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殿之上,群臣如鴉雲集,低低竊語。公子啟立于丹墀之下,衣襟被晨風吹得獵獵作響,孤影如竹,巋然不動。“來去知秋恐怕已經畏罪潛逃了,清晨已至,卻還未趕到!”伯益趁機冷笑,字字如刀︰“公子袒護凶徒,莫非要陷大夏于危難?”其黨羽應聲附和,聲浪如潮,欲將公子啟吞沒于權力的漩渦,道德的對立面。但公子啟鎮定自若,掃過群臣,聲音鏗鏘如金石︰“蠻狄一戰,來去知秋身負重傷,此等忠勇,豈會蓄意下毒?此事必有蹊蹺,還請諸位多等待片刻,我已經命僕從再次傳召他!”然而,眾聲喧嘩中,他的聲音漸被淹沒。“沒那個必要了,若他清白,為何還未趕至?”
“……”
鐘聲響起,投票開始,雙方勢如拉鋸,票數膠著難分。然而最後一瞬,公子啟麾下數臣竟叛離,投向伯益陣營。這讓公子啟駭然大驚,聲音如裂帛︰“爾等可還記得父王撫頂之恩?,還記得曾發下的誓言?!”叛臣垂首,緩緩退至伯益身後,一言未發,雙手緊握。但投票結果卻無法因其而改變,來去知秋,終被釘在“毒弒禹王”的罪柱上。不知是因為背叛,還是無法搭救,又是……,公子啟臉色不適,踉蹌後退幾步。
這制度看似公正,實則暗藏玄機。其設計之初,本欲以集體意志裁決重大事件,仿若上古部落議事,集眾人之智斷是非。然而,權力漩渦中的暗流卻悄然腐蝕了制度的根基。那些叛變的臣子,或為家族安危所迫,或為黃金美色所惑,紛紛在投票前夕倒戈。他們手中的票,不再是理性的公平公正,而成了權力博弈的籌碼。制度的僵化在此刻暴露無遺。
……
高懸的青銅大鐘再次被敲響。鐘聲化作無形的波紋,向四方輻射而去,所過之處,草木皆顫,飛鳥驚散,玩家們的游戲界面驟然亮起刺目的紅光,追殺令的字符如烙鐵般烙印在每個人的瞳孔上,帶著不容置疑的威壓。系統公告如天罰降世,響徹華夏一生︰“禹王崩于來去知秋之毒,全民追殺令啟!”
頓時,掀起驚濤駭浪。玩家們或驚惶、或狂熱、或沉思、或憤慨,各自的反應交織成一幅動蕩的眾生相。
“終于等到大事件!懸賞1000貝幣要來去知秋的項上人頭,兄弟們組隊刷BOSS啊!”
“來去知秋那叛徒肯定躲在深山老林,咱們分頭搜!誰先拿下首殺,獎勵平分!”
部分玩家對追殺令展現出近乎狂熱的響應,他們迅速在各大線下論壇懸賞板上張貼告示,集結隊伍,摩拳擦掌。
一名ID為“飛鳥盡”的玩家甚至在論壇立下豪言︰“三天之內,游戲里必取來去知秋的項上人頭!否則自裁謝罪!”其狠戾姿態,引得一片附和之聲和一大群吃瓜群眾鼓掌歡呼。
“先別急著站隊,兩邊都可能是坑。靜觀其變,保命要緊。”
“懸賞金挺誘人,但來去知秋要是被冤枉的,殺了他就成幫凶了……糾結啊”。另一批玩家則對追殺令的合理性提出強烈質疑。他們聚集在飯館,廣場等地,激烈辯論,大膽推測,逐條分析。
但也有激進玩家公然在城中高呼︰“真正的凶手在王宮深處!我們要的是真相,不是冤殺忠良!”剛剛說出,就被附近的兵衛斬殺,“一介平民竟敢在大喪之日,高呼禁言,當殺”隨即化作流光消散。“今天又一個倒霉蛋被幸運選中了,我猜的不錯吧,快給錢,給錢”,“真倒霉,真倒霉,不知道是我倒霉,還是他倒霉,暈”,坐在旁邊飯館的幾人,正有說有笑。“阿嚏”,“誰在說我壞話,我要畫個圈圈詛咒他”
……
(一座房屋的暗室)“好機會!幫主,我們可以借追殺令之名,暗中清除那些礙事的人,壯大我們幫派,事後推給來去之秋,若能斬殺,那更是兩全其美!”
“禹王已死,從投票結果可知公子啟已經勢弱,若我們能‘親手’擒獲來去知秋獻給伯益大人……那功勞!”另一人上前拱手道。
暗室中,一聲冷笑︰“追殺令不過是場棋局,而我們,要成為執棋之人而不是棋子,這游戲,看起來越來越有趣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