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州牧的旌旗在潁川城頭獵獵招展,潁水河灣的“伏波寨”內舟船操練的號聲嘹亮。
然而,端坐于州牧府內的劉湛,頭腦卻比任何時候都更加清醒。他深知,真正的霸業宏圖,絕非僅靠戰場上的金戈鐵馬、鋒鏑相交所能鑄就。刀劍可以開拓疆土,擊潰來犯之敵,卻無法讓飽經戰亂的土地自動生出累累碩果,無法讓驚魂未定的百姓真心實意地擁戴歸附,更無法為那可能曠日持久、接連不斷的征伐提供源源不斷、堅實可靠的後勤後盾。當迫在眉睫的軍事壓力因大敗紀靈而暫時得以緩解後,劉湛幾乎沒有任何停歇,立刻將主要的精力和目光,轉向了更為繁復瑣碎、千頭萬緒,卻也更為根本和至關重要的領域——內政建設。
州牧府,這座原本因戰時需要而設立的、機構相對簡陋的官署,如今需要承擔起治理整個豫州、數郡之地的龐大職責。各類文書、案牘、圖冊、報表,如同雪片般從各郡縣匯聚而來,在劉湛的書房和議事廳里堆積如山,幾乎要將那張寬大的紫檀木案幾淹沒。錢糧賦稅的征收與審計、刑名訴訟的審理與復核、各級官吏的考核與任免、流民安置與民生疾苦的撫慰……諸事紛繁復雜,千絲萬縷,相互交織,其耗費的心力與面臨的挑戰,遠比對陣千軍萬馬更令人感到疲憊和棘手。劉湛雖擁有超越這個時代的宏觀見識和管理理念,但具體的政務執行、與地方豪強士族的周旋、以及對細微民情的把握,仍需大量得力且可靠的人去落實。在此背景下,潁川荀氏,作為他最緊密的政治盟友和起家的根基所在,其龐大的家族網絡、深厚的文化底蘊以及豐富的地方治理經驗,自然而然地成為了劉湛穩定內部、梳理政事的核心倚仗力量。
而在這個過程中,一個原本更多居于幕後、身影清麗的女子,逐漸憑借其過人的聰慧才智、縝密周詳的思維,以及對潁川乃至整個豫州人情世故、勢力分布的深刻理解,脫穎而出,一步步從屏風之後走向處理實際政務的前台,成為了劉湛在紛繁復雜的內政建設中,不可或缺、甚至倚為臂膀的重要人物——那便是荀妤。
這一日,春寒尚未完全退去,州牧府議事廳內,雖然炭盆依舊散發著暖意,但氣氛卻顯得有些沉悶和滯澀。幾位新近被征闢而來的州牧府從事、掾史,正為了兩項緊要政務爭論不休,面紅耳赤。一是關于如何在全州範圍內有效清核被豪強隱匿的田畝、整頓因戰亂而混亂不堪的戶籍;二是春耕時節已迫在眉睫,但汝南、梁國等部分郡縣卻報來糧種嚴重短缺的急情,若不及時解決,恐誤農時,影響一年的收成,甚至引發民變。
這幾位從事,多是飽讀詩書、引經據典的文人,有的出身當地小士族,有的則是慕名而來的寒門學子。他們各執一詞,有的主張雷厲風行,派遣強硬官吏下鄉,強行丈量土地,誰敢隱匿便依法嚴懲;有的則顧慮重重,認為此舉必然觸怒地方大族,引發強烈反彈,宜緩圖之,當以勸導為主;還有的則大談仁政愛民,要求州府立即開倉放糧,無償分發種子,卻對府庫的實際存量視而不見。爭論了將近一個時辰,引用了無數聖賢之言,卻始終停留在空泛的道理層面,拿不出一個既能解決問題、又能顧及現實復雜性的切實可行方案。
劉湛坐于主位之上,手邊攤開著幾份標注了緊急符號的文書,眉頭微蹙,手指無意識地在光滑的案幾面上輕輕敲擊著,發出規律的、細微的“篤篤”聲。他需要的是能立刻落地執行、產生實效的策略,而不是這些脫離實際、徒耗時間的清談空論。他的耐心正在一點點被消磨,正當他深吸一口氣,準備開口打斷這無意義的爭論,強行引導方向時,坐于議事廳側面那道山水屏風之後的荀妤,似乎感知到了他的焦躁,輕輕咳嗽了一聲。
這是劉湛力排眾議,特允荀妤參與旁听咨議的位置,既是對她能力的信任,也是一種無聲的尊重。
侍立在她身旁的一名機靈婢女聞聲,立刻會意,悄無聲息地走到屏風邊,從荀妤手中接過一張寫滿了娟秀而有力字跡的薛濤箋,然後低著頭,碎步快速走到劉湛案前,輕輕將紙箋置于案上。
劉湛略帶疑惑地展開紙箋,目光迅速掃過上面條理分明的建議。只看了幾行,他緊蹙的眉頭便漸漸舒展開來,眼中閃過毫不掩飾的贊賞與驚喜之色。荀妤的條陳清晰明了,直指核心︰
其一,關于清核田畝、整頓戶籍之事。她指出,此事關乎賦稅根基與地方穩定,不宜在全州範圍內齊頭並進,盲目鋪開,否則極易因準備不足、阻力過大而陷入混亂,甚至激起民變。應當采取“試點先行,逐步推廣”的策略。以治理基礎最好、控制力最強的潁川郡為本,選擇一兩個具有代表性的縣作為試點。由荀家出面,派遣族中精干得力、熟悉田畝事務的子弟,協同州牧府選派的可靠官吏,組成聯合工作組。采用“聯保互查”之法,即以村、亭為單位,令農戶相互擔保,互相監督申報田畝和人口的真實性,並設立明確的獎懲機制。此舉既能提高效率,又能借助民間相互監督的力量,減少官吏親自下鄉可能引發的直接沖突。待試點取得成功經驗,形成成熟模式後,再根據具體情況,穩妥地向其他郡縣推廣。
其二,關于部分郡縣糧種短缺的燃眉之急。她提出了“雙管齊下,應急與長遠結合”的方案。一方面,由州牧府正式出面,以“借貸”或“征調”的名義,向潁川、汝南等地家底豐厚的世家大族,平價或略低于市價借貸他們往年的陳糧舊種,或直接征調一部分,並出具州府公文,承諾秋後按約定方式歸還或抵扣稅賦,將他們的利益與州府政策進行初步綁定。另一方面,立即派遣精明強干、熟悉商路之人,攜帶部分府庫金銀,秘密前往目前相對安穩、且盛產稻米的徐州下邳、廣陵一帶,或者南下至荊州北部邊境,緊急采購一批生長期較短的早熟稻種。采購回來後,優先、快速地分發給那些最急需、且願意配合州府政策的農戶手中,以確保不誤農時,穩定民心。
這整套方案,既有原則性又不失靈活性,既借助了士族的力量又充分考慮和照顧了底層百姓的實際困難,同時還兼顧了應急處理與長遠制度建設的結合,可謂面面俱到,思慮周詳,遠超堂下那些空談的文人。
劉湛心中大定,當即不再猶豫,輕輕咳嗽一聲,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他拿起那張薛濤箋,並未說是何人所獻,只是以平靜而肯定的語氣,將荀妤條陳上的要點,清晰有力地復述並解釋了一遍,並當場宣布采納此方案,命相關從事、掾史立刻據此制定詳細執行細則,分頭落實。
堂下眾從事起初還有些愕然,待听完這具體而微、操作性極強的方案後,臉上紛紛露出恍然、欽佩乃至一絲慚愧的神色。之前的爭論瞬間煙消雲散,眾人再無異議,各自領命,匆匆離去部署,議事廳內原本沉悶壓抑的氣氛為之一清。
事後,劉湛特意讓其他人先退下,只留下荀妤。他看著眼前這位雲鬢輕綰、眉目如畫,卻胸有丘壑的女子,心中充滿了難以言喻的欣賞與感激,由衷地贊嘆道︰“妤兒今日這番謀劃,真可謂切中肯綮,如庖丁解牛,直指要害,瞬間解我難題。若非你洞察關鍵,提出這切實可行的方略,那群書生……恐怕真要引經據典,爭論到天黑,也拿不出個所以然來。” 他語氣中帶著輕松的笑意,也有一絲後怕。
荀妤聞言,並未露出絲毫得意之色,只是微微欠身還禮,臉上保持著慣有的冷靜與清醒,聲音平和地說道︰“湛郎過譽了。此間所論,其實皆乃治理地方的尋常道理,並無甚出奇之處。只是諸位先生或是初來乍到,不明豫州各地具體情況與勢力盤根錯節的復雜;或是過于拘泥書本,未能結合實際靈活變通罷了。”她頓了頓,抬起清澈的眼眸,看向劉湛,語氣變得更為深入,“內政之道,千頭萬緒,歸根結底,貴在‘知人善任’與‘明察下情’八字。尤其在潁川乃至整個豫州,諸多世家大族關系盤根錯節,利益交織。處理政務,不可一味依靠強硬手段,那樣易生抵牾,釀成禍患;但亦不能過分遷就退讓,否則政令不出州府,威信掃地。需得剛柔並濟,如同執筆,既有中鋒的骨力,也需側鋒的妍潤,關鍵是要找到那個能讓各方勉強接受、至少不強烈反對的平衡之點。”
她走近兩步,指著剛才議事時使用的豫州地圖,具體解釋道︰“譬如這清核田畝,直接觸及世家大族的根本利益,若像某些人所言,強行推動,派酷吏下鄉,無異于抱薪救火,必生巨大阻力,甚至可能引發局部動蕩。但若換一種方式,借力打力,像條陳中所說,讓部分較為開明、或與荀家關系密切的士族參與其中,使他們的一部分利益與州府的政策部分綁定,讓他們意識到配合州府亦有其好處,至少不全是損害,那麼推行起來的阻力便會小很多,往往能收到事半而功倍之效。這便是我方才所說的‘平衡之點’。”
劉湛凝神靜听,心中深以為然。他明白,荀妤此刻不僅僅是在就事論事地出謀劃策,更是在以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向他傳授與這個時代根深蒂固的士族階層打交道時所必須掌握的微妙分寸和潛規則。她的存在,如同一座精巧而堅固的橋梁,有效地連接著他這個思維觀念迥異于常人的“外來者”與盤根錯節的本土勢力之間,使得各項看起來美好卻可能“水土不服”的政策,能夠找到更合適的切入點,更順暢地推行下去,減少內耗和摩擦。
在荀妤這位日益得力的臂助協同下,劉湛開始以潁川為樣板,系統地構建和夯實他的內政體系︰
其一,招賢納士,唯才是舉。 他明確下達州牧令,昭告全州︰選拔人才,將不拘泥于家世門第高低,凡確有治國安邦之策、用兵韜略之才,或精通農桑水利、工巧營造等實用技術者,無論出身士族還是寒門,皆可毛遂自薦,或由他人舉薦。州牧府將設立專門的考核機制,由荀衍、陳群等人主持,經實際考察後,量才錄用,授予相應職位。此令一出,如同在略顯沉寂的豫州士林投下一塊石子,雖然也引來了部分守舊士族的非議,認為“有違古制”,但也確實吸引了不少頗有才干卻苦于出身、無緣仕途的寒門才俊,以及一些掌握特殊技藝的工匠、醫者前來投效。州牧府下屬的各個機構,人才儲備開始漸漸變得充實,不再是初期那般捉襟見肘。
其二,勸課農桑,休養生息。 劉湛深知,在這個時代,農業是絕對的立國之本,是維系統治、支撐戰爭的命脈。他大力推廣在潁川已初見成效的一系列農事改良措施,例如由熟悉農事的老人負責選育適應本地氣候的良種,召集工匠改進犁、耙等常用農具的效率,並利用農閑時節,組織民夫興修小型陂塘、水渠等水利設施,以增強抗旱防澇的能力。同時,鑒于連年戰亂導致大量人口流亡、土地荒蕪,他頂住壓力,頒布了力度頗大的“墾荒令”,明確規定︰對于無主荒地,流民和本地無力耕種的貧苦農戶,只需向官府報備,便可認領開墾,州府視情況給予種子、農具借貸支持,並承諾開墾出的土地,前三年免征或大幅減免田賦。此政策極大地刺激了人們恢復生產的積極性。而荀妤更是親自督導在潁川郡實施的“官貸牛種”計劃,細致地核查需求,確保寶貴的耕牛和種子能真正發放到最需要的農戶手中,而不是被胥吏或地方豪強中飽私囊,此舉有效地幫助大量貧苦農戶度過了春耕最艱難的關頭,民間對這位年輕州牧和荀家的頌揚之聲,開始悄然興起。
其三,整頓吏治,清明政治。 劉湛深知官僚體系的效率與廉潔直接關系到政令的暢通和民心的向背。他要求各郡縣太守、國相必須定期、詳實地向州牧府上報轄境內的政情、民情、刑獄、收成等情況,並初步建立了一套格式化的報表體系。同時,他借助郭嘉那已然開始向各郡延伸的情報網絡,兼負起暗中察訪之責,不定期地派員以各種身份深入地方,了解真實民情,監督官吏行為,防止其欺上瞞下、魚肉鄉里。對于發現的貪腐無能、民怨極大者,他絕不姑息,堅決予以罷黜甚至依法嚴懲;而對于那些勤勉政事、愛惜百姓、卓有成效的官吏,則不吝給予公開表彰、物質獎勵或晉升,初步在豫州官場樹立了州牧府明察秋毫、賞罰分明的威信,使得吏治風氣為之一肅。
這些內政措施,涉及利益調整千頭萬緒,推行起來自然並非一帆風順,也絕非一蹴而就之事。期間,有豪陽奉陰違,有胥吏暗中作梗,也有因理解偏差而導致的執行走樣。但在劉湛的堅定意志和強力推動下,在荀妤、荀衍、陳群等人的精心輔佐與細致落實下,豫州這片飽經黃巾之亂、諸侯割據摧殘的土地,終于開始一點點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田野里,勞作的農夫身影明顯多了起來,曾經荒草叢生的土地被重新翻墾,露出了肥沃的泥土;城鎮的市集上,交易也逐漸變得活躍,雖然遠談不上繁華,但至少有了些人氣和煙火氣息。盡管前路依然漫長,挑戰依舊嚴峻,但一個相對穩固、能夠提供持續賦稅和兵源的根據地,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被一磚一瓦地夯實、築牢。
夜幕降臨,潁川城漸漸安靜下來,唯有州牧府後院的書房內,依然燈火通明,如同黑夜中的一座燈塔。窗紙上,映出兩個對坐的身影。劉湛正伏案批閱著各郡送來的公文,時而提筆批示,時而凝眉思索。荀妤則坐在另一側的小案前,就著明亮的燈燭,仔細核算著府庫的收支賬目,縴長的手指熟練地撥弄著算盤珠,發出清脆而有節奏的聲響。兩人偶爾就某個問題低聲交流幾句,更多的時候,則是各自沉浸在工作中,只有筆墨書寫和算珠踫撞的聲音在室內回蕩,形成一種異常和諧而充滿默契的氛圍。
窗外,是這座在他們努力下漸漸恢復安寧與秩序的城池;窗內,則是為了守護和拓展這份安寧而日夜殫精竭慮的兩人。這種超越了兒女情長、在共同理想和事業中並肩作戰、相互扶持的充實感與深厚情誼,讓他們之間的紐帶愈發牢固。他們共同構築的這份內政“基石”,也在這無聲的陪伴與默契的協作中,被澆築得愈發堅不可摧,成為了未來應對更大風浪的堅實依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