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訓班的日子充實而飛逝,轉眼已近尾聲。最後的結業考核,是一篇關乎每位學員最終評價的論文。林凡早在學習過程中就已不斷構思,他決定將理論與實踐深度融合,選擇一個既具前瞻性又能體現紅星廠特色的課題。
經過深思熟慮,他最終將論文題目定為︰《技術成果商品化與廠辦大集體企業發展路徑探析——基于紅星軋鋼廠技術服務公司的實踐與思考》。這個題目既涵蓋了他成功的承包制實踐,又延伸到了廠辦“三產”公司這一更廣闊的領域,與他即將接受的新任務不謀而合。
寫作過程是痛苦的,也是興奮的。他白天泡在黨校圖書館查閱國內外經濟管理文獻,晚上則在宿舍挑燈夜戰,將紅星廠技術服務公司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每一個細節,每一次決策背後的思考,遇到的阻力,解決的方案,都進行提煉和升華。他不僅總結經驗,更大膽設想未來︰如何建立技術評估作價體系?如何設計職工持股方案激發內生動力?廠辦集體企業與主業如何形成良性互動而非簡單依附?甚至提到了未來可能面臨的產權界定、社會保障配套等深層次問題。
他摒棄了空泛的理論堆砌,始終用扎實的數據和鮮活的案例說話,使得論文既有高度又不失地氣。同宿舍的鄭桐看了他的大綱後,直呼︰“好家伙!林凡,你這步子邁得可比我們特區不少人都大!你這論文要是能實現一半,紅星廠非得讓你折騰出花來不可!”
論文提交後,很快在評審老師中引起重視。其獨特的視角、深入的思考和大膽又不失穩健的建議,獲得了極高評價,被一致推選為優秀論文,並安排林凡在結業典禮上做大會發言。
結業典禮莊嚴而隆重。當林凡作為學員代表登上講台,沉穩清晰地闡述他的觀點時,台下鴉雀無聲。他談到技術人員的價值實現,談到計劃與市場的邊界探索,談到如何讓企業真正成為市場的主體。他沒有回避問題,而是坦誠分析利弊,並提出系統的解決思路。
“……改革不是請客吃飯,必然伴隨陣痛和爭議。但只要我們方向正確,步伐穩健,堅持以效益為中心,以人為根本,就一定能探索出一條充滿活力的新路……”他的發言邏輯清晰,充滿激情與自信,贏得了經久不息的掌聲。
部委領導在總結講話時,特意點名表揚了林凡等幾位學員,稱贊他們的論文“立足實踐、放眼未來、敢于創新”,並透露部委正在匯總各地改革經驗,研究制定更具突破性的政策,“你們的思想火花,將會成為政策制定的重要參考。希望你們學成歸去,能成為改革的火種,點燃更多的燎原之火!”
這份肯定,重量非凡。林凡知道,這半年的學習,不僅提升了他的能力,更為他搭建了一個通往更高平台的階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