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捷在研究室的工作又恢復了平靜。
他每天依舊是第一個到辦公室,然後最後一個離開。
林南東交辦的任何工作,無論多麼瑣碎,他都完成得一絲不苟,無可挑剔。
除工作之外,陳捷將自己大部分業余時間,都投入到了研究室那座外表普通,內里卻堪稱寶庫的資料館里。
這座資料館,是整個研究室的心髒,存放著建國以來,無數不對外公開的內部研究報告、重要會議的背景材料、甚至是歷次重大決策失敗或走偏的內部檢討與反思。
每一份文件背後,都濃縮著一個時代的風雲變幻,都凝聚著一代人的智慧、汗水,甚至是血淚。
對于普通研究員而言,這里是工作的素材庫。
但對于帶著未來幾十年記憶重生的陳捷而言,這里,卻是驗證他記憶、洞悉國家命運底層邏輯的無上聖地。
當陳捷看到一份關于價格闖關失敗的內部反思報告時,腦海中關于那個年代通貨膨脹、社會動蕩的模糊記憶,瞬間變得清晰起來。
他看到了在激進改革背後,對經濟規律敬畏不足,對社會承受能力的預估不夠,最終導致改革幾近失控的驚險一幕。
當他翻閱一份九十年代初,關于分稅制改革的內部論證材料時,他才真正理解,這項在後世被譽為奠定華國中央財政基礎的偉大改革,在當時,曾面臨著來自地方多麼巨大、多麼頑固的阻力。
陳捷從那些字里行間,看到了中央與地方之間,那場圍繞著財權與事權的、無聲卻又無比激烈的博弈。
他甚至找到了一份關于申辦奧運會的、最早期內部可行性分析報告。
報告中,除了對提升國際形象、振奮民族精神的樂觀展望,更有大量篇幅,在冷靜地分析申奧可能帶來的巨大財政壓力、安保風險、以及後奧運時代場館閑置等潛在問題。
這種冷靜與理性,讓陳捷對這個國家決策層,產生了一種更深層次的敬畏。
他就像一個站在上帝視角的棋手,在復盤一局無比宏大的歷史棋局。
陳捷看到了每一顆棋子落下的前因後果,看到了光明背後的陰影,也看到了曲折之中,那條始終堅韌不拔、螺旋上升的主線。
這種學習,已經超越了知識積累,而是一種思想格局的淬煉,政治智慧的升華。
陳捷的這種近乎“自虐”式的學習狀態,很快就引起了周圍人的注意。
林南東看在眼里,心中既是欣賞,又是疼惜。
他不止一次地勸陳捷︰
“小陳,工作要張弛有度,別把自己逼得太緊,年輕人,要多出去走走,跟女朋友談談戀愛嘛。”
陳捷總是笑著點頭應下,但第二天下班後,依舊雷打不動地出現在資料館里。
漸漸地,大家也都習慣了。
在文稿二處,所有人都知道,那個最年輕的陳捷,是個不折不扣的學習狂人。
工作日的廢寢忘食也就罷了,最讓人感到不可思議的是,連周末,這個本該屬于年輕人放松和娛樂的時間,陳捷也幾乎是雷打不動地,將自己泡在資料館里。
……
這天,又是一個周日清晨。
陳捷像往常一樣,簡單吃過早飯,便抱著一個大茶杯,走進了資料館。
陽光透過高大窗戶,在空氣中投射出一條條金色光柱,細密灰塵在光柱中緩緩飛舞,讓這個充滿了厚重歷史感的地方,多了一絲神聖氣息。
陳捷找了一個靠窗的僻靜位置坐下,從書架上取下一套厚厚的《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開始閱讀。
不知過了多久,資料館厚重的木門,被輕輕地推開。
一個身影,悄無聲息地走了進來。
陳捷下意識地抬起頭,目光與來人對視了一眼,心髒猛地一跳。
來人,是一個五十多歲左右的老者,身材清瘦,穿著一身灰色中山裝,腳上一雙布鞋,臉上戴著一副普通老花鏡。
他看起來,就像一個退休後閑來無事,來圖書館看報的鄰家大爺,身上沒有任何一絲一毫的官氣。
但陳捷,卻在看到他的第一眼,就認出了他。
秦振陽,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是這個國家真正的頂級智囊,是能將自己的思想,直接傳遞到權力金字塔最頂端的核心人物之一。
而在不久後的未來,他也將邁入核心領導人行列。
陳捷曾在研究室的內部會議上,遠遠地見過他一次。
那一次,秦振陽只是坐在主席台上,靜靜地听著,從頭到尾,沒有說一句話。
但整個會場,卻因為他的存在,而籠罩在一種無形肅穆的氣場之中。
陳捷沒想到,竟然會在這里,以這種方式,與這位傳說中的大人物,不期而遇。
他幾乎是本能地,從座位上站了起來,臉上帶著一絲恰到好處的恭敬與拘謹,對著老者,微微躬身︰
“秦主任,您好。”
秦振陽似乎也沒想到周末的資料館里還有人,他抬起頭,目光透過老花鏡,落在了陳捷身上。
那目光,平靜而深邃,仿佛能洞穿人心。
他似乎是認出了陳捷,又似乎只是看到了一個普通年輕後輩,臉上沒有什麼特別表情,只是緩緩地點了點頭,算是回應。
然後,他便徑直走向了另一排書架,從上面取下幾本關于思想史的著作,也找了一個角落,安靜地坐下,翻閱起來。
整個過程,沒有一句多余交談。
陳捷心中,卻掀起了一陣波瀾。
沒想到,這位身居高位的頂級智囊,竟然會在周末清晨,一個人,悄悄地來到資料館里看書。
這份活到老,學到老的治學精神,讓人由衷敬佩。
陳捷沒有再敢去打擾,而是迅速收斂心神,重新坐下,將注意力,再次投入到眼前的書本之中。
對于秦振陽這樣的人物而言,任何刻意的靠近和攀談,都是非常愚蠢的行為。
最好的尊重,就是不打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