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病逝于白帝城,當城頭的喪鐘敲響,沉重的鐘聲回蕩在江面上,仿佛在宣告一個時代的結束。劉禪在眾人的簇擁下,登上了回成都的馬車。他望著窗外漸行漸遠的白帝城,心中百感交集。
\"陛下,請節哀。\"諸葛亮輕聲安慰道。
劉禪轉過頭,看著這位父親最信任的臣子,眼中滿是依賴︰\"亞父,朕……朕真的能擔此重任嗎?\"
諸葛亮微微一笑,目光堅定︰\"陛下天資聰穎,又有眾臣輔佐,必能振興蜀漢。\"
劉禪點了點頭,但心中的不安卻並未消散。他知道,自己肩上的擔子有多重。蜀漢剛剛經歷了荊州之戰的慘敗,國力大損,東吳虎視眈眈,北方的吳漢、曹魏更是強敵環伺。
回到成都後,劉禪在諸葛亮的輔佐下,正式登基稱帝,是為孝懷帝,改元建興。他尊諸葛亮為亞父,加封大將軍、太傅之職,假節鉞,出行有半朝鑾駕。這一系列的封賞,不僅是對諸葛亮的信任,更是對父親遺命的遵從。
然而,登基的喜悅很快被現實的殘酷所沖淡。荊州之戰的失敗,讓蜀漢元氣大傷。國庫空虛,百姓流離失所,軍隊損失慘重。戰死的將士十有其三,家家戶戶都掛起了白幡。
朝堂之上,劉禪望著手中的奏折,眉頭緊鎖。東吳不僅收復了交州的蒼梧、郁林二郡,還趁勢佔領了荊州的江夏、長沙二郡。蜀漢的疆土進一步縮小,形勢岌岌可危。
\"亞父,東吳如此咄咄逼人,我們該如何應對?\"劉禪放下奏折,抬頭望向諸葛亮。
諸葛亮沉思片刻,緩緩說道︰\"陛下,如今我軍新敗,不宜再起戰事。當務之急,是收縮兵力,穩固防線。\"
劉禪點了點頭︰\"亞父所言極是。那具體該如何部署?\"
諸葛亮走到地圖前,指著荊州一帶說道︰\"可命大將黃忠、副將魏延屯兵南郡,劉封、孟達從巴東郡抽調)至南陽郡,霍峻、張嶷屯兵武陵。如此,可據東吳之兵,保我疆土不失。\"
劉禪看著地圖,心中稍安︰\"有亞父在,朕便放心了。\"
部署完畢,劉禪在陳到、劉封的護送下,與諸葛亮一同返回成都。一路上,劉禪望著沿途的景色,心中感慨萬千。曾經的繁華城鎮,如今已是滿目瘡痍。田野荒蕪,村莊破敗,百姓面黃肌瘦,眼中滿是絕望。
\"亞父,朕該如何才能讓百姓過上好日子?\"劉禪低聲問道。
諸葛亮嘆了口氣︰\"陛下,治國如治病,需循序漸進。眼下當務之急是休養生息,恢復國力。待時機成熟,再圖大業。\"
劉禪默默點頭,心中卻充滿了無力感。他知道,自己肩上的擔子有多重,但更清楚,自己能力有限。他只能依靠諸葛亮,依靠這些忠誠的臣子。
回到成都後,劉禪立即召集眾臣,商議國事。朝堂之上,眾臣各抒己見,但無一不是憂心忡忡。蜀漢的未來,充滿了未知與挑戰。
夜深人靜,劉禪獨自坐在御書房中,手中捧著一卷奏章,卻怎麼也看不進去。他的腦海中不斷浮現出父親臨終前的囑托,以及眼前國家的困境。
\"陛下,這麼晚了,還未休息?\"諸葛亮的聲音從門外傳來。
劉禪抬起頭,看到諸葛亮手持羽扇,緩步走入。\"亞父,朕心中煩悶,難以入睡。\"
諸葛亮微微一笑,坐到劉禪對面︰\"陛下可是在為國事擔憂?\"
劉禪嘆了口氣︰\"是啊,朕總覺得,自己能力有限,難以擔此重任。\"
諸葛亮輕輕搖動羽扇,目光深邃︰\"陛下,治國之道,在于用人。陛下只需明辨忠奸,任用賢能,自可安邦定國。\"
劉禪眼中閃過一絲希望︰\"亞父的意思是……\"
\"臣願為陛下分憂,但最終決策,還需陛下定奪。\"諸葛亮鄭重說道。
劉禪感激地看著諸葛亮︰\"有亞父在,朕便有了主心骨。\"
翌日早朝,劉禪精神抖擻地坐在龍椅上,听取眾臣的奏報。在諸葛亮的輔佐下,他逐漸找到了作為君主的感覺。雖然前方的路依然充滿荊棘,但他已不再像最初那樣惶恐不安。
\"陛下,東吳使者求見。\"侍從高聲稟報。
劉禪與諸葛亮對視一眼,點了點頭︰\"宣。\"
東吳使者步入大殿,恭敬地行禮︰\"我主特派臣前來,願與蜀漢重修舊好。\"
劉禪心中一動,看向諸葛亮。諸葛亮微微頷首,示意他自行決斷。
劉禪深吸一口氣,朗聲說道︰\"吳蜀本為盟友,若能重修舊好,自是兩國百姓之福。\"
使者面露喜色︰\"陛下英明!我主定當感激不盡。\"
朝堂之上,眾臣紛紛議論。有人贊同,有人反對。劉禪听著眾人的意見,心中漸漸明晰。他知道,與東吳的和解,將為蜀漢贏得寶貴的喘息之機。
退朝後,劉禪與諸葛亮並肩走在御花園中。
\"亞父,朕今日的表現如何?\"劉禪有些忐忑地問道。
諸葛亮欣慰地笑了︰\"陛下今日處事果斷,已有明君之風。\"
劉禪的臉上露出了久違的笑容︰\"都是亞父教導有方。\"
夕陽西下,兩人的影子被拉得很長很長。蜀漢的未來,也在這夕陽的余暉中,緩緩展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