喋血明末,白虎戰神掃八荒

第71章鑄劍育人

類別︰玄幻魔法 作者︰雲卷雲舒皆是歌 本章︰第71章鑄劍育人

    開封大捷的輝煌與敵後尖刀的悄然出動,並未讓向拯民有絲毫松懈。

    他站在武昌統帥部內,目光越過眼前歡慶的人潮,投向了更深層次、更關乎未來的問題。

    幾次大規模戰役,尤其是開封那場曠日持久、尸山血海般的血戰,雖最終以勝利告終,卻也如同一次嚴苛而徹底的體檢,無情地暴露了華夏護國軍這支新生力量肌體上致命的隱疾。

    勝利的光環之下,潛藏著足以致命的弱點。

    一份份由各部呈遞的戰後總結和軍情密報,沉甸甸地擺在向拯民的案頭,字里行間透露出令人不安的信號,冰冷地陳述著勝利背後的代價與教訓。

    一份來自開封守軍的詳細報告寫道︰“……守城戰中期,韃子重兵猛攻西線,三號稜堡一度被其精銳死士強行突破,值守哨官當場陣亡,

    副哨官臨危指揮失措,堡內火槍手與長槍兵配合混亂,各自為戰,防線岌岌可危。

    若非堡內老兵王老根自發組織身邊士卒,以血肉之軀堵住缺口,拼死反擊,將敵死士逐出堡外,恐釀成稜堡失守、全線崩潰之大禍……”

    統帥部內,柳明也拿著一摞民政方面的緊急文書,眉頭緊鎖,憂心忡忡地匯報道︰“大統領,新近收復的豫南三縣,情況堪憂。

    派去的幾位前明降官,要麼尸位素餐,因循守舊,沿用前朝苛捐雜稅舊制盤剝百姓,視新政如無物;

    要麼對咱們推行的‘均田令’、‘興工商’之策陽奉陰違,甚至暗中阻撓,設置重重障礙。

    百姓怨聲載道,私下里憤懣言稱‘不過換湯不換藥’,對護國軍之期望幾近落空……”

    向拯民閉目沉思,指節輕輕敲擊著案幾。這些來自前線與後方的奏報,如同碎片般在他腦海中拼接,勾勒出清晰的輪廓。

    問題已經再清楚不過了︰在軍事層面,護國軍極度缺乏懂得有效運用新式火器、具備現代戰爭理念與戰術素養的合格軍官,

    尤其是直接指揮戰斗、與士卒同生共死的基層軍官;在行政層面,則嚴重缺乏真正理解並願意忠實執行華夏護國軍新政策、具有實干才能的基層官員。

    士兵再勇敢無畏,若沒有合格的帶頭人正確引領、科學指揮,便是一盤散沙的烏合之眾,

    再高昂的士氣也會在混亂與失誤中消磨殆盡;

    政策再先進合理,若沒有得力、可靠的執行者去貫徹、去落地,便是一紙空談的文書,無法惠及百姓,更無法凝聚人心。

    人才!合格、適用人才的極端匱乏,已成為制約華夏護國軍進一步發展壯大、乃至爭奪天下的最大瓶頸!這道無形的枷鎖,比任何敵軍都更令人窒息。

    而與此同時,作為護國軍核心的武昌城,卻呈現出一種奇特的、與嚴峻形勢形成鮮明對比的繁榮景象。

    隨著開封大捷的消息傳遍四方,以及“華夏護國軍”這面抗清大旗的樹立,這里不僅涌來了四面八方的抗清志士和流離失所的難民,更吸引了大批精神上的逃亡者——那些在滿清鐵蹄下,誓死捍衛文化尊嚴的文人學士。

    滿清推行的殘酷“剃發易服”令,“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這不僅是對肉體的摧殘與侮辱,更是對數千年華夏衣冠文明的野蠻踐踏。

    無數珍視文化傳承、不甘受此奇恥大辱的文人學士、飽學宿儒,紛紛忍痛拋棄家業祖墳,舉家南下避難。武昌,這片依然倔強地飄揚著漢家衣冠的土地,自然成為了他們心目中最後的聖地與希望的燈塔。

    除了主流的儒家碩儒,如那位高呼“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風骨凜然、憂國憂民的顧炎武,

    以及博學宏識、隱居著書、思想深邃的王夫之(王夫子)相繼到來外,許多在滿清高壓統治下幾乎銷聲匿跡、被視為異端的古老學派傳人,

    也仿佛在這片相對自由的土壤中找到了生機,紛紛在武昌城內外現身、聚集。

    有身著葛巾野服,在市井間談論“兼愛非攻,興利除害”、崇尚節儉與技藝的墨者;

    有言辭犀利、邏輯嚴密,在茶館中與人辯論,主張“法治不阿貴,刑過不避大臣”、強調制度力量的年輕法家士子;

    有精通天文歷算、醫藥丹青、風水五行,在道觀或街頭為人解惑的陰陽家、道家方士;

    甚至還有那些埋頭研究器械格物、專注于提升工具效率、被傳統儒家視為“奇技淫巧”的工匠學派傳人,也帶著他們的圖紙和模型出現在街巷作坊之中……

    一時間,武昌城內,茶樓酒肆,書院草堂,甚至是街頭巷尾的空地,處處可見不同學派的學者設壇講學,或引經據典,或闡述義理,或展示技藝。

    各種思想在這里激烈踫撞、相互辯難、悄然交融,形成了自春秋戰國“稷下學宮”之後,華夏大地上罕見的“百家爭鳴”盛況。

    這種思想上的空前活躍與自由氣息,與軍事上的重大勝利、政治上的除舊布新交織在一起,

    賦予武昌一種蓬勃向上、充滿無限可能的獨特氣質,仿佛一個新時代的曙光正從這里透出。

    面對這嚴峻的人才困境與這空前的思想文化盛景,一個宏大而富有遠見的計劃在向拯民心中逐漸清晰、成型。

    他不再僅僅將這些問題視為亟待解決的麻煩,而是看到了一個千載難逢的歷史性機遇,

    一個打破千年思想禁錮,摒棄門戶之見,融匯百家之長,培養真正能經世致用、解決實際問題的棟梁之才的機遇!

    這將是護國軍乃至未來華夏新生的根基。

    他立即付諸行動,親自出面,以最高統帥的身份,帶著極大的誠意與謙遜,

    逐一拜訪接見匯聚于武昌的各學派代表人物、碩學大儒。

    在顧炎武暫居的簡陋書齋,他與這位心憂天下的大儒促膝長談,深入探討“經世致用”之學與“實地調查”對于了解民情、制定良策的極端重要性;

    在王夫之臨時講學的船山書院(雖為臨時設立,卻已初具規模),他虛心請教“理在氣中”、“道器合一”的哲學思辨,思考其對于現實變革的指導意義;

    他與墨者探討邏輯推理與守城技藝的結合,與法家學子辯論律法條文與國家治理的效率,甚至放下身段,虛心向那些被視為“奇技淫巧”的“格物匠人”請教機械原理、火器改良之道……

    這些學者名士,起初對這位手握重兵、傳說中擁有“仙法”神兵的“向大統領”或心存疑慮,或敬而遠之,擔心其不過是又一個崇尚武力、輕視文教的武夫。

    但經過幾次開誠布公、推心置腹的深入交談後,他們無不驚訝地發現,這位看似武人出身的統帥,其思想之開闊包容、見解之深刻獨到、求知之熱切誠懇,遠超他們所有人的想象。

    他既不盲目推崇某一家學說為唯一真理,也不輕易否定排斥任何一派的思想價值,

    而是以一種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懷,試圖汲取各家之精華,尋找能夠切實解決當下現實困境的答案與路徑。

    這種務實而開放的態度,深深打動了這些飽學之士。

    數次這樣的懇談會之後,向拯民審時度勢,果斷決策,正式向全城宣布︰在武昌創辦“經世書院”!

    書院之名,便直接取自顧炎武等人所倡導的核心思想——“經世致用”,

    旗幟鮮明地宣告其辦學宗旨——擯棄空談性理,培養能腳踏實地解決實際問題的有用之才,而非只會皓首窮經、空談道德卻無濟于世的腐儒。

    書院下設核心機構“百家院”,徹底打破自漢武以來“獨尊儒術”的思想桎梏,公開聘請各學派之優秀代表擔任講師,給予其講學授徒、傳播思想的平台。

    儒家講授修齊治平與民生經濟之道;法家講授律法制度與行政效率之術;

    墨家講授邏輯防御與工程技術之學;

    道家、陰陽家講授天文地理、醫藥養生之理……學生入學後,需先博采眾長,廣泛涉獵各派思想精髓,然後根據自身志趣和特長,再選擇專精方向進行深入研習。

    書院首批學員,主要便是那些涌入武昌的、心懷家國的愛國書生和有一定文化基礎的抗清志士。

    他們被明確告知,在此學成之後,並非為了參加舊式科舉博取功名做官,而是將被直接派往護國軍控制的各地州縣鄉村,擔任推行新政、管理地方事務的基層官員。

    這是一條迥異于傳統的、全新的仕途之路,一條將個人抱負與國家命運、民族復興大業緊密相連的道路。

    消息一經傳出,立刻在武昌城內外引起巨大轟動。

    那些對僵化的舊科舉制度深感失望、空有一腔熱血卻報國無門的年輕學子,

    那些渴望真才實學、希望有所作為的志士仁人,紛紛看到了實現人生價值的新希望。

    報名者雲集于書院門前,人頭攢動,盛況空前。

    與此同時,在武昌城的另一側,毗鄰軍營的一片空地上,風格迥異的新建校舍也拔地而起,門口懸掛起筆力遒勁的“武昌軍官學校”牌匾。

    這里的氣氛,與經世書院的博雅開放、思想激蕩截然不同,充滿了軍營特有的肅殺、紀律與嚴謹。

    向拯民深知軍隊乃立身之本,親自擔任軍校的總教官和校長。

    他頒布嚴令︰華夏護國軍所有現役軍官,從最高的統領到最基層的把總、哨官,無論過往戰功如何顯赫,都必須分批進入軍校接受嚴格的輪訓!

    根據軍官們原有的文化程度和職務高低,軍校分設高級指揮班、中級戰術班、初級士官班,進行針對性極強的強化訓練。

    軍校的所有課程完全由向拯民主導設計,徹底顛覆了傳統的兵書戰策教學模式,強調實用性與系統性︰

    ? 文化基礎︰ 強制所有軍官,尤其是行伍出身者,必須學習基礎識字、實用算術(包括彈道計算、後勤統計等)、簡易地圖繪制與判讀。此為一切軍事指揮的基礎。

    ? 軍事理論︰ 深入講解現代戰爭概念(火力為核心)、步炮協同戰術原則、野戰土木工程作業規範、後勤保障體系運作、情報分析的重要性與方法。

    ? 兵器操典︰ 系統學習各類火器(如線膛槍、雪魄炮、手榴彈)的構造原理、規範操作、日常維護保養及實戰中的戰術應用技巧。

    ? 實戰推演︰ 利用大型沙盤進行模擬對抗演習,分析經典戰例(尤其重點剖析己方剛經歷過的開封之戰得失),培養戰場應變與決策能力。

    ? 思想教育︰ 明確“為何而戰”的根本問題,反復強調鐵的軍紀、軍人的責任與至高無上的榮譽感。

    許多行伍出身、大字不識幾個的老軍官,起初對文化課和這些“新花樣”叫苦不迭,頗感不適。

    但當他們真正沉下心來學進去後,才恍然大悟,明白了以往許多仗為何打得稀里糊涂、傷亡慘重,明白了合理的火力配置、巧妙的地形利用對于戰斗勝負的精妙所在。

    文化課打開了他們認知的新天地,戰術課則讓他們真正理解了如何科學地帶領士兵更有效地戰斗,最大限度地減少那些無謂的犧牲。

    軍校的操場上,時常能看到向拯民親自下場示範戰術動作,或者在沙盤推演室內,與學員們為了一個戰術細節爭論得面紅耳赤。

    他毫不藏私,將來自另一個時代的先進軍事知識,結合這個時代的實際條件,傾囊相授。

    雪魄,這頭充滿靈性的神獸,也成了軍校的“常客”,它那威嚴而神秘的身影,無聲地激勵著每一位學員,提醒他們所肩負的使命。

    鑄劍為犁,育人以興。經世書院與武昌軍官學校的創立,如同為華夏護國軍這柄初露鋒芒的利劍,重新鍛造了堅韌的劍脊(思想與組織),並開始淬煉未來執劍的手(人才與軍官)。

    這不僅僅是兩所學校的建立,更是一場影響深遠、意義重大的人才革命和思想啟蒙運動。

    它正在為華夏的新生,奠定著最堅實、最不可或缺的基石。一個以實用為經、以融合為緯、以復興為魂的新教育體系,在烽火硝煙中悄然萌芽,其光芒必將照亮未來之路。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喋血明末,白虎戰神掃八荒》,方便以後閱讀喋血明末,白虎戰神掃八荒第71章鑄劍育人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喋血明末,白虎戰神掃八荒第71章鑄劍育人並對喋血明末,白虎戰神掃八荒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