心的光芒,微微一笑,退到一旁。
“瞻兒,今日為父不教你《論語》,也不教《孫子》。”他抱著兒子,坐在席上,拿出早就準備好的一些小木塊,上面刻著他“發明”的阿拉伯數字和簡單的加減符號。
“我們來學點好玩的……你看,這是1,這是2……1+1等于幾呀?” 諸葛瞻睜著大眼楮,好奇地看著那些奇怪的符號,奶聲奶氣地跟著念。
數學是科學之王!邏輯思維從小培養!什麼忠孝節義慢慢來,先給我把微積分……呃,先把算數學明白了!還有物理化學啟蒙……算了,路要一步一步走。
他開始規劃諸葛瞻的“素質教育”︰
數學啟蒙︰數字、圖形、簡單運算。
科學興趣︰帶他看水車、看風箱,講解簡單的杠桿、浮力原理。
實踐觀察︰定期帶他去田間地頭、工匠作坊,了解社會實際運作,而非閉門讀書。
開放思維︰鼓勵提問,挑戰權威,培養獨立思考能力。
當然,傳統的文化教育、道德培養也不會落下,但會更注重理解而非死記硬背。
他知道,僅僅培養諸葛瞻一人還不夠。他需要建立一個體系。
次日,他下令擴大“格物院”規模,不僅招募工匠,更面向全國招收聰慧年輕的學子,由他親自擬定教程,講授算學、地理、簡易格物等“新學”,並從中選拔優異者,充實到各州郡,負責推行新政、管理新興事務。
同時,他也在暗中物色那些年輕有潛力、思想不那麼僵化的官員子弟,如姜維、鄧芝等人的子佷,準備進行重點培養,形成一個支持改革的“青年近衛軍”。
“相父,”一次私下奏對時,年輕的皇帝劉禪好奇地問,“您為何對格物算學如此看重?甚至親自教導瞻弟這些?”
諸葛亮看著這位被自己保護得很好的皇帝,溫和一笑,說出一句讓劉禪似懂非懂的話︰
“陛下,未來之大漢,需要的不只是能背誦經典的博士,更需要能丈量土地、計算糧產、設計機械、探索未知的人。他們,才是撐起盛世的脊梁。”
窗外,長安城的炊煙裊裊升起。在這古老的帝都,諸葛亮正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默默播種著未來的種子。一邊是激勵萬民繁衍的政策,一邊是精心培育的幼苗。他知道,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百年大計”。
喜歡重生三國之三造大漢請大家收藏︰()重生三國之三造大漢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