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結婚比較早,經人介紹,兩家車程半個多小時,不算太遠,但在當時,也不算近。
父母年齡相差四十天,一個農歷五月份,一個六月份。
爺爺輩有五個兄弟,也有的三哥,喜歡自由,一直沒有結婚,年輕時喜歡到處游玩,
1994年,三爺爺到鄰村找藥材,途遇母親的姑姑,到家中歇腳,聊天間隙,听說有個外甥女還未婚嫁,年齡倒是和父親相仿,有意撮合。
三爺爺是一個很喜歡“管閑事”的人,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告訴爺爺他認識了母親的姑姑,娘家有個佷女和父親年級相差不大,對方也正有此意。爺爺一听很是歡喜,經過內蒙一事兒,爺爺想讓父親早點擺脫苦恨,找個姑娘結婚確實是好事兒。
三爺爺擅自和母親的姑姑定了相親的時間,五天後,鎮上倉庫見面,若是合適早點定下來也是好事。
父親和母親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老一輩安排的明明白白的,見面前幾天,兩人並未知道有任何風吹草動。
五天後,正是鎮上趕集的日子。
天還沒亮,父親和爺爺一人挑著兩框子包谷子兒,奶奶背了一背簍,準備去鎮上賣。
同樣,一大早姑姑就去外公家交代了五天前的事兒,外公外婆也覺得還不錯,借著賣茶葉的理由去鎮上,母親也是一大早起來摘了帶著露珠的茶葉,準備直接去供銷社賣,但外公說去鎮上賣,于是一家四口收拾了茶葉搭著班車動身了。
兩家人按著約定的地點見面了,見面的時候,從話語中,母親和父親才反應過來這是給他倆約定的日子。
母親那時還很稚嫩,一頭齊下巴的短發,臉蛋兒圓圓的,一雙大眼楮還自帶歐式雙眼皮,上嘴唇有一顆黑色的痣,是她和小姨最明顯的區分標志。同樣的年齡,父親反而有點顯老,頭發被汗水打濕,耷拉在臉上,一米七幾的個頭,縴瘦的身材,布滿老繭的雙手。
兩人都有些許局促,畢竟第一次見面。父親開口︰我不知道今天是這個情況啊
父親直白的話語戳中了母親的笑點,覺得眼前這個同齡人很有趣,
爺爺奶奶覺得母親更方面都很好,唯一不好的就是母親的家庭條件差了一點,因為母親的爺爺是地主,當時被打壓的很慘,家產沒收,外公也因為成分問題讀了幾年書就放棄了,外婆從小喪父喪母,由哥哥帶大,還沒成年就被嫂子嫁給外公,兩人以摘茶為生,生活也過得貧苦,母親和小姨也因為沒錢只讀完了小學。
外公外婆也算比較滿意,父親家就一個兒子,女兒早就嫁人,母親嫁過去也不會有妯娌矛盾,而且,父親看著比較穩重。(外公的原話是︰十八九歲的年級長得像三十歲)
簡單交流了幾句後,雙方各自回了家,同不同意,合不合適還是需要年輕人自己決定,這個時候只需要一個中間人。
見父親三口回家,三爺爺耐不住八卦的性子,連忙竄進堂屋詢問,父親覺得很好,母親看著很善良,也很勤快,是是個過日子的好手。一听,三爺爺連忙就要去母親的姑姑家問母親的情況。
這邊的車上,姑婆問著母親的態度,母親也覺得不錯,父親有趣,勤勞,而且也听過父親去內蒙的故事,覺得父親勇敢,膽大,是個值得托付的人。姑婆又問了外公外婆,外公覺得還不錯,沒有花花腸子,還算老實本分。外婆沒有發言,她向來都听外公的。姑婆也很高興,連忙想和三爺爺溝通情況。
時間到了兩個中間人會面的時間,三爺爺滔滔不絕的說著父親的態度和家庭情況,姑婆也說著自己這邊的情況,總的來說,兩個年輕人都覺得不錯,可以繼續發展。
不過在當時,只要是看對了眼,就只差提親和定日子了。
父親和母親經過中間人的傳話,都得到了肯定答案,堅定了嫁娶的心。
很快,爺爺和奶奶帶著煙酒米面油鹽上門提了親,並定了結婚的日子,國慶節。
爺爺奶奶抓緊裝修了兒子的婚房,按著當時普通人家結婚的標準準備了彩禮,外公外婆也努力摘茶葉,為母親的陪嫁鉚足了勁兒,當時的結婚的幾大件,衣櫃,縫紉機,梳妝台,臉盆,椅子,桌子在婚禮前準備齊全。
時間來到了國慶節,父親這邊熱熱鬧鬧的打著花鑼鼓出門了,待嫁的母親坐在床上和外婆,小姨告別。
迎親的隊伍很快來到了母親家,行了感謝父母的儀式,告別了堂屋供奉的祖人跟著一步一個腳印走到了未來要生活到老的劉家。
父親這邊,親戚都等候著這對新人,迫切想看到母親新娘子的模樣,進屋換新布鞋,舉行儀式,跪叩了爺爺奶奶,由父親的兩個嬸子領進了新房,兩個妹妹端來了茶水和洗臉水,新人喝了交杯酒,淨了臉,儀式才算結束。
父親帶著母親一桌一桌敬酒,認親戚,臉上洋溢著幸福。
傍晚,夜幕降臨,母親拿著外公外婆給爺爺奶奶準備的新衣改口,但因為外婆姓劉,父親家也姓劉,所以沒有按照常理喊爸爸媽媽,而是改口喊了舅舅舅媽,相當于兩家是兄妹接親,喜上加喜。
躺在床上,父親拉著母親的手酣然入睡。
至此,禮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