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小章 盧溝立極
華武元年正月初七,幽州城南盧溝橋頭積雪未消,三萬鐵甲軍如鋼鐵長城般列陣。林沖身著赤金錯甲,腳踏嵌玉戰靴,在三十六名火銃手的護衛下登上臨時搭建的祭天台。壇頂中央矗立著九丈高的"大華天樞旗",紅底之上繡著金色狼頭,狼首所向正是北方蒙古草原。
"昔者石敬瑭割幽雲十六州,致使漢家鐵騎難御胡馬;靖康年徽欽二帝北狩,中原百姓淪為羶腥之下。"林沖的聲音混著北風,震得壇下青銅鼎中香灰飛揚,"今吾等聚江淮之銳,收河朔之民,于幽州故地重建天闕,立號大華,便是要讓這"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鐵誓,刻在每寸山河!"
壇下頓時山呼海嘯,"大華萬歲"的聲浪驚起冰河上的寒鴉。東側方陣中,原方臘教軍首領方七佛手按青銅劍,望著旗上狼頭忽然想起叔父方臘在幫源洞點燃的火把——如今這火已化作帝國的圖騰。西側紅襖軍陣里,李全之妻楊妙真輕撫腰間梨花槍,槍纓上繡著的"復漢"二字,此刻已變成"大華"。
祭天畢,林沖轉身面向南方,那里是長江流域的萬里膏腴。他解下隨身的銀酒壺,將酒灑在盧溝橋的石獅子上︰"當年在此處,大金鐵騎踏碎宋人衣冠;今日在此處,吾等立起漢家國門。自今而後,長江之南皆為大華腹地,黃河之北盡是前驅戰場!"
第二小章 金殿初朝
幽州宮城原遼南京皇城)的宣德殿內,三十六盞羊脂玉燈將金磚地面照得透亮。林沖坐在雕著狼頭與嘉禾的龍椅上,看著階下文武分列︰左側文臣以原南宋參知政事史彌遠為首,兼領尚書省;右側武將首位是方七佛,掛"鎮東大將軍"印,下首依次是張鐵牛領火器監)、鄭魔王領水軍都督)、嵬名察哥領鐵騎衛)。
"諸位愛卿,朕雖立國,然蒙古未滅,幽雲未全,長江以南尚有三處節度使擁兵自重。"林沖展開輿圖,指尖點在荊湖、兩浙、福建三地,"史愛卿,你可帶二十名火器監工匠南下,許以"每平一鎮,贈炮十門",若再抗命——"他敲了敲御案上的火銃,"便讓他們見識大華的天威。"
史彌遠剛退下,方七佛出列,手中捧著一卷《江淮水利圖》︰"陛下,臣建議將方臘舊部的"凌波衛"與南宋水師合編為"長江艦衛",沿九江、安慶、建康設三大水寨,既能防蒙古從遼東渡海,又可運糧北上。"他忽然壓低聲音,"臣听聞蒙古在高麗打造樓船,欲繞攻江南。"
林沖點頭,目光轉向張鐵牛︰"火器監如今能日產火銃多少?"
"回陛下,應天鐵廠已開十二座高爐,每日可產"華武式火銃"三十支,配帶螺旋膛線的精鋼槍管。"張鐵牛獨臂揮動,指向殿外的兵器架,"新制的"車載炮"可拆解運輸,三日內能從幽州運至涿州,射程較舊炮增加五十步。"
殿外忽有黃門官稟報︰"西夏故地遣使來朝,稱願舉族歸附,求大華庇佑。"林沖起身,望著殿外飄起的細雪,想起二十年前在興慶府見過的黨項老將軍︰"準奏,賜他們河套牧場,編為"賀蘭鐵騎",歸嵬名察哥統領。"
第三小章 國門布防
幽州城北三十里的居庸關,新任守將鄭魔王正在檢查"立體火銃陣"。關城分三層,底層藏弩炮,中層布火銃手,頂層架"鎮北炮",每層之間以螺旋梯相連,牆體開有扇形射口,可360度無死角射擊。
"若蒙古騎兵從側翼山谷迂回..."副將阮小七指著地形圖上的"黑龍潭"。
"早在這里埋了"震地雷"。"鄭魔王敲了敲石牆上的青銅地听,"只要馬蹄聲傳至十里內,火藥引信便會被震響,山谷兩側的滾石與火油罐會同時落下。"他忽然望向南方,那里隱約可見大華軍旗在風雪中招展,"陛下把都城定在幽州,就是要讓咱們明白——身後即是國門,退無可退。"
與此同時,幽州城南的漕運碼頭,張鐵牛正在監督"裝甲糧船"的建造。這些船身包著牛皮與薄鐵的運輸船,每艘可載糧千石,兩側開有射擊孔,船頭裝著沖角︰"從長江到黃河,再經永定河至幽州,這條糧道若被切斷,十萬大軍就得喝西北風。"他踢了踢船頭的鐵炮,"每船配兩門"水上轟山炮",蒙古水師敢來,就把他們炸沉在運河里。"
第四小章 整軍經武
華武殿的軍事會議持續到子時,輿圖上用不同顏色標注著三路北伐計劃︰東路從山東渡海,取遼東;中路出居庸關,攻上都;西路經西夏故地,取甘肅。
林沖握著狼毫,在"中路軍"處畫了個重重的圈︰"中路是主力,由朕親自統帥,帶十萬火銃營、五萬鐵騎衛、三十門車載炮。"
方七佛皺眉︰"陛下萬金之軀,豈可輕涉險地?臣願代陛下——"
"當年在汴梁城破時,朕就發過誓︰若建國,必以身為盾,守在最前線。
"林沖打斷他,目光掃過殿內眾將,"昔年明成祖五征漠北,天子守國門;今日朕效仿先賢,要讓蒙古人知道,大華的皇帝,不是坐在深宮的傀儡,而是能提槍上火線的戰士。"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說到這里,他展開一份《火器改良方案》︰"張卿,你帶火器監工匠去居庸關,把"鎮北炮"改成可旋轉炮架,炮口能調整仰角;楊妙真,你的紅襖軍擅長山地戰,負責訓練"飛虎斥候隊",
專在蒙古後方焚燒草場;嵬名察哥,你去河套招募黨項勇士,重建"鐵鷂子"騎兵,記住,咱們的馬刀要刻上大華狼頭,不再是西夏舊部。"
散會後,林沖獨自留在殿內,望著輿圖上的蒙古高原。燭影搖曳中,他仿佛又看見當年在東京鐵匠鋪的自己,握著粗糙的火銃研究彈道。
如今這雙手已戴上白玉扳指,卻依然能感覺到兵器的溫度——那是守護國門的溫度。
第五小章 江南底定
當史彌遠帶著火器監工匠抵達荊湖時,當地節度使李 正擁兵自重,據守武昌城。城頭掛著"保境安民"的白旗,實則囤積糧草,暗通蒙古。
"李節度使可听說過采石磯之戰?"史彌遠站在城下,身後是十輛載著"攻城炮"的戰車,"我大華的火器,能在一里外用炮彈敲開城門,卻也能在百步內不傷百姓分毫。"他忽然指向天空,五支"神火飛鴉"正掠過城頭,在中軍帳頂炸開,卻未傷及民居。
李 登上城樓,望著宋軍陣中整齊排列的火銃手,每三人一組,呈三角隊形,正是林沖獨創的"三才陣"。他忽然想起父親曾說過的話︰"當火器能控制在仁君手中,便是百姓的盾牌;若落在暴君手里,就是屠刀。"
"願開城歸降,听憑陛下差遣。"李 解下佩劍,遞給史彌遠,"只求保留荊湖水軍,為大華守長江天險。"
與此同時,兩浙與福建的節度使聞風喪膽,前者獻上二十艘海船,後者送來十萬石蔗糖。當史彌遠班師回朝時,長江以南已無割據,各地糧稅通過新修的"大華官道"源源不斷運往幽州。
第六小章 祭天誓師
華武二年春,幽州北郊的天壇落成。林沖身著十二章紋袞服,手持玉圭,在萬人簇擁下舉行北伐祭天禮。
壇下十萬大軍分為五軍,各持不同顏色的狼頭旗︰中軍玄色,東軍青,南軍赤,西軍白,北軍黑。
"此次北伐,朕親率中軍直指上都,方卿率東軍取遼東,楊卿率西軍收甘肅。"林沖將祭天酒灑在北伐地圖上,"記住,咱們不殺降民,不焚草場,只誅蒙古貴族與"探馬赤軍"。
"他忽然提高聲音,"若朕戰死,便葬在居庸關下,讓朕的軀體化作長城的基石;若都城被圍,滿朝文武須與百姓共存亡,踐行"君王死社稷"的誓言!"
誓言未落,北方天際忽然傳來悶雷——那是蒙古大軍南下的馬蹄聲。
林沖轉身,望向天壇外的兵器廣場,那里停放著最新的"神武級戰車",每輛戰車配備兩門旋轉火炮,可邊移動邊射擊。他知道,這場戰爭將決定大華的命運,也將為中華開拓新的紀元。
當號角聲響起,十萬大軍開拔。林沖的戰車駛過盧溝橋,車輪碾過當年金軍留下的蹄印。
他摸著車轅上的狼頭浮雕,忽然想起在應天稱帝時,一位老匠人教他的話︰"真正的天子守國門,不是守一道城牆,而是守百姓心里的希望。"
北方的風雪中,大華的軍旗獵獵作響,火銃的光芒映亮天際。這是一個新王朝的開始,也是一個古老民族的重生——在天子的帶領下,在火器的護佑下,他們正邁向屬于自己的輝煌時代,讓"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誓言,永遠銘刻在歷史的豐碑上。
喜歡重生歸來,我林沖追妻火葬場請大家收藏︰()重生歸來,我林沖追妻火葬場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