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那日初訪天工苑後,長公子扶甦並未像其他年幼公子那般,因口腹之欲或新奇玩鬧而頻頻登門。然而,贏昊與他那番關于“器物”與“仁政”的簡短交談,以及天工苑內那截然不同的務實氛圍,卻像一顆投入靜湖的石子,在他那慣于沉思的心中,漾起了圈圈漣漪。
幾日後的一個下午,扶甦竟再次來到了天工苑。這一次,他並非空手而來,手中還拿著一卷明顯是使用天工苑所產紙張書寫的文書。
“昊弟。”扶甦的神情比上次更多了幾分鄭重,他揚了揚手中的紙卷,“為兄歸來的述職奏報,部分用了你苑中所出的紙張。撰寫之時,確感輕便,修改添補亦比竹簡容易許多。”
贏昊聞言,心中一喜,連忙將扶甦請入稍作整理,充當臨時書房的偏殿。“兄長覺得可用便好。此物目前雖糙,假以時日,工藝不斷改進,成本下降,必能大用于世。”
扶甦點點頭,將那卷紙小心放在案幾上,目光卻並未停留在紙上,而是看向贏昊,帶著一絲真誠的困惑︰“昊弟,那日你言,器物之利,可與仁政相輔相成。為兄歸來這幾日,細細思之,仍覺有所滯澀。儒家經典,先賢教誨,皆言治國當以德為本,以禮為序。這紙張、乃至你提及那未成之‘水泥’,固然有其便利,然終究是末技。若舉國上下皆崇尚此等機巧之事,豈非與本末倒置之論相合?人心若趨于利便,是否便會輕視了仁義道德的根本?”
贏昊心中暗道︰“來了!就知道這位大哥會鑽這個牛角尖!”他面上卻不露分毫,反而露出沉思之色,仿佛在認真考慮扶甦的問題。
沉吟片刻,贏昊沒有直接引經據典去反駁,而是采用了更迂回、更貼近實際的方式。他起身,從一旁的書架上取下一疊天工苑內部使用的記錄紙,上面密密麻麻寫著各種原料配比、試驗數據、失敗記錄和改進設想。
“兄長,請看這些。”贏昊將紙張遞給扶甦,“此乃天工苑研制紙張、水泥過程中的部分記錄。每一次失敗,每一次微小的調整,都記錄在案。”
扶甦接過,仔細翻閱。上面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空泛的道德說教,只有最樸實無華的數據和現象描述︰某日,麻頭三斤,堿液兩碗,煮兩個半時辰,捶打四百下,得紙粗糙易碎;某日,調整石灰石與粘土比例為三比一,煆燒溫度不足,得燒結塊松散……一條條,一款款,清晰,具體,甚至顯得有些枯燥。
“兄長,”贏昊指著這些記錄說道,“您看,我們要造出一張可用的紙,一種堅固的泥,需要的是什麼?是空談‘仁’、‘義’就能變出來的嗎?不是。我們需要的是無數次具體的嘗試,是觀察每一次細微變化帶來的結果,是總結規律,是腳踏實地去解決問題。小弟以為,此等‘務實’之學,探究的乃是天地萬物運行之‘理’。而將這探究出的‘理’,用于解決民生實際困難,譬如讓文書傳遞更快,讓道路更平坦堅固,讓邊關城防更牢靠,這本身,難道不正是最大的‘仁政’體現嗎?”
他避開“本末”之爭,直接將“務實探究”拔高到“探究天理”的層次,並將其與“解決民生”這一儒家也無法否認的“仁政”目標綁定在一起。
扶甦看著手中那疊充斥著具體數據和實踐痕跡的紙張,再回想自己平日所讀聖賢書中那些宏大的道理,一時陷入了沉默。聖賢書告訴他要有仁愛之心,要施仁政,但具體如何讓百姓通信更快、行路更易、居住更安全,書中卻鮮有提及。而眼前這些看似“末技”的記錄,似乎正是在填補那片空白。
贏昊趁熱打鐵,繼續道︰“兄長憂心邊塞軍民之苦,小弟感同身受。然空有仁心,若無具體之法,苦難依在。若有便捷之路,則糧草軍械可速達邊關,豈非減輕了民夫轉運之苦?若有堅固之城,則戍邊將士可憑險而守,減少傷亡,豈非保全了更多將士性命,使其父母妻子得享天倫?此等實實在在的益處,難道不是仁心最好的落腳處嗎?”
他頓了頓,聲音放緩,帶著一絲引導的意味︰“治國如同行路,既需抬頭看天,明辨方向(仁義道德),也需低頭看路,解決眼前溝坎(具體問題)。若只抬頭看天,不顧腳下,難免跌倒;若只低頭看路,不辨方向,亦會迷失。兄長以為呢?”
扶甦怔怔地听著,贏昊的話語如同在他固有的思維壁壘上,鑿開了一道縫隙。他一直以來接受的教育,都強調“方向”的重要性,即德治與禮教,卻相對忽視了“修路”的具體方法和工具。而贏昊所說的,似乎是在告訴他,將“路”修得更好、更平,本身就能讓更多的人更順暢地走向“德治”的目標,這本身也是一種“德”。
他再次看向案幾上那卷輕便的述職紙張,又想起贏昊描述的那堅不可摧的“水泥”,以及那些記錄著一次次失敗與改進的紙張。這些東西,似乎不再是單純的“奇技淫巧”,而是承載著某種切實力量,能夠將仁心化為實際行動的媒介。
“抬頭看天……低頭看路……”扶甦喃喃重復著贏昊的比喻,眼中閃爍著復雜的光芒。他並沒有立刻表態認同贏昊的全部觀點,那與他根深蒂固的理念沖擊太大。但他顯然不再像最初那樣,將“器物”與“仁政”截然對立起來。
良久,他長長舒了一口氣,對贏昊露出一絲帶著思索的苦笑︰“昊弟之言,雖與經義有別,卻……發人深省。為兄需好好思量一番。”
他沒有再多說什麼,起身告辭,離去時的腳步,似乎比來時更加沉重,也更加堅定了幾分。
望著扶甦離去的背影,贏昊知道,思想的轉變非一日之功。但他成功地在扶甦心中種下了一顆“務實”的種子。這顆種子能否發芽生長,還需要更多的陽光雨露,以及現實的一次次印證。
內心OS︰“總算讓這位大哥開始思考‘怎麼干’的問題了,而不是僅僅停留在‘該不該干’的道德層面。這是個好的開始!下次等他再來,或許可以帶他看看水泥試驗的效果,或者聊聊如何用更好的農具增加糧食產量……得用實實在在的案例,轟開他腦子里那堵牆!”
他知道,引導扶甦,將是一場持久戰,但其意義,或許比他造出十種新器物還要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