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軍頂著凜冽的寒風向北推進,沿途所見,盡是斷壁殘垣。曾經富庶的河南大地,在清軍鐵蹄下變得滿目瘡痍。每當隊伍經過荒蕪的村莊,將士們都能看見路邊新添的墳冢,听見幸存者悲痛的哭訴。
臘月十五,前鋒部隊抵達信陽城南二十里的獅子河。對岸的信陽城頭,清軍的藍龍旗在寒風中瑟瑟抖動。守將阿爾津是正白旗參領,麾下有一萬清軍,其中兩千是八旗精銳,其余則是新附的明軍降卒。
“將軍,城內守軍戒備森嚴。“唐瑤親自帶著偵察兵返回大營,“阿爾津在城牆上部署了二十門紅衣大炮,護城河也加深了三尺。“
向拯民站在臨時搭建的 望台上,舉起望遠鏡仔細觀察城牆。突然,他的目光定格在城樓前的一面旗幟上——那上面懸掛著三顆血淋淋的人頭。
“那是......“向拯民的聲音陡然變冷。
“是三天前試圖開城投降的鄉紳。“唐瑤咬牙切齒,“阿爾津下令,敢有異動者,格殺勿論。“
當夜,北伐軍大帳內燈火通明。向拯民召集眾將部署作戰計劃,雪魄安靜地臥在帳幕角落,耳朵卻機警地豎著。
“明日拂曉發動總攻。“向拯民在沙盤上指點,“炮隊集中火力轟擊南門,巴勇率火槍營在炮火掩護下沖鋒。記住,破城後不得傷害百姓,違令者斬!“
巴勇摩拳擦掌︰“大人放心,弟兄們早就憋著一股勁了!“
然而就在此時,帳外突然傳來喧嘩聲。衛兵押著一個衣衫襤褸的老者進來︰“將軍,這個老人在營外窺探,形跡可疑。“
老者撲通跪地,老淚縱橫︰“將軍可是武昌來的白虎軍?求將軍為我信陽百姓做主啊!“他從懷中取出一卷血跡斑斑的布帛,“這是小老兒冒死繪制的城防圖......“
向拯民連忙扶起老人,展開布帛一看,上面詳細標注著清軍的兵力部署,連火炮位置都一清二楚。
原來老人名叫陳明遠,本是信陽城中的教書先生。清軍入城後,他的兒子因拒絕剃發而被當街斬首,兒媳不堪受辱投井自盡。這張城防圖,是他用給清軍做文書的機會,偷偷繪制的。
“阿爾津每日在城中燒殺搶掠,城外三十里的趙家村前日被屠......“陳明遠泣不成聲,“百姓們日日盼著王師啊!“
向拯民緊緊握住老人的手︰“老人家放心,明日必破此城!“
臘月十六拂曉,濃霧籠罩著信陽城。阿爾津正在城樓酣睡,突然被震耳欲聾的炮聲驚醒。
“怎麼回事?“他驚慌失措地抓起佩刀。
“將軍,叛軍、叛軍開炮了!“
阿爾津沖上城樓,只見濃霧中火光閃爍,數十發炮彈呼嘯而來。更讓他心驚的是,這些炮彈的落點極其精準,專門瞄準城牆的薄弱處。
“調整射角,裝填爆破彈!“北伐軍炮隊指揮大聲下令。經過阿鐵改進的“雪魄炮“射程更遠,精度更高。特別是新研發的爆破彈,專門用于攻堅作戰。
第三輪齊射時,一顆炮彈正中南門城樓,阿爾津險些被飛濺的碎石擊中。他驚恐地發現,城門的鐵閘已經開始變形。
“頂住!都給老子頂住!“阿爾津聲嘶力竭地吶喊,揮舞佩刀砍翻了一個後退的士兵。
就在這時,濃霧中傳來震天的吶喊聲。巴勇親率三千火槍營,以散兵線向前推進。他們每前進五十步就跪地齊射一輪,硝煙彌漫中,清軍根本看不清對手的位置。
“放箭!快放箭!“阿爾津急得滿頭大汗。
可是清軍的弓箭在火槍的射程外就紛紛墜落,根本構不成威脅。
最關鍵的時刻到了。炮隊集中全部火力轟擊南門,在連續五輪精準打擊後,厚重的城門終于轟然倒塌。
“沖鋒!“巴勇一馬當先,火槍營將士如潮水般涌向城門。
雪魄不知何時也出現在戰場上,它矯健的身影在硝煙中時隱時現。每當清軍試圖組織反擊,它就會突然從側翼殺出,引得清軍陣腳大亂。一個清軍佐領剛要下令放箭,雪魄如閃電般撲至,一口咬斷了他的喉嚨。
“白虎!是白虎神君!“城頭上的守軍驚恐萬狀,許多士兵丟下武器就跑。
阿爾津見大勢已去,慌忙帶著親兵從北門逃走。他臨走前還不忘下令︰“放火!把糧倉都燒了!“
可是這個命令執行得並不順利。早就對清軍恨之入骨的百姓自發組織起來,拼死保護糧倉。陳明遠老人帶著一群年輕人,與縱火的清軍展開殊死搏斗。
當向拯民騎馬入城時,看見的是這樣一幕︰街道兩旁跪滿了百姓,許多人手中舉著臨時趕制的白虎旗。幾個孩子追在軍隊後面,用稚嫩的聲音喊著︰“白虎軍萬歲!“
“將軍,清軍糧倉保住了!“一個士兵興奮地來報,“是城里的百姓幫的忙!“
向拯民立即下令︰“打開糧倉,一半分給百姓,一半充作軍糧。陣亡的清軍也要好生安葬。“
最讓人動容的是在城中心的廣場上。北伐軍士兵正在給受傷的百姓治療,分發糧食。一個老婆婆顫巍巍地端來一碗熱湯︰“將軍,喝口熱湯暖暖身子......“
唐瑤在清理府庫時,發現了重要情報︰“將軍,找到清軍在河南的布防圖了!看來阿爾津逃得匆忙,沒來得及銷毀。“
這份布防圖詳細標注了清軍在河南各處的兵力部署,連各支部隊的指揮官、裝備情況都記錄在案。
傍晚時分,參軍處前排起了長隊。信陽青年紛紛要求加入北伐軍。一個滿臉稚氣的少年對招兵的軍官說︰“我爹被清軍殺了,我要報仇!“
陳明遠老人也來到向拯民面前︰“將軍,老朽雖然年邁,卻熟悉河南地理,願為大軍向導。“
夜幕降臨,信陽城頭升起了白虎旗。城樓內,向拯民與將領們總結首戰經驗。
“這一仗,步炮協同戰術很成功。“向拯民說,“但也要看到,清軍騎兵的機動性仍然很強。接下來攻打南陽,要特別注意防範騎兵突襲。“
雪魄安靜地臥在向拯民腳邊,時不時抬頭看看主人。它今日在戰場上的表現,已經成了全軍傳頌的佳話。
第二天清晨,當北伐軍開拔時,信陽百姓夾道相送。陳明遠帶著數百青年加入隊伍,他們舉著連夜趕制的“信陽義從“旗幟,誓要跟隨北伐軍光復中原。
隊伍走出很遠,回頭仍能看見信陽城頭飄揚的白虎旗。這面旗幟,像一團火焰,在寒冬的中原大地上頑強燃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