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試案首的榮耀和免稅田帶來的實惠,讓三房在族中的地位如日中天。
族長林富貴坐立難安,眼看自己多年經營的權威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他再也按捺不住。
“不能再讓老三囂張下去了!”
林富貴在書房內焦躁地踱步,臉色陰沉得能滴出水來。
他叫來心腹管家,低聲密謀︰“去,想辦法聯系這次府試的第二名和第三名,張秀才和李秀才。
告訴他們只要他們肯聯名舉報林閑府試答卷‘言辭荒誕,有辱斯文,名不副實’,事成之後,我長房保他們將來院試、鄉試的打點費用!”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
那張、李二人本就對林閑這個“老童生”壓他們一頭心存不滿,加上林富貴許諾的好處,很快便聯名寫了一封措辭激烈的舉報信,遞到了剛剛尚未離開的學政大人案頭。
學政周大人接到舉報,眉頭緊鎖。
府試案首被人舉報,非同小可。
他本就對林閑那份“離經叛道”卻又發人深省的答卷印象深刻,此刻更需謹慎處理。
他首先召來了本次府試的主考官——知府李大人詢問情況。
李知府早從周知縣處得知林閑的才華和潛力,更對林閑在漕運、吏治等方面的見解頗為賞識。
他深知此事若處理不當,不僅可能埋沒人才更會打擊務實學風。
見學政垂詢,他從容不迫,恭敬回稟︰
“回學政大人,林閑此人,雖年長然思維敏捷,見識卓絕,往往能發前人所未發。其府試答卷,看似用語新奇,甚至有些‘俚俗’,但細究其理,皆切中時弊,蘊含經世致用之深意。下官以為,此非‘荒誕’,實乃‘創新’,或許正合大人您提倡的‘返璞歸真、注重實務’之精神。張、李二人之舉報,恐有妒賢嫉能或受人唆使之嫌,還望大人明察。”
李知府這番話,既肯定了林閑的才華,又巧妙地將林閑的風格與學政的治學理念掛鉤,還點出了舉報可能存在的動機不純,可謂滴水不漏。
學政聞言,沉吟片刻。
他本就對空談浮夸之風不滿,李知府的陳述讓他對林閑更添了幾分好感。
但為示公正,平息物議,他決定親自坐鎮,舉行一場加試!
“既有人質疑,本官便親自考較一番。傳令下去,三日後,召集本次府試前十名秀才,于府學明倫堂加試一場!題目由本官親擬,當場作答,當場閱卷,以正視听!”學政一錘定音。
消息傳出,全城嘩然!
加試只針對本次府試前十名的秀才,規格極高,壓力巨大。
李知府退下後,立刻派人暗中通知了周知縣和林閑,讓他們有所準備。
他還捎口信專門囑咐林閑︰“不必驚慌,正常發揮即可。學政大人明察秋毫,重在真才實學。” 這無疑給林閑吃了一顆定心丸。
考場氣氛比正式府試更加凝重。
學政大人端坐堂上,不怒自威。
林閑從容入場,而舉報他的張、李二人則眼神閃爍,明顯底氣不足。
加試題發下,並非經義詩賦,而是一道策問︰“論漕運利弊與改良之我見”。此題涉及實務,正中學政下懷(考察實用之才),也恰恰是林閑曾經在答卷中驚世駭俗地論述過、並與李知府深入探討過的領域!
張、李二人拿到題目,頓時傻眼。
他們平日只知埋頭苦讀聖賢書,對漕運這等具體政務知之甚少,只能硬著頭皮東拉西扯,堆砌辭藻。
而林閑則胸有成竹,再次將他那套“漕運如血脈,需通絡、祛邪、固本”的理論深化細化,並結合當前實際,提出了更具體、更具操作性的“引入民間資本,共建物流網絡;推行漕糧折銀,減少實物損耗;設立專門機構,量化考核效率”等建議。文章邏輯嚴密,見解獨到,再次讓閱卷的學政拍案叫絕!
結果毫無懸念。林閑再次高居榜首,文章被學政評為“見識超卓,切中時弊,可為借鑒”。而張、李二位舉報者,則因答卷空洞無物,甚至出現了常識性錯誤,被學政當場嚴厲斥責“心術不正,學問不實”,革除了秀才功名!
戲劇性的是,之前對林閑頗為友善、曾虛心請教過的另一位王秀才,因其答卷扎實、言之有物,經李知府在學政面前順勢美言(“此子亦務實,可與林閑互為砥礪”),竟替補了空缺出來的秀才名額!
這一結果,猶如一記響亮的耳光,狠狠抽在了林富貴臉上。
他不僅沒能扳倒林閑,反而賠了夫人又折兵,讓長房聲譽掃地,還白白為他人做了嫁衣。
消息傳回,林富貴氣得當場氣的臥床不起。
而李知府的暗中相助和公正執言,也讓林閑的根基更加穩固。
可沒想到的是,學政大人卻有些意猶未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