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古計劃”的啟動會議在高度保密的狀態下召開。
會議規格極高,與會者除了幾位核心決策層領導,便是來自相關部委、中科院、頂尖高校和重點骨干企業的負責人及首席專家。
趙四作為技術規劃組副組長列席,他的年輕與眾多白發蒼蒼的權威泰斗同席,顯得格外醒目,卻也無人敢于小覷。
會議的核心議題,正是審議趙四牽頭起草的《“盤古計劃”總體技術規劃與第一階段實施方案綱要》。
當趙四站在投影幕布前,清晰、冷靜、邏輯嚴密地闡述“盤古計劃”的戰略目標、技術路線和首批啟動項目時,會場異常安靜。
他提出的“先啃硬骨頭,從源頭解決問題”的思路,尤其是將“超高精度坐標鏜床和螺紋磨床”的攻關列為“第一戰役”,得到了與會高層領導的明確支持。
“就這麼定!集中力量,打好‘母機之母’這一仗!要什麼條件,計劃領導小組負責協調,特事特辦!”主持會議的領導一錘定音。
決議迅速轉化為行動。
一份份蓋著“盤古計劃”鮮紅印章的調令和協調函,通過保密渠道發往全國各地。
趙四手中的特殊權限第一次展現出驚人的威力。
短短一周內,來自沈陽第一機床廠、昆明機床廠、北京機床研究所、清華大學精密儀器系、上海機床廠等單位的頂尖專家和技術骨干,被以“緊急技術任務”的名義抽調出來,迅速集結到北京郊區一個剛剛騰空、戒備森嚴的舊廠區。
這里,成為了“盤古計劃”首個攻堅項目——“901工程”(虛構,超高精度機床攻關項目代號)的臨時指揮部和總裝基地。
趙四作為技術總協調人,幾乎吃住都在指揮部。
他面對的第一個難題,就是如何將這批來自不同單位、各有絕活也各有傲氣的頂尖人才迅速捏合成一個高效協同的戰斗集體。
項目啟動會上,爭論異常激烈。
“精度指標定得太高了!照這個標準,現有的主軸軸承、絲杠、導軌沒一樣合格!這根本不是改進,是重新設計!”一位來自沈陽的老專家敲著圖紙,眉頭緊鎖。
“光機部分精度上去了,數控系統怎麼辦?我們現在的數控裝置,穩定性都成問題,更別說達到微米級補償的要求!”清華來的教授推了推眼鏡,面露難色。
“還有測量!加工出來精度到底多少,我們現有的測量手段根本測不準!這不是瞎子摸象嗎?”計量所的專家一針見血。
會議室里煙霧繚繞,氣氛凝重。每一個問題都直指核心,都是難以逾越的技術壁壘。
趙四安靜地听著,等大家把最尖銳的問題都拋出來後,他才站起身,走到黑板前。
“各位老師,各位前輩,問題大家都說得很透徹了。正因為難,才需要我們‘盤古計劃’來干!”
他目光掃過全場,語氣沉穩而堅定,“問題一個個來解。”
“主軸、絲杠、導軌的精度和穩定性,由機床所和沈一機牽頭,成立精密功能部件組,集中攻關特種材料、超精加工和特殊熱處理工藝。”
“數控系統,由清華、北機研牽頭,成立數控系統組,重點突破伺服驅動、高精度光柵反饋和抗干擾技術。”
他頓了頓,目光轉向計量所專家︰“至于最關鍵的精度測量問題…”
就在這時,他腦海中那熟悉的提示音響起,時機恰到好處。
“叮!簽到成功!恭喜宿主獲得【雙頻激光干涉儀設計原理與技術要點詳解】!【現金5元】!”
一股關于激光干涉測量原理、光學系統構建、精密機械調整機構、信號處理與誤差補償算法的海量知識瞬間涌入他的腦海。
這並非完整的生產圖紙,而是包含了核心原理、關鍵設計思路、技術難點和解決方案路徑的“知識精華包”。
趙四眼中精光一閃,話語沒有絲毫停頓,順勢接了下去︰“…測量是眼楮,眼楮不準,一切免談。”
“我最近查閱了一些國外的最新資料,並對激光測量技術做了一些思考。”
他拿起粉筆,在黑板上快速勾勒出雙頻激光干涉儀的基本光路原理圖,並標注出幾個關鍵的技術節點。
“我們可以嘗試探索一種基于雙頻激光干涉原理的超高精度測量系統。核心是……”
他深入淺出地講解著,提出的思路清晰而富有啟發性,許多觀點直指當前國內研究的盲區和痛點。
他巧妙地將系統知識轉化為自己“靈光一現”的設想和“文獻調研”的成果。
會場安靜下來,各位專家先是驚訝,繼而陷入沉思,隨後眼中紛紛露出豁然開朗和興奮的光芒。
趙四提出的思路,為他們打開了一扇全新的大門!
“妙啊!雙頻干涉……這樣可以有效克服環境干擾,提高測量穩定性!”
計量所的老專家猛地一拍大腿,激動地說,“趙組長,你這個思路太關鍵了!我們馬上組織人手,成立精密測量組,就按這個方向攻關!”
“對!光學部分我們可以聯合長春光機所!電路部分找清華無線電系!”另一位專家立刻補充。
最大的技術瓶頸找到了突破方向,會議氣氛瞬間扭轉。
之前的疑慮和畏難情緒被強烈的求知欲和挑戰欲所取代。
一個個技術小組迅速認領任務,分工協作的框架快速搭建起來。
在隨後的日子里,趙四穿梭于各個攻關小組之間。
他並不直接提供具體的圖紙,而是憑借系統賦予的深厚理論功底和遠超時代的目光,在關鍵節點上提出方向性的建議,引導專家們避開歧路,直撲核心。
當精密主軸小組為軸承預緊力調整精度苦惱時,他提示可以借鑒航空航天領域的高精度微量進給機構原理;
當數控小組為伺服電機抖動問題困擾時,他建議重點關注電源紋波抑制和接地可靠性;
當測量組為空氣折射率補償模型爭論不休時,他提供了一個簡潔實用的溫濕度氣壓綜合補償公式的思路……
他的每一次點撥,都恰到好處,仿佛一位經驗極其豐富、知識淵博的大師,總能在迷霧中指出現實可行的路徑。
很快,“有問題,找趙組長討論一下”成了各小組專家的習慣。
趙四以其卓越的技術洞察力和務實高效的風格,徹底贏得了這支頂尖團隊的尊重和信任。
巨大的舊廠房里,日夜燈火通明。
計算稿紙堆積如山,機床加工聲、電路調試聲、激烈討論聲此起彼伏。
一場圍繞“工業母機之母”的攻堅戰,以前所未有的決心和協作力度,全面打響。
趙四站在嘈雜的車間里,看著忙碌而專注的專家們,心中充滿了緊迫感和使命感。
這只是“盤古計劃”的第一把火,必須燒得旺,燒得亮,才能為後續更宏大的布局,開闢出堅實的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