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延河星火 鑄劍江淮育英才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十一月中旬,皖南山區已顯深秋的蕭瑟,但南陵地區的鄂皖甦軍區臨時指揮部駐地,卻因一隊特殊客人的到來而充滿了熱烈的生機。
晌午時分,陽光透過稀疏的雲層,灑在指揮部所在村落外的土路上。參謀長鐘光邦帶著幾名機關干部和警衛戰士,早已等候在此。遠處,一支三十人左右的隊伍正沿著山路迤邐而來。他們大多穿著洗得發白的灰布軍裝,雖面帶長途跋涉的疲憊,但步伐堅定,眼神中透著知識分子特有的清亮與革命者的堅毅。
“來了!來了!”眼尖的通訊員低聲道。
鐘光邦整理了一下軍容,快步迎上前去。隊伍前方,一位戴著眼鏡、身材頎長、年紀約莫二十五六歲的年輕干部也加快腳步,率先敬禮,聲音清朗而有力︰
“報告首長!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學員隊隊長趙剛,奉命率抗大總校支援干部及教員共三十人,前來鄂皖甦軍區報到!請指示!”
他的身後,二十九名同志也齊刷刷地立正敬禮,目光齊集于鐘光邦身上。這三十人,正是中央和抗大總校應王林之請,千里迢迢派來的“及時雨”——十名經驗豐富的團級政工干部和二十名文化理論水平高的抗大優秀畢業生。
鐘光邦連忙回禮,臉上洋溢著熱情的笑容,用力握住趙剛的手︰“歡迎歡迎!趙剛同志,各位同志們,一路辛苦了!我代表鄂皖甦軍區司令員王林同志、政委王光道同志,以及軍區全體指戰員,熱烈歡迎你們的到來!你們可是我們盼星星盼月亮盼來的寶貝疙瘩啊!”
他又與隊伍中幾位年紀稍長、明顯更具滄桑感的政工干部一一握手︰“同志們,穿越敵佔區,千里跋涉,不容易啊!快,先進村安頓下來,喝口熱水,吃口熱飯!”
親切的話語瞬間消融了旅途的勞頓和初來乍到的陌生感。趙剛代表大家表示感謝︰“謝謝參謀長!能為華中敵後的抗戰事業貢獻一份力量,是我們無比光榮的任務!路上雖然有些波折,但一想到前方的同志們在浴血奮戰,我們這點辛苦算不了什麼!”
在鐘光邦的親自引領下,支援隊伍被安置在幾間早已打掃干淨的農舍里。後勤部門的同志送來了熱水、熱粥和簡單的飯菜。雖然條件簡陋,但周到細致的安排讓這些來自延安的同志們倍感溫暖。
下午,鐘光邦陪同趙剛等人簡單參觀了指揮部的各個部門,並介紹了軍區目前的基本情況、敵我態勢以及剛剛確定的四大軍分區布局。听著鐘光邦的介紹,看著地圖上那被紅色箭頭標注的廣闊區域,趙剛和他的同志們既感到振奮,也深感責任重大。
傍晚,簡單的接風宴後,指揮部那間最大的會議室兼作戰室里,汽燈被點亮,將房間照得透亮。長條木桌旁,王林、王光道終于處理完緊急軍務,出席了歡迎會議。與他們一同與會的,還有軍區各部門的主要負責人以及各主力旅的旅長們。
王林的目光掃過坐在對面的三十張新面孔,最後落在趙剛身上,臉上露出誠摯的笑容︰“趙剛同志,還有各位從延安來的同志們,再次歡迎你們!我和政委下午在處理鬼子可能的新掃蕩計劃,沒能第一時間迎接,實在抱歉。”
趙剛立刻起身︰“司令員、政委言重了!軍務要緊!我們剛到,就已經感受到了軍區同志們的熱情和極高的效率。”
王林壓壓手,示意他坐下︰“客套話就不多說了。時間緊迫,任務艱巨,我們直接進入正題。你們來的正是時候。我們軍區剛剛搭起架子,四大軍分區要運轉,部隊要整訓,根據地要建設,千頭萬緒,最缺的就是兩方面的人才︰一是能武裝戰士頭腦、鞏固部隊的政治骨干;二是能提高干部戰士文化水平、傳授軍事理論的教育人才。中央和總校這次可是給我們送來了最急需的‘彈藥’啊!”
王光道接著說道︰“是啊,特別是我們即將要開辦的‘抗大鄂皖甦分校’,更是急需各位同志去撐起台子,播撒火種。分校能否辦好,直接關系到我們軍區未來能否源源不斷地獲得合格的軍政干部,關系到華中抗戰能否持續深入地開展下去。”
會場的氣氛變得嚴肅而專注。所有新來的同志都凝神靜听,知道接下來就是分配任務、明確方向的關鍵時刻。
王林拿起一份他和王光道、鐘光邦等人反復商議後擬定的方案,目光變得銳利而深沉︰“關于各位同志的工作安排,以及分校的建設,我們有一個初步的想法,現在提出來,和大家一起討論確定。”
“首先,是十位團級政工干部同志的安排。”王林看向那十位經驗豐富的同志,“我們軍區目前主力旅和軍分區剛剛整編完成,政治工作亟待加強。因此,我們決定︰除留下兩位同志在軍區政治部,協助光道同志抓總、並重點負責分校的政治教育工作外,其余八位同志,立刻分配到各主力團去,擔任團政治處主任或副政委!要直接把延安的作風、經驗帶到基層部隊去,把支部建在連上,把政治工作做到每一個戰士的心坎上!”
這個決定讓那幾位政工干部眼中瞬間爆發出光彩。深入一線部隊,帶兵打仗,做思想工作,這正是他們最熟悉也最渴望的戰場!他們紛紛挺直腰板,表示堅決服從分配。
“好!具體分配到哪個團,會後由政委和你們單獨談,會根據各團的特點和你們的特長來定。”王林點點頭,繼續道,“其次,是關于趙剛同志和二十位教員同志的安排,以及抗大分校的教學總體思路。”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到王林身上。
“經過研究,並報請軍區黨委批準,”王林的聲音清晰而有力,“任命趙剛同志,為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鄂皖甦分校,教導主任!全面負責分校的教學組織與管理日常工作!”
趙剛猛地一愣,隨即立刻起身︰“司令員!這……我太年輕,經驗不足,恐怕難以勝任如此重任!我還是希望能先到基層部隊去鍛煉……”
王林打斷他,語氣不容置疑︰“這是命令!趙剛同志,你在抗大的表現和成績,總校的首長們已經通過電文詳細告知了我們。你理論功底扎實,原則性強,富有組織能力,正是主持分校教學工作的最合適人選!年輕不是問題,我們都要在斗爭中學習斗爭,在教學中學會教學!我相信你能挑起這副擔子!”
王光道也溫和地鼓勵道︰“趙剛同志,大膽干!軍區黨委和你所在的黨支部,就是你堅強的後盾。有什麼困難,隨時可以提出來。”
趙剛看著兩位首長信任的目光,深吸一口氣,將所有的猶豫和忐忑壓下胸膛,轉化為堅定的決心。他猛地敬禮︰“是!感謝組織信任!趙剛堅決服從命令,一定竭盡全力,辦好分校,絕不辜負首長和同志們的期望!”
“好!”王林示意他坐下,然後開始闡述那份他深思熟慮的教學方案。
“辦學宗旨,很簡單,就是毛主席為抗大題詞的那三句話︰‘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艱苦樸素的工作作風,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這是我們一切教學活動的總綱,一刻也不能偏離!”
“具體到教學安排,我們決定采取‘文化課’與‘實訓課’並重,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模式。”王林的手指在桌上輕輕敲擊,勾勒出清晰的框架。
“文化課,是基礎!包括掃盲識字、基礎算術、政治理論、軍事常識、戰地急救、簡易通訊等等。這部分,就主要由你們二十位教員同志負責。要用最通俗易懂的語言,最生動活潑的方式,把我們戰士的腦袋瓜武裝起來,讓他們不僅知道怎麼打槍,更要知道為什麼打槍,為誰打槍!”
“實訓課,是關鍵!包括射擊、投彈、爆破、土工作業、地形利用、連排戰術指揮、偵察與反偵察等等。這部分,主要由我們各部隊抽調的軍事骨干,比如李雲龍、陳阿海他們這些打老了仗的同志來擔任教官。要把他們在戰場上用鮮血換來的經驗,毫無保留地教給學員們!”
說到這里,王林看向李雲龍等人︰“你們幾個,別光會打仗,也得學會怎麼教打仗!都要給我準備幾堂拿手的實戰課!這是政治任務!”
李雲龍嘿嘿一笑︰“師長您放心,別的咱不敢吹,咋摸到鬼子眼皮底下捅刀子,咋用最小的代價敲掉鬼子機槍眼,這些玩意兒咱肚子里有貨!”眾將也紛紛笑著應和。
“但是,”王林話鋒一轉,神色變得無比嚴肅,“最重要的創新,不在于課堂上學什麼,而在于學完之後怎麼辦!我們絕不能關起門來辦學,培養一群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
他提出了方案的核心︰“我們決定,實行‘崗位實習’制度!所有學員,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基礎學習後,都要根據他們的特長和表現,分配到各基層部隊去,擔任副職!比如副連長、副排長、連隊文化教員、甚至區縣政府的助理員!”
此言一出,不僅新來的同志們,連李雲龍等老部下都有些驚訝。這可是頭一遭听說。
王林詳細解釋道︰“實習期間,他們不是去當客人的,是要實實在在參與部隊作戰、訓練、管理、群眾工作的!部隊的主官,就是他們在實戰中的導師,要給他們壓擔子,放手讓他們去干!同時,分校的教員,也要定期下去巡視,了解情況,進行輔導。實習期滿,由部隊出具鑒定,學員自己也要寫實習報告,回來答辯。實習成績,要計入總評,不合格的,不能畢業!”
“這個辦法好!”王光道忍不住擊節贊嘆,“這就像鐵匠打鐵,一邊燒紅了,一邊就得拿出來錘打,這樣才能成器!既能檢驗學習成果,又能讓學員最快地成長起來!”
趙剛眼中閃爍著領悟的光芒,迅速在本子上記錄著,補充道︰“司令員,政委,我理解這就是要將‘學、訓、戰’三者循環起來,形成一個不斷促進、不斷提高的過程。在校學習(學),校內模擬訓練(訓),再到部隊實戰實習(戰),回來再總結反思(學),進入更高層次的學習和實踐。”
“沒錯!就是這個意思!”王林贊賞地看了趙剛一眼,“趙剛同志總結得很到位!這就是我們分校教學的核心思路——‘學訓戰’循環與崗位實習制!”
他接著又對課程比例、教學方法(要求少灌輸多討論、多案例、多沙盤推演)、評估方式(不僅要考筆試,更要考實操、考實習表現)等細節進行了闡述,基本完全遵循了那份詳盡的方案思路。
听著王林清晰而富有遠見的規劃,來自延安的教員們原本還有些模糊的想法瞬間變得清晰起來,心中充滿了躍躍欲試的激動。他們意識到,這里並非想象中的文化荒漠,而是一片充滿創新與實踐精神的熱土。
“最後,”王林看向所有人,語氣凝重,“分校能否辦好,在座的每一位都責任重大。你們帶來的,是延安的精神,是科學的方法,是黨的理論。要把這些寶貴的財富,與我們華中敵後殘酷而豐富的斗爭實踐結合起來,創造出我們鄂皖甦軍區自己的辦學特色來!我們要培養的,不是書呆子,而是能文能武、既能帶兵打仗又能做群眾工作的骨干力量!是要能帶領部隊打勝仗,能發動群眾鞏固根據地的真人才!”
他站起身,目光如炬,掃過全場︰“同志們,人才培養,是根基之戰,是決定我們軍區能走多遠、能打多久的關鍵一戰!這場戰斗,同樣重要,同樣光榮!我希望大家立刻行動起來,趙剛主任,你牽頭,鐘參謀長配合,盡快拿出詳細的教學計劃、課程安排、學員選拔方案!我們要力爭在月底前,讓抗大鄂皖甦分校的第一期學員,正式開學!”
“是!”趙剛、鐘光邦以及所有與會者齊聲應道,聲音堅定而充滿力量。
汽燈的光芒下,一張張面孔因理想和責任而顯得格外生動。延安的星火,已然抵達江淮,即將在這片烽火連天的土地上,燃起培育萬千抗戰骨干的熊熊火焰,照亮華中敵後更加輝煌的未來。會議結束後,王林和王光道特意留下趙剛,又進行了長時間的單獨談話,將更多的期望與重托交付于這位年輕的教導主任肩上。夜色已深,但指揮部內的燈光,久久未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