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三國之三造大漢

第119章 漢中新政一)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童叟 本章︰第119章 漢中新政一)

    劉長明從洛陽返回後並沒有直接去成都,而是留在了漢中,因為劉長明新政的推行在益州實在是太難推行下去了,當地的士族、豪門掣肘太大,所以劉長明只能將目光放在漢中了,他深知,此刻能說動曹丕,是因為曹魏的實力遠勝蜀漢,曹丕有信心滅了孫權後再滅劉備,畢竟天下一多半的人口和地盤都在曹魏手里,若是就這樣默默拼發育的話,國力只會被越甩越大,所以劉長明知道,必須要推行新政,謀求發展啊!

    公元223年春,漢中郡南鄭城。

    劉長明站在南鄭城頭,羽扇輕搖,目光沉靜地掃過這片沃土。益州的挫敗感並未消失——那些盤根錯節的豪族,如同蜀道上的頑石,死死抵住了他試圖撬動舊格局的杠桿。劉備最終采納了法正“先固本”的建議,將目光暫時從漢中收回,全力消化益州,調和內部。而漢中,這個意外完整接收的“飛地”,卻意外地成為了劉長明施展抱負的新試驗場。

    “法孝直所言‘內憂未靖’確為至理,然益州之石太硬,強鑿恐傷己身。”劉長明心中默念,“漢中,新附之地,舊有格局尚未如益州般板結,又無根深蒂固之豪族巨室,張魯政權本質是政教合一,地方大族勢力相對弱于益州,人口充盈,百業待興……此乃天賜之機!”

    劉長明帶來漢中的最大財富,並非金銀糧草,而是數百名在益州新政試點中培養、錘煉出來的年輕官吏。他們出身寒門或小吏,精通“新算符”與“格目法”,熟悉“分段協作”的工坊管理理念,甚至有一部分參與過土地清查的實踐。這些人是劉長明“現代高中知識”在本土化實踐後結出的第一批果實,如今被整體移植到了漢中。

    劉長明迅速在南鄭設立“漢中行轅”,作為最高行政機構。核心成員皆為其心腹及從益州帶來的骨干。 特別成立“新法吏曹”,由一名深得劉長明信任、精通“格目法”的年輕主簿統領。其職責明確︰推廣新式記賬、統計方法;監督新政試點;培養本地新法吏員。

    “爾等首要之務,”劉長明對這群充滿干勁的年輕人訓示,“乃以最快速度,摸清漢中家底!戶數、丁口、田畝,尤其官田、無主田、道觀田、倉廩存糧、工坊匠戶,務必精確!沿用益州‘格目’,一絲不苟!此乃施政之基,萬勿懈怠!” 精確的數據統計,再次成為施政的先導。

    漢中的絲綢業不如蜀地發達,但劉長明敏銳地發現了另一項優勢資源︰藥材。秦巴山區素有“天然藥庫”之稱。再加上華佗入蜀,培養了不少醫師,藥材正好能做大用。

    劉長明將在益州蜀錦工坊取得成功的“分段協作”與“計件質核”制度直接引入南鄭官營的織造坊和新建的“藥材加工監”。

    劉長明將繅絲、絡絲、牽經、織造、練染等步驟細化分工,設立工頭負責本段效率與質量,按合格品數量計酬。效率顯著提升,雖產量規模尚不及成都,但質量穩定,成本降低。

    藥材加工監,這是重點。劉長明結合現代對中藥炮制規範化的模糊認知,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

    1、標準化采收︰派遣懂藥的小吏指導藥農,按季節、部位、品相要求采收,杜絕“竭澤而漁”和“良莠不分”。質量決定一切,若是一開始的藥材就出了問題,也就沒有什麼後續了。

    2、流水線淨制︰將藥材的加工工藝分開,清洗、挑選、分等,由不同組完成,不但可以增加效率,還可以確保藥材純淨度。

    3、規範化炮制︰對常用藥材如當歸、天麻、黃連的切制引入更鋒利的特制刀具,要求厚薄均勻、炒制並控制火候時間、蒸制等工藝,制定明確標準。設立專門的“質驗房”,抽檢成品。加上抽檢,就不怕有人以次充好了。

    4、統一包裝與儲存︰ 使用統一尺寸的竹篾簍或陶罐,內置防潮紙,標注品名、產地、加工日期。建立干燥通風的標準化庫房。

    在多項措施的聯合啟動下,漢中官制藥材很快以“品相佳、炮制精、藥效穩”的口碑,通過商人行銷至關中、隴右乃至荊州。價格雖略高,但深受醫家和藥鋪信賴,成為漢中財政的重要新支柱。

    “想不到這山野草木,經諸葛軍師一擺弄,竟成了金疙瘩!”負責藥材監的吏員感嘆。藥材的成功,有力地回擊了益州反對派對新法“不切實際”的指責,也為劉長明贏得了漢中商民的支持。

    對于漢中的教派,劉長明選擇直面“五斗米道”,並采用尊重信仰,剝離特權,引導民生的方法。

    五斗米道是漢中治理無法回避的核心問題。劉長明深知,宗教力量根植于民眾精神需求,簡單打壓只會適得其反。他采取的策略是︰尊重信仰自由,剝離政治特權,引導服務于民生。

    劉長明發布告示︰“五斗米道,導人向善,其合法祭禱,官府不禁。然自今日起,道官不得干政,不得私設刑獄,不得強征錢糧,將‘義米’改為自願捐獻。道觀田產,需依法登記,照章納稅。” 此令一出,既安撫了普通信眾,使其信仰自由得以保障,又斬斷了上層祭酒借宗教干預行政、斂財的特權根基。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當然,對于願意合作的祭酒和地方有威望的道徒,也給予出路,部分熟悉地方事務、識文斷字的祭酒,經考核可轉為基層“鄉老”、“里正”,負責教化、調解民事,納入官府體系。鼓勵道觀利用其組織能力,參與官府組織的修橋鋪路、義診施藥等公益活動,將“互助”精神引導向公共服務。選拔年輕、頭腦靈活的道徒,進入“新法吏曹”學習或進入官營工坊,給予上升通道。

    對與張魯之弟張衛等死硬派及少數作惡多端、民憤極大的祭酒,如貪污“義米”、欺壓百姓者,劉長明也毫不手軟,依法懲辦,沒收非法所得充公。同時大力表彰那些配合官府、引導信眾安心生產、遵紀守法的祭酒,給予官方認可和一定物質獎勵。這就是所謂的恩威並施。

    為了防止教派做大,劉長明還提供了道眾替代性精神寄托。在官辦學塾中,除了教授實用技能,劉長明也讓人講授一些符合儒家倫理和忠義思想的故事,並模糊地引入了“勤勞致富光榮”、“守法納稅是義務”等樸素的現代公民意識,潛移默化地影響下一代。

    對于土地改制,有了益州的教訓,劉長明在漢中的土地政策更為務實和靈活。他前世深受教員影響,覺得教員是無比偉大之人,土地改革,讓所有平民百姓都有田種,不僅可以收獲民心,也能最大程度的改善民生,所以劉長明還是準備結合前世的一些想法,先把土地分給平民老百姓,不過這一次他先不動當地豪族的蛋糕,而是優先處理無主田與道觀田,將張魯政權逃亡官員、被懲處祭酒的土地以及部分過度集中的道觀田產收歸官有。同時清查隱匿的無主荒地。 將上述土地,優先授給戰爭中失去土地的本地農民、隨軍遷來的荊州軍屬以及部分表現良好的流民。頒發正式的官印田契,明確產權,實行“十五稅一”的低稅率,遠低于過去給地主或道觀的租子,並承諾“三年內不加賦”。獲得土地的農民感激涕零,生產積極性高漲。

    “諸葛軍師給了咱活命的地,還給減稅!這才是真菩薩!”農民們奔走相告。漢中的民心瞬間被蜀漢丞相收攏。

    由于前期劉長明設立的農田賦稅極,而漢中又是四戰之地,必須保證軍糧供應和快速動員能力。于是他抽調部分軍隊,尤其非戰備狀態的部隊,在漢中盆地邊緣和褒斜道、儻駱道等要隘附近,大規模開墾荒地,建立軍屯點。士兵輪番耕作,收獲歸公倉。此舉既減輕後勤壓力,又使軍隊熟悉地形。

    並且還招募無地流民和荊州遷來的百姓,組成民屯營,在官府組織下集體墾荒。官府提供種子、農具和初期口糧,收獲後按比例分成,官三民七。屯民享受一定年限的賦稅減免。民屯點亦成為潛在的兵源和基層動員單位。

    至于屯田管理方面,劉長明引入“格目法”管理屯田賬目,並嘗試將“分段協作”思想用于大規模水利工程的修繕,如整修山河堰,由屯田軍民分段包干,效率大增,有了水利工程的加持,農業發展得到了更大的助力,劉長明相信,不久的將來,漢中一定會是部隊有力的後勤保障。

    喜歡重生三國之三造大漢請大家收藏︰()重生三國之三造大漢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重生三國之三造大漢》,方便以後閱讀重生三國之三造大漢第119章 漢中新政一)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重生三國之三造大漢第119章 漢中新政一)並對重生三國之三造大漢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