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的秋意漸濃,四合院里的柿子樹掛滿了橙紅的果子。林凡的“三產”公司業務蒸蒸日上,不僅穩定承接軍需零件加工,還在韓春明的運作下,成功開拓了民用五金和建築構件的市場,成了紅星軋鋼廠乃至整個輕工局系統內改革的一面旗幟。
這日,林凡正在公司辦公室里審核月度報表,通訊員送來了一封厚實的信件。一看那熟悉的、略顯潦草卻力透紙背的字跡,林凡便知道是宋運輝寫來的。
他放下手頭的工作,帶著一絲期待拆開了信封。信很長,足足寫滿了七八頁信紙。開頭依舊是慣常的技術交流,宋運輝詳細描述了他在新崗位上遇到的一個技術瓶頸以及他獨特的解決思路,並向林凡求證可行性。林凡看著那嚴謹的公式和草圖,仿佛能看到那個瘦削的身影在燈下奮筆疾書的樣子,嘴角不禁泛起一絲笑意。
然而,信紙翻到後半部分,筆調卻陡然變得沉重起來。宋運輝傾訴了他推行技術改革時遇到的巨大阻力——那些盤根錯節的人事關系、固步自封的元老、以及“只唯上、不唯實”的官僚作風,都讓他感到舉步維艱,甚至一度產生了自我懷疑。字里行間充滿了苦悶、孤獨和不被理解的憤懣。
但信的結尾,筆鋒又是一轉,墨跡似乎都清晰有力了許多︰
“林凡兄,見信如晤。寫至此處,胸中塊壘稍舒。告訴你一個好消息,或許是否極泰來,亦或是堅持不懈終究起了作用。廠部最新任命已下,我已被正式調回技術處,並擔任新成立的‘連鑄工藝優化攻關組’副組長!雖然級別未變,但終究是回到了能發揮所長的崗位。部里對新工藝的推廣有了新指示,廠長似乎也頂住了部分壓力,給了我一個有限度的試驗空間。”
“回想此前種種,如陷泥沼,幾近絕望。幸得兄台此前書信鼓勵,授我以‘迂回’、‘積勢’之策,我方能在黑暗中勉力支撐。如今雖只是微光,但已是前行之方向。兄之遠見與情誼,運輝銘記于心。”
“新的挑戰已然開始,前路必然仍有坎坷,但此番,我必當更加謹慎,亦更加堅定。望兄在四九城一切順利,盼常來信,互通有無,共同進步。”
信的最後,還附上了一張他和幾位年輕技術員在新設備前的合影,照片上的宋運輝,雖然依舊戴著那副厚厚的眼鏡,身形瘦削,但眼神中卻重新煥發出了那種專注于技術時的光芒。
林凡仔細地將信讀完,心中感慨萬千。他為宋運輝感到由衷的高興。這個純粹的技術天才,終于沖破了一層阻礙,回到了屬于他的戰場。他知道,以宋運輝的才華和執著,只要給他一個支點,他就能撬動整個行業。
他當即鋪開信紙,準備回信。首先對宋運輝的重返技術崗位表示熱烈祝賀,接著針對他信中提到的技術難題,結合自己這邊的實踐經驗,提出了幾點具體的補充建議。最後,他寫道︰
“……運輝兄,困境破局,實乃大幸。然需知,技術之路如逆水行舟,人事之復雜亦遠超公式推演。望兄既保赤子之心,亦需漸通方圓之道。立足已穩,當思更遠。我近日于‘三產’公司運作中,頗感技術與管理、市場結合之重要。或許,你我所思所想,未來可于更廣闊處交匯。盼他日重逢,再把酒言歡,暢談天下技術事。”
寫完信,林凡封好口,讓通訊員盡快寄出。他走到窗前,看著院子里幾個孩子正在追逐打鬧,閻阜貴在一旁修剪著他的花草,嘴里哼著不成調的戲文,一副怡然自得的模樣。而易中海則坐在自家門口的小馬扎上,看著遠方,神情有些落寞。
院內看似平靜,但林凡知道,這種平靜之下,暗流從未停止涌動。宋運輝在幾百里外迎來了轉機,而他自己身邊的“風浪”,或許也快要到來了。他想起前幾天許大茂見到他時那躲閃的眼神,以及劉海中看似無意提起的、關于“三產”公司佔用廠里資源的閑話,眼神微微眯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