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風裹著塵土掠過院落,吹動了雲傾月額前的碎發。她望著遠處沉睡的村莊,心中涌起一種久違的平靜。
“哪怕只是讓更多人知道他們的存在,就已經有意義了。”
她輕輕一笑,轉身朝屋內走去。
幾天後,工作室里堆滿了電腦和硬盤,屏幕上滾動播放著一張張照片——孩子們在風沙中奔跑的笑容、老人坐在門檻上曬太陽的身影、田野間勞作的婦人……每一張都承載著真實的生活。
“篩選好了嗎?”時硯一邊修圖一邊問。
“差不多了。”雲傾月點頭,“你那邊呢?”
“最後幾張調色完就能上傳平台。”
他們分工明確,效率極高。林婉秋也幫忙整理資料,將照片分類標注,並撰寫簡短的拍攝背景說明。
“這些文字要簡潔但有力。”她說,“讓人一眼就能感受到背後的故事。”
“嗯。”雲傾月翻看其中一組照片,目光停在一張小女孩在田埂上微笑的畫面,“這張可以放首頁。”
“我也是這麼想的。”時硯輕聲道。
發布的過程並不順利。各大平台審核標準不一,有些照片因涉及未成年人或生活條件過于艱苦被駁回。他們不得不反復調整,甚至重新裁剪畫面。
“不能刪掉這張。”時硯指著一張照片堅持道,“這是她最真實的笑容。”
“我知道。”雲傾月嘆了口氣,“我們換一個角度,把背景虛化一些。”
經過兩天的奮戰,所有作品終于完成上線。他們在各自的社交賬號上同步發布了消息,呼吁粉絲關注公益事業。
“希望有人能看到。”林婉秋輕聲說。
幾個小時後,評論開始涌現。
“太震撼了,原來還有這樣的地方。”
“小女孩的笑容讓我哭了。”
“我想捐款,怎麼聯系?”
雲傾月看著不斷上漲的點贊數和轉發量,第一次感到自己的力量不止于熒幕之上。
“真的火了。”時硯笑著看向她,“比預想得還要快。”
“是你拍得好。”她淡淡一笑,“他們的眼神,是真的打動人心。”
一位知名博主轉發了他們的作品,並寫下︰“真正的美,從來不是精致的濾鏡,而是直擊心靈的真實。”
這條評論迅速登上熱評,更多媒體開始跟進報道。
“有電視台想采訪我們。”林婉秋拿著電話進來,“還有幾家公益組織主動聯系,表示願意長期合作。”
“太快了。”雲傾月有些恍惚,“好像才剛剛開始,就已經……”
“這就是我們想要的。”時硯握住她的手,“讓更多人看到他們。”
捐贈信息也開始涌入。他們建立了專門的公益賬戶和接收地址,安排專人負責記錄和整理。
“已經有三批物資送到村里了。”林婉秋匯報,“包括衣物、文具和食品。”
“辛苦了。”雲傾月點頭,“記得拍照反饋給捐贈者。”
就在這時,財務人員送來一份特別的報告。
“有一筆匿名捐款,金額很大。”她遞上文件,“對方沒有留下任何聯系方式。”
雲傾月翻開報告,數額讓她怔住。
“這筆錢……”她抬頭看向時硯,“能建一所小型圖書館。”
“那就建吧。”他毫不猶豫,“讓村里的孩子也有書可讀。”
夜色漸深,辦公室的燈光依舊亮著。窗外的城市燈火通明,而千里之外的村莊,也在星光下安然入睡。
“你還記得那個老人嗎?”雲傾月忽然開口,“她女兒的照片。”
“記得。”時硯點頭,“那張照片後來也被收錄進去了。”
“她說希望更多人看到她女兒的故事。”她低聲說,“現在,應該實現了吧。”
時硯沒有回答,只是輕輕握住她的手。
第二天清晨,陽光透過窗戶灑在辦公桌上,照亮了屏幕上的最後一組數據。
“完成了。”林婉秋合上筆記本,長舒一口氣,“這次行動,真的成功了。”
雲傾月站起身,走到窗邊。城市依舊喧囂,但她的心卻前所未有地寧靜。
“這只是開始。”她轉身說道。
話音未落,手機震動起來。
是一條新的留言。
“你們的照片,讓我想起了小時候。”陌生號碼寫道,“我在國外定居多年,一直想為家鄉做點什麼。如果你們願意繼續,我可以提供長期支持。”
雲傾月盯著那句話,良久,嘴角緩緩揚起。
“看來,我們的路還很長。”
時硯站在她身後,目光溫柔而堅定。
“那就一起走下去。”
喜歡頂流影後竟被小糊咖拿捏了請大家收藏︰()頂流影後竟被小糊咖拿捏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