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平原上的戰火依舊熾烈,李定國與鰲拜如同兩只傷痕累累的巨獸,在徐州外圍的每一寸土地上反復撕咬,鮮血浸透了這片古老的土地。
每一天,雙方都要付出成千上萬的生命,卻誰也無法真正壓倒對方。
戰局,陷入了最殘酷的消耗泥潭。
然而,就在這僵持的血色天平之上,一只強有力的手,正從西方悄然伸出,準備落下決定勝負的砝碼。
(一) 開封易帥,奇兵東出
開封城,這座中原重鎮,此刻氣氛肅穆而緊張。
城頭之上,“巴”字將旗緩緩降下,取而代之的,是那面更加威嚴、繡著咆哮白虎的“向”字大 。
向拯民,終于親臨前線了。
他並非孤身前來,身後是五萬經過嚴格訓練、士氣高昂的新兵。
這些新兵眼中雖有對未知戰場的些許忐忑,但更多的,是對于那位傳奇大統領的無限崇敬,以及保衛家園、驅逐韃虜的堅定信念。
“巴圖將軍,河南防務,就交給你了。”向拯民握著老將巴圖粗糙的大手,語氣鄭重,“務必確保我軍後方無憂,糧道暢通。”
巴圖胸膛一挺,聲如洪鐘︰“大統領放心!只要我巴圖還有一口氣在,絕不讓一個韃子踏入河南!”
交接完成,向拯民沒有絲毫停留。
他麾下真正的殺招,是那八萬早已集結待命、由龍虎營、部分白虎營精銳以及原覃勇部組成的百戰之師。
他們沒有在開封做任何多余的休整,直接在向拯民的率領下,如同蟄伏已久的利劍,驟然出鞘,向東,直插兵力空虛的山東腹地!
大軍先鋒,正是巴圖之子,以勇猛果決著稱的年輕將領——巴勇。
他率領五千精銳騎兵,一人雙馬,如同離弦之箭,率先沖入山東地界。
“弟兄們!打出咱們的威風,讓山東的父老看看,王師回來了!”
巴勇馬刀高舉,年輕的臉龐上滿是銳氣與渴望。
(二) 勢如破竹,齊魯震動
山東的清軍主力,早已被鰲拜抽調一空,留下的多是老弱病殘和地方團練,如何能抵擋向拯民這支虎狼之師的雷霆一擊?
巴勇的先鋒騎兵一路摧枯拉朽︰
渮澤城下,守軍試圖憑借城牆抵抗,巴勇親率騎兵下馬,組成突擊隊,頂著稀疏的箭矢,用炸藥包炸開城門,一擁而入,守將當場被巴勇陣斬。
濟寧府外,一股地方鄉勇試圖攔截,被華夏軍騎兵一個沖鋒便殺得七零八落,跪地求饒。
消息傳開,山東各州縣聞風喪膽。許多城池的官員和守軍,不等華夏軍兵臨城下,便已棄城而逃,或者干脆準備好白旗和勞軍物資。
沿途百姓則簞食壺漿,熱淚盈眶地迎接這支紀律嚴明、打著白虎旗的軍隊。他們被滿清壓迫太久,此刻終于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向拯民主力緊隨其後,穩步推進,接收城池,安撫百姓,並派出政工人員迅速建立臨時政權,恢復秩序。
他的目標非常明確︰以最快的速度,橫穿山東,與東面的力量會師,完成對鰲拜大軍的戰略合圍!
(三) 膠東響應,鐵鉗成型
幾乎在向拯民東進的同時,一道加密的命令也通過秘密渠道,送到了膠東根據地首領張大明的手中。
看著命令上向拯民的親筆簽名和那熟悉的印鑒,張大明激動得渾身顫抖。他立刻召集根據地所有核心將領。
“弟兄們!時候到了!”張大明聲音因激動而有些沙啞,“向大統領已親率大軍攻入山東,命令我們即刻集結主力,向西進攻,與主力會師,切斷鰲拜老賊的退路!”
整個膠東根據地瞬間沸騰起來!養精蓄銳多時的兩萬膠東子弟兵,迅速集結。
他們雖然裝備可能不如主力精銳,但士氣高昂,對地形熟悉,更充滿了向主力靠攏、參與決戰的渴望。
“雷公”孫老栓帶著他的地雷隊,將剩余的土地雷悉數埋設在通往登州的主要道路上,以防備遼東清軍可能的騷擾。
然後,他扛起心愛的“武昌造”,加入了西進的隊列。
張大明留下必要的守備部隊,親率一萬五千主力,高舉戰旗,毅然決然地離開了經營許久的山區和沿海根據地,向著西方,向著預定的會師地點,開始了英勇的進軍。
膠東義軍的西進,同樣勢不可擋。沿途小股清軍望風披靡。
他們與向拯民主力東西對進,如同一把巨大的鐵鉗,正在緩緩閉合,而鉗口的目標,正是仍在淮海戰場與李定國血戰的鰲拜大軍!
(四) 京畿震恐,孤注一擲
向拯民奇兵東出、膠東義軍向西挺進的消息,如同兩道晴天霹靂,接連炸響在紫禁城的上空。
多爾袞拿著八百里加急的軍報,手都在不受控制地顫抖。
他臉色煞白,嘴唇哆嗦著,喃喃道︰“向拯民……他……他怎麼敢!山東……膠東……”
他比任何人都清楚這意味著什麼。鰲拜的二十萬大軍(已嚴重減員)是清廷最後、也是最強大的機動兵團。
一旦被向拯民和李定國前後夾擊,包圍在淮海地區,後果不堪設想!
屆時,別說江南,連中原、山東都將不保,大清只能狼狽退回關外那苦寒之地!
“不!絕不能!”多爾袞猛地抬起頭,眼中布滿了血絲,那是絕望和瘋狂交織的光芒。
他像一頭被困的野獸,在殿內來回疾走。
“必須救出鰲拜!必須保住這支大軍!”他嘶吼著。
他立刻做出了一個極其冒險、甚至可稱孤注一擲的決定︰
1.派出最忠誠的死士,不惜一切代價,突破華夏軍的封鎖線,秘密通知鰲拜,立即放棄與李定國的糾纏,全力向北突圍撤退!
2.從守衛北京、已經捉襟見肘的兵力中,強行抽出最後的五萬滿八旗精銳!這是保衛愛新覺羅氏和大清國本的最後力量!
3.他,大清國的攝政王,多爾袞,要親自率領這支最後的家底,南下接應鰲拜!
“傳旨!點齊上三旗所有能戰的兒郎,本王要親征!”多爾袞的聲音在空曠的大殿中回蕩,帶著一種破釜沉舟的決絕。
北京城,這個清廷統治的核心,因為這道命令而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緊張和恐慌。
所有人都明白,攝政王此舉,是在拿大清的國運做最後一搏!
淮海戰場的硝煙尚未散去,一場規模更大、意義更深遠的決戰風暴,已然在更廣闊的天地間醞釀。
向拯民與多爾袞,這兩位決定時代走向的巨人,即將迎來他們之間的第一次,也可能是最後一次正面踫撞。天下的命運,系于這即將合攏的鐵鉗與拼死一搏的救援之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