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林凡規劃南方藍圖之際,他收到了宋運輝從北方鋼鐵廠寄來的又一封長信。信的開頭,宋運輝難掩興奮地分享了他在技術崗位上取得的新突破,他主導的一項工藝改進取得了顯著成效,獲得了部里專家的好評。
但信的後半部分,筆調卻變得沉重而迷茫。宋運輝寫道,部里正在籌劃組建一個全新的、設備技術均為國際先進水平的特大型鋼鐵聯合企業,需要抽調全國各地的技術骨干。負責籌備的領導看中了宋運輝的技術能力和那股“鑽”勁,已正式找他談過話,希望調他過去,擔任核心工藝部門的負責人。
這對任何一個技術人員來說,都是難以拒絕的誘惑。全新的平台,頂尖的設備,更高的職位,意味著更廣闊的技術施展空間和更快的晉升通道。
然而,現任廠的領導卻極力挽留,希望他留下來繼續擔任技術處長,承諾給予更大的自主權,並暗示未來廠長的位置非他莫屬。廠里那些他一手帶起來的年輕技術人員也舍不得他走。
宋運輝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一邊是技術理想的高地,是挑戰也是機遇;一邊是熟悉的環境、知遇之恩和已經打下一定基礎的事業。他征求林凡的意見,字里行間充滿了掙扎︰“林凡兄,于我本心,渴望挑戰,向往那片更能施展抱負的新天地。但念及現任廠長的信任與栽培,以及手下那一班跟著我熬夜攻關的兄弟,又覺難以割舍。身處十字路口,彷徨難決,望兄以旁觀者之明,為我剖析利弊。”
林凡仔細讀完信,能深切體會到宋運輝這種“幸福的煩惱”。他鋪開信紙,沉吟片刻,開始回信。他沒有直接告訴宋運輝該怎麼做,而是幫他分析兩種選擇可能帶來的不同未來︰
選擇留下,意味著更平穩的過渡,更早地掌握實權,能更好地回報知遇之恩,帶領現有的團隊繼續前進。但缺點是可能受限于現有企業的體制和固有矛盾,技術上的突破會面臨更多內部阻力,視野也可能局限于一方天地。
選擇前往新企業,意味著跳出舒適區,迎接前所未有的挑戰,接觸最前沿的技術和管理理念,個人成長速度會更快,未來的天花板也更高。但缺點是一切從頭開始,人際關系復雜,壓力巨大,且遠離家人,存在失敗的風險。
最後,林凡寫道︰“……運輝兄,利弊已然明晰。然抉擇之關鍵,在于兄內心真正追求為何。是安穩地守成,逐步實現抱負?還是破釜沉舟,去搏一個更廣闊卻也更不確定的未來?于我而言,若身處兄之境地,或更傾向于挑戰。新天地雖艱,然束縛少,天地寬,更易實現技術報國之宏願。然此僅為兄之參考,最終抉擇,還需兄遵從本心。”
林凡知道,無論宋運輝如何選擇,他未來的成就都不可限量。而自己與這位技術天才的友誼和潛在的合作,也將隨著各自道路的延伸,擁有更多的可能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