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服務公司(以下簡稱“三產公司”)的班子初步搭起來了,但擺在林凡面前最緊迫的問題,是確定第一個突破口。方向選錯了,不僅浪費寶貴的啟動資金,更會嚴重打擊團隊的士氣。
林凡沒有急于拍腦袋做決定,而是帶著新組建的核心團隊——包括黨支部書記老周、會計孫姐,以及那個上躥下跳急著要立功的業務經理韓春明——開始了密集的市場調研。
他們走訪廠里的各個車間,看哪些邊角料最多、最有利用價值;他們咨詢供銷科,了解哪些勞保用品、小型工具廠里需求量大又需要外購;他們甚至跑到廠區外的街道、農貿市場,看老百姓需要什麼。
幾天跑下來,信息收集了一大堆,但似乎哪個方向都能做,哪個方向又都顯得雞肋,賺不了大錢。
韓春明有點著急︰“林總,這麼看下去不是辦法啊!要我說,還是得干票大的!我南邊那哥們兒又來信了,說有路子弄到一批便宜的電子元器件,咱們……”
“打住。”林凡直接打斷他,“春明,記住約法三章。高風險的一律不踫。我們要做的是能長久、能見光的生意。”
老周比較穩重,建議道︰“林凡,我看還是先從廠內入手最穩妥。比如把各車間的廢鋼廢鐵統一回收,分揀一下,好的挑出來回爐,碎的就賣給廢品站,雖然利潤薄,但穩當,也能讓職工子弟們先有點事做,熟悉起來。”
孫會計也附和︰“是啊,經理,啟動資金有限,得用在刀刃上。先從簡單的開始,積累點家底再說。”
林凡點點頭,這思路沒錯,但他覺得還不夠。僅僅收廢品,格局太小,也難以真正鍛煉隊伍,更無法實現他“技術延伸”的設想。
他把自己關在辦公室里,對著調研資料苦思冥想。突然,他的目光落在了之前通過陳大校關系做過軍品加工的技術服務公司檔案上。一個念頭閃過︰為什麼三產公司不能也承接一些技術要求不高、但需求量大的軍需品輔助加工呢?比如,某種標準件的初步加工,或者勞保用品的生產?
這個想法讓他興奮起來。他立刻讓韓春明去打听軍隊後勤部門有沒有類似的外包需求,又讓老周去評估廠里哪些閑置設備或老師傅能支持這類生產。
反饋很快回來︰軍隊確實有大量消耗性的標準件和特定勞保用品需求,如果質量穩定、價格合適,很願意支持地方企業,尤其是紅星廠這種有軍工背景的單位。廠里也有幾台閑置的舊沖床和車床,稍加維修就能用。
方向逐漸清晰︰以回收利用業務維持基本運轉和養活基礎人員;同時,集中精干力量,主攻技術要求相對較低、但訂單穩定的軍需品零部件加工和勞保用品生產!這樣既能發揮紅星廠的背景優勢,又能與技術服務公司形成差異化互補。
林凡迅速制定了詳細的業務計劃書,向李廠長做了匯報。李廠長大為贊賞,認為這個方向“找準了定位,發揮了優勢”,當場拍板支持,並親自給陳大校打了電話牽線。
就在林凡摩拳擦掌,準備大干一場時,廠里的保守派們坐不住了。劉副廠長在得知林凡的計劃後,在一次廠務會上陰惻惻地發言︰“有些同志,步子邁得太大,手伸得太長。軍品生產是兒戲嗎?質量出了問題,誰負得起這個責任?別到時候砸了紅星廠的招牌,還得廠里給他擦屁股!”
這話看似關心集體,實則包藏禍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