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皖南會師 贈鎧礪劍志更堅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十月下旬,皖南山區,黃山腳下。
層巒疊嶂的群山披著深秋的斑斕色彩,雲霧繚繞間,一支隊伍如同蜿蜒的長龍,沉默而迅速地行進在崎嶇的山道上。這就是剛剛完成“驚蟄”計劃、奇跡般南渡長江的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暫編第139師主力。
戰士們雖然面帶長途跋涉和連續作戰的疲憊,但眼神依舊銳利,步伐堅定。隊伍中,騾馬馱運著沉重的物資,覆蓋著油布,但隱約露出的炮管和成箱的彈藥,無聲地訴說著合肥一役的巨大收獲。
王林走在隊伍中段,他的“活點地圖”系統始終保持著對周邊環境的掃描。南渡的驚險已然過去,但新的挑戰就在眼前。如何在這陌生的皖南山區立足,如何與兄弟部隊新四軍取得聯系並有效配合,如何消化巨大的繳獲並將其轉化為持續的戰斗力,這一切都需要他即刻籌劃。
“師長,前面就是預定匯合點——譚家橋地區了。”參謀長鐘光邦指著地圖上一個標記點,低聲道,“根據渡江前與軍部約定的聯絡信號,新四軍方面的同志應該已經在這一帶等候我們了。”
王林點點頭,目光掃過四周險峻的地形︰“命令部隊,加快速度,但保持警戒。李雲龍,你的前鋒營再撒遠點,確保匯合區域安全。”
“是!”李雲龍應聲而去,很快,一隊精干的戰士如同離弦之箭,消失在密林之中。
又行軍約一個時辰,前方山谷中隱約傳來一陣特殊的鳥鳴聲,三長兩短,重復了三次。這是事先約定的聯絡信號。
“是我們的人!”政委王光道精神一振。
很快,李雲龍派回的通訊兵報告︰“報告師長、政委!前方發現新四軍第三支隊偵察員!帶隊的是他們的參謀長,說是奉軍部之命特來迎接我們!”
“好!”王林臉上露出笑容,“走,去見見我們的同志!”
在一處較為開闊的山谷平地上,兩支隊伍終于會師了。一邊是軍容相對整齊、裝備明顯精良許多的139師官兵,另一邊則是衣衫略顯破舊、裝備五花八門但精神飽滿的新四軍戰士。
新四軍第三支隊參謀長是一位三十多歲、面容精悍的干部,名叫趙志剛。他快步上前,激動地握住王林和王光道的手︰“王師長!王政委!可把你們盼來了!軍部接到你們成功渡江的電報,首長們高興得不得了!特地派我在這里接應!你們辛苦了!合肥這一仗,打得太漂亮了,震動全國啊!”
“趙參謀長,你們辛苦了!”王林用力回握,“我們也是剛到皖南,人生地不熟,以後還要多多依靠你們這些老游擊啊!”
“一家人不說兩家話!”趙志剛豪爽地笑道,“你們來了,皖南的抗日力量就大大增強了!軍部命令我們,全力配合139師休整安置。”
他的目光不由自主地瞥向139師隊伍中那些騾馬馱載的沉重物資,眼中難掩好奇與震驚。雖然早有心理準備,但親眼看到如此規模的裝備物資,還是超出了他的想象。
王林看出他的心思,笑道︰“趙參謀長,合肥小鬼子‘送’了點東西,我們帶過來了一些。走,先帶我們去見軍部首長,這些物資,正好作為我們139師送給新四軍兄弟們的見面禮!”
趙參謀長聞言,更是驚喜交加︰“這……這怎麼好意思……太感謝了!”
在趙志剛的引導下,139師主力抵達了新四軍軍部臨時駐地——一個隱蔽在山坳里的大型村落。村落周圍戒備森嚴,但氣氛熱烈。听說痛擊日寇、光復合肥的英雄部隊到來,許多新四軍官兵和當地群眾都自發出來迎接。
新四軍主要領導人等首長親自到村口迎接。軍部首長緊緊握住王林的手︰“王林同志!139師的同志們!我代表新四軍軍部,熱烈歡迎你們勝利到來皖南!你們在合肥打出了中國軍隊的威風,取得了輝煌的戰績,黨中央發來了嘉獎電!你們辛苦了!”
“首長好!”王林敬禮道,“139師南渡長江,前來皖南報道!今後就在中央的統一領導下,共同抗戰了!我們帶來了日軍合肥兵站的部分繳獲,一點心意,請軍部驗收,希望能略解兄弟部隊的燃眉之急。”
說完,王林對身後的林火旺點了點頭。林火旺會意,拿出早已準備好的清單,朗聲匯報︰
“新四軍軍部首長︰我139師此次轉進,攜部分合肥戰役繳獲物資,現移交軍部,清單如下︰”
他的聲音洪亮,每念一項,都引起周圍新四軍官兵一陣壓抑不住的驚呼。
“一、武器裝備︰
三八式步槍,五千五百支!
歪把子輕機槍,三百二十挺!
九二式重機槍,一百四十挺!
擲彈筒,五百具!
配套子彈,一百六十萬發!手榴彈,兩萬顆!
&nm山炮30門,迫擊炮120門”
“二、彈藥︰
&nm山炮炮彈,三千發!
迫擊炮炮彈,五千發!
手榴彈,兩萬顆!”
“三、糧食被服︰
大米,五萬斤!
面粉,三萬斤!
日軍罐頭食品,一千箱!
冬季棉軍大衣,兩千件!軍鞋,三千雙!”
“四、醫療物資︰
磺胺粉,五十斤!
嗎啡注射液,一百五十支!
止血繃帶,三千卷!
手術器械,五套!野戰擔架,一百副!”
每報出一個數字,現場就響起一片倒吸涼氣的聲音。新四軍的戰士們看著那一眼望不到頭的騾馬隊伍,看著那沉甸甸的箱子,眼楮都直了。他們中的許多人,還拿著老套筒、漢陽造,子彈袋癟癟的,冬天還穿著單衣草鞋。139師帶來的這些物資,對他們而言,簡直是天文數字,是夢寐以求的寶貝!
軍部首長等領導人的手都有些顫抖了。他們太清楚這些物資對于極度困難的新四軍意味著什麼了!這意味著多少戰士能穿上棉衣,多少傷員能得救,多少戰斗能因為彈藥充足而取勝!
軍部首長激動得聲音都有些哽咽︰“王林同志……這……這份禮太重了!這哪里是見面禮,這簡直是雪中送炭,是救命的及時雨啊!我代表新四軍全體指戰員,感謝139師!感謝你們!”
其他首長也感慨道︰“早就听說王師長打仗凶,繳獲多,今天真是大開眼界!有了這些,我們這個冬天就好過多了,也能放開手腳跟鬼子干幾場了!”
王林誠懇地說︰“首長們千萬別客氣。我們都是黨的隊伍,都是為了打鬼子。這些東西放在我們139師,一時也用不完,交給新四軍軍部統一調配,才能發揮最大的作用。接下來,我們師還需要在皖南扎根,很多事情,還要仰仗軍部和兄弟部隊的支持。”
“沒問題!絕對沒問題!”軍部首長斬釘截鐵地說“需要什麼物資、情報,或者遇到什麼困難,隨時向軍部提出來!皖南就是你們的家!”
當晚,新四軍軍部舉行了簡樸而熱烈的歡迎會,招待139師連以上干部。雖然只是些簡單的農家菜,甚至還有野菜,但氣氛十分熱烈。雙方干部互相交流著戰斗經驗,暢談抗日形勢。
飯後,在一間較大的農舍里,召開了139師與新四軍軍部的第一次聯合戰略會議。油燈下,地圖鋪開,軍部首長、王林、王光道、鐘光邦等主要領導人圍坐在一起。
下午,簡單的午飯後,雙方主要干部圍坐在一起,召開了第一次聯合戰略會議。祠堂里坐得滿滿當當,139師的旅、團長們和新四軍的干部們互相介紹,氣氛熱烈而融洽。
王林首先介紹了139師的現狀︰“我師南渡主力目前實有兵力約兩萬八千人,下轄四個主力旅(417旅陳阿海部、新一旅李雲龍部、新三旅周志明部、師直屬旅孔杰部),以及炮兵團、騎兵團、特戰營、後勤保障團等直屬部隊。經過連續作戰,部隊需要休整補充,但士氣高昂,求戰欲望強烈。”
他走到地圖前,手指點著長江和皖南山區︰“我們初步的想法是,利用皖南的復雜地形和相對較好的群眾基礎,建立鞏固的抗日根據地。但這有一個關鍵——長江!”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地圖上那條藍色的蜿蜒巨龍上。
“長江,是日軍的生命線,也是其軟肋。”王林的聲音沉穩而有力,“其運輸船隊運送兵員、物資,往來頻繁。如果我們能立足長江南北兩岸,建立遙相呼應的根據地,就如同扼住了鬼子的咽喉!”
他具體闡述道︰“我師主力,計劃沿長江南北兩岸,于青陽、南陵、繁昌、無為、廬江一帶展開,重點控制沿江要點和淺近縱深。這里地勢相對平緩,水網密布,但也靠近山區,進退有據。我們的任務︰一是防御日軍從長江或蕪湖方向對皖南山區的進攻;二是伺機出擊,破襲日軍長江航運!用炮火打擊其運輸船,用小部隊偷襲其碼頭據點,讓鬼子不得安寧!我師機動部隊設于南岸南陵區域。”
接著,他的手指向江北︰“同時,我們已命令丁偉的新二旅,在大別山區堅持斗爭,建立游擊根據地,還有以及在江北四縣扎根的我師江北支隊。他們的存在,不僅可以牽制江北日軍,未來更可以與江南主力配合,實施跨江作戰!江北江南,互為犄角,相互支援!”
然後,他看向新四軍干部,語氣變得格外鄭重︰“而皖南的腹地,涇縣、黃山、九華山、牯牛降這片廣袤的山區,群眾基礎更好,更適合作為我們的大後方和戰略支撐點。這片區域的鞏固和發展,就要倚重新四軍的同志們了!”
軍部首長立刻表態︰“王師長請放心!我軍雖然裝備差、人數少,但扎根皖南山區已久,熟悉地形,與群眾聯系緊密。我們一定全力鞏固和發展山區根據地,建設兵工廠、被服廠、醫院,為前線作戰部隊提供堅實的後方保障!同時,我們的主力部隊也可以向139師同志們學習戰術,配合出擊,共同打擊日偽軍!”
王光道補充道︰“說得對!我們可以建立聯合指揮機制,情報共享,行動協同。比如,139師負責江防和破襲航運,新四軍負責山區根據地的建設和清剿內陸日偽據點。遇到大股日軍掃蕩,我們可以相互策應,集中兵力殲其一路,或跳至外線作戰。”
鐘光邦也拿出了一些初步構想︰“在後勤上,我們可以互通有無。我們繳獲的武器彈藥、藥品,可以優先補充給更需要的新四軍兄弟;而新四軍根據地生產的糧食、布匹,也可以支援我們。還可以共同開辦教導隊,培訓干部和骨干,交流作戰經驗。”
會議的氣氛越來越熱烈,雙方干部紛紛發言,就情報網構建、交通線建立、群眾工作配合、傷員轉運安置等具體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王林的戰略構想清晰宏大,新四軍同志們的經驗和對地方的熟悉則提供了寶貴的補充和完善。
李雲龍嗓門最大,拍著胸脯保證︰“沒說的!以後打鬼子船,咱老李的新一旅打頭陣!”
陳阿海比較沉穩︰“江防陣地的構築需要時間,我們可以先派出小股部隊,熟悉水情和敵情,開展冷槍冷炮運動。”
新四軍的一位團長也激動地說︰“我們熟悉山里每一條小路,鬼子進來就別想輕易出去!以後139師的同志進山休整,安全交給咱們!”
看著眼前雙方干部熱烈討論、共謀抗敵大計的場面,王林心中充滿了信心。他知道,139師這支孤軍深入敵後的猛虎,終于找到了可以依靠的群山和並肩作戰的伙伴。雖然未來的斗爭依然殘酷,但一條清晰的、充滿希望的抗戰之路,已經在這皖南的青山綠水間鋪展開來。
會議持續了整整一個下午。當夕陽的余暉為潘家村披上一層金色外衣時,一份初步的《皖南抗日根據地協同作戰與發展綱要》已經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