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1工程”超高精度機床的攻關如火如荼地進行著。
在趙四的統籌協調和關鍵節點指引下,各個技術小組的進展雖然艱難,但方向明確,步伐堅定。
然而,隨著工作的深入,一個更深層次、更普遍的問題逐漸暴露出來,嚴重制約著攻關效率,也讓趙四更加堅定了推行“盤古計劃”另一項基礎工程的決心。
問題的核心在于“數據”和“標準”。
來自沈陽的主軸材料攻關小組,急需一批高性能軸承鋼進行試驗。
材料從鞍鋼特批運來,但試驗結果卻與鞍鋼提供的性能報告單上的數據偏差巨大,導致整個熱加工工藝參數需要重新摸索,浪費了寶貴的時間和稀缺的材料。
問題出在哪兒?
雙方技術人員反復核對後,才發現問題根源。
鞍鋼采用的是他們廠內自己的企業標準進行檢測,取樣位置、試樣尺寸、熱處理制度、測試儀器乃至數據處理方法,都與機床所實驗室遵循的部頒標準存在細微卻關鍵的差異。
雙方都認為自己的數據是“準確”的,但卻無法直接比對和互認。
幾乎同時,來自上海的精密絲杠加工小組也遇到了類似困擾。
他們設計了一種新的磨削工藝,需要一種特定牌號的硬質合金刀頭。
刀具從株洲某廠定制送來,但按照工藝規程加工時,刀具磨損異常劇烈,壽命遠低于預期。
排查原因發現,株洲廠提供的該牌號合金的“硬度”和“抗彎強度”數據,是基于他們自己的燒結工藝和測試條件得出的,與上海小組基于國外樣品建立的切削性能模型完全無法對應。
數據的不可比性,導致精心設計的工藝方案在實際應用中失效。
這類問題層出不窮,幾乎發生在每一個需要跨單位協作的環節。
每一個工廠、每一個研究所,甚至同一個單位的不同實驗室,都或多或少有一套自己的“慣例”和“廠標”。
數據孤島林立,缺乏統一、權威的基準和規範,使得寶貴的實驗數據無法共享和復用,大量重復性勞動和資源浪費在低水平的驗證和扯皮上。
趙四敏銳地意識到,這不僅僅是“901工程”面臨的臨時困難,更是制約整個國家工業技術發展的巨大隱性障礙。
沒有可靠的數據和統一的標準,任何技術攻關都像是盲人摸象,事倍功半。
他立刻召集“盤古計劃”技術規劃組的核心成員(包括那位掛名的院士組長和幾位資深專家)開了一次緊急會議。
“各位老師,情況已經很清楚了。”趙四將近期遇到的幾個典型案例擺在桌上。
“我們缺的不僅僅是頂尖的設備和技術,更缺支撐技術創新的基礎體系——權威、統一、可共享的數據,和科學、嚴謹、可執行的標準。”
“這個問題不解決,‘盤古計劃’的很多成果將無法有效推廣復制,甚至會因為底層數據的混亂而大打折扣。”
掛名的院士組長深有感觸地點頭︰“小趙說得對。這個問題存在幾十年了,各個山頭都有自己的打法,協調起來太難了。”
“以前也提過要建數據庫、統一標準,但阻力太大,最後都不了了之。”
“以前是以前!”趙四語氣堅定,“現在我們有‘盤古計劃’的尚方寶劍,有最高層的支持,正是啃下這塊硬骨頭的最好時機!我們必須把基礎打牢!”
他的提議得到了與會專家的一致贊同。
很快,兩份以“盤古計劃”技術規劃組名義起草的方案建議書,被緊急報送至計劃領導小組。
第一份是《關于籌建“國家金屬材料性能數據庫”及建立統一測試標準體系的建議》。
方案提出,以“盤古計劃”為依托,聯合冶金部、機械部、中科院等相關單位,首先針對當前攻關最急需的高性能合金鋼、硬質合金、精密軸承鋼等關鍵材料,制定極其嚴格的、全國統一的取樣、制樣、測試、數據處理和報告規範。
並以此為基礎,開始系統地積累、整理和驗證來自各大鋼廠、研究院和重點用戶的材料數據,逐步構建國家級的權威數據庫,面向重要軍工和民用項目開放共享。
第二份是《關于制定和實施“高精度機床關鍵零部件制造與驗收強制性標準”的建議》。
方案建議,以“901工程”研制的超高精度機床為標桿,逆向推導,制定遠高于現行部頒標準的、針對絲杠、導軌、主軸、軸承等關鍵部件的材料、加工、熱處理、精度檢驗和可靠性考核的強制性規範,並首先在“盤古計劃”參與單位及其供應鏈內嚴格執行,倒逼整個產業鏈的質量提升。
方案在高層會議上引起了激烈討論。
支持者認為這是治本之策,功在千秋。
反對者則擔憂重重︰制定新標準意味著否定過去,觸動無數企業的現有工藝和利益;建立數據庫投入巨大,見效慢,且數據的準確性和權威性如何保證?各部門能否真正打破壁壘實現共享?
關鍵時刻,趙四再次被請去參加高層協調會。
他早有準備,利用系統賦予的卓越表達能力和對問題的深刻理解,據理力爭。
“首長,各位領導,標準的混亂和數據的缺失,就像公路沒有交通規則和里程標。”
“表面上大家都能開車,但實際上事故頻發,效率低下,永遠無法實現高速協同。”
他列舉了近期因數據標準不一造成的具體損失和延誤,“‘盤古計劃’的目標是打造工業體系的‘高速公路網’,就必須先統一‘交通規則’和‘里程標’!”
“否則,我們造出的再好的車,也跑不快,跑不遠,甚至互相撞車!”
“投入是巨大的,但相比于因標準混亂造成的巨大隱性浪費和機遇損失,這筆投入是完全值得的!”
“數據的權威性,正需要由國家牽頭,用最嚴格的規範和最權威的機構來背書和建立!”
他的論述清晰有力,切中要害,最終說服了大多數決策者。兩份方案獲得原則性通過。
然而,方案的通過只是第一步,真正的挑戰在于落實。
趙四親自掛帥,牽頭組建了“標準與數據工作小組”。
工作開展得異常艱難,阻力遠超技術攻關。
協調冶金局和機械局開會討論統一測試標準,雙方專家為了一個取樣尺寸的細節爭得面紅耳赤,都認為自己的傳統方法更合理;
向各大鋼廠征集歷史數據,對方往往以“企業機密”或“數據不完整”為由婉拒;
推行新的強制性驗收標準,配套廠叫苦不迭,認為標準過高,短期內根本無法達到,成本也無法承受……
面對重重阻力,趙四沒有退縮。他采取了“重點突破,示範先行”的策略。
他不再試圖一次性解決所有材料的所有標準問題,而是集中力量,首先攻克“901工程”急需的三種關鍵材料的測試規範。
他親自協調,從國外引進了幾台高精度材料試驗機作為仲裁基準,組織各方專家進行一輪又一輪的對比試驗,用無可辯駁的數據最終確定了統一的測試國標草案。
對于數據庫建設,他選擇與攻關意願最強的鞍鋼和上鋼三廠合作,由“盤古計劃”投入資金和技術力量,幫助其改造實驗室。
率先按照新國標生成第一批“標準數據”,並給予其未來優先承接高端訂單的政策預期,成功撬動了企業的積極性。
對于新標準的推行,他則利用“盤古計劃”的采購杠桿,明確規定,所有為“901工程”配套的零部件,必須符合新標準方可驗收付款。
巨大的訂單誘惑和嚴格的準入要求,迫使配套廠家不得不全力進行技術改造和管理提升。
過程充滿艱辛,爭吵、扯皮、反復是家常便飯。
但趙四以其堅定的意志、靈活的策略和“盤古計劃”的權威,一步步地向前推進。
漸漸地,第一批按照全新統一標準測試生成的金屬材料數據錄入了初建的數據庫;
第一批完全按照新精度標準制造的主軸軸承通過了驗收,性能穩定優異……
雖然距離建成完善的體系和龐大的數據庫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堅冰已經打破,航道正在開通。
所有人都開始意識到,這種看似枯燥的基礎性工作,所蘊含的巨大能量和深遠影響,絲毫不亞于攻克一項炫目的尖端技術。
它正在悄然改變著中國工業的技術生態,為未來的騰飛鋪設著堅實的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