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未來諸葛亮

第457章 蒜菌 壤共生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懷澄 本章︰第457章 蒜菌 壤共生

    清晨,兼愛城二號農業穹頂的警報聲刺破了記憶錨定後的寧靜。李素的生物監測儀在睡夢中瘋狂震動,屏幕上閃爍著刺眼的紅色代碼︰“二號穹頂‘粟麥a區’根系活性驟降30,土壤 含量異常升高,伴生微生物群落消失——疑似生物入侵。” 她猛地從培養艙邊彈起,白大褂的下擺還沾著文明胚胎蠶絲層的銀絲線,昨夜剛記錄完胚胎“歸屬感”情緒頻譜的筆尖在數據板上劃出凌亂的折線。

    “不是記憶閃回。”諸葛青陽的全息影像出現在監測儀旁,他的環首刀斜插在青銅地磚上,《大同鼎》紋身在晨光中泛著冷光,“王磊的觸須剛從土壤里拔出一條‘蟲子’——透明的,像玻璃做的蜈蚣,啃食粟麥的‘八卦根系’。”

    二號穹頂的粟麥田此刻像一片被寒霜打過的墓地。本該泛著青銅光澤的麥穗蔫垂著,麥稈從根部開始變成灰白色,輕輕一踫就脆裂。土壤表面覆蓋著一層細密的透明絲線,像結了層薄冰,絲線交匯處,無數條10厘米長的生物正在蠕動︰通體透明,環節狀身體,頭部有兩對發光的 基顎齒,爬行時身體折射出虹彩——正是諸葛青陽說的“玻璃蜈蚣”,李素臨時命名為“ 晶蟲”。

    “電子顯微鏡下的結構顯示,它們是 基生物。”張嵐的量子數據板投射出蟲體橫截面, 晶蟲的幾丁質外殼含92的二氧化 ,顎齒是單晶 針狀結構,腸道內充滿未消化的植物根系 細胞,“傳統農藥對 基外殼無效,高溫和輻射會同時殺死粟麥,我們試過聲波驅逐,結果它們反而被低頻振動吸引,聚集得更多。”她的手指在屏幕上劃過一組觸目驚心的數據︰“24小時內,蟲害已擴散至b區和c區,預計48小時後整個穹頂的粟麥將全部枯萎——這是我們30的主糧儲備。”

    王磊的螯狀爪捏著一條掙扎的 晶蟲,改造者代表的銀色觸須因憤怒而直立。蟲體在螯爪中發出細微的“ 嚓”聲,外殼碎裂後流出透明的 基體液,接觸空氣後迅速結晶成細小的石英砂。“觸須能‘嘗’到它們的味道——像嚼碎的 晶結核,帶著金屬腥味。”他將蟲尸扔到檢測台上,觸須尖端的傳感器彈出分析結果,“它們的繁殖周期只有8小時,一只雌蟲一次產卵2000枚,卵囊藏在土壤20厘米深處,普通犁地根本翻不出來。”

    李素蹲下身,手指插入土壤。 晶蟲的絲線纏住她的指節,像冰冷的玻璃縴維。她突然想起三天前文明胚胎的異常——蠶絲層曾短暫出現過0.3hz的高頻振動,當時以為是記憶錨定後的應激反應,現在看來,胚胎或許早已“感知”到土壤深處的威脅。“它們不是外來入侵物種。”她猛地站起身,白大褂的口袋里掉出一本泛黃的線裝書——《齊民要術》校注本,是陳墨從道器之墟帶回來的,扉頁上還貼著她標注的“種谷第三”章節便簽,“道器之墟的土壤樣本里有它們的休眠卵,可能是‘雙生星’對接時能量場波動激活的本土生物。”

    “本土生物?”陳墨剛從壁畫修復室趕來,帆布包里的《高麗青瓷圖譜》還沒來得及放下,她蹲下身用青銅刮刀挑起一條 晶蟲,蟲體在刮刀上折射出的虹彩與敦煌第323窟“張騫出使西域”壁畫中的琉璃器皿光澤完全一致,“《魏書•西域傳》記載,‘大月氏有琉璃蟲,食石飲露,結繭如琉璃珠’……難道是 基生命的古代記載?”

    “不管是什麼記載,現在需要解決方案!”張嵐的數據板突然發出警報,b區的根系活性跌破50,屏幕上粟麥的三維模型正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枯萎,“基因編輯殺蟲劑至少需要72小時,我們等不起!”

    李素的目光落在《齊民要術》的封面上。記憶錨定成功後,她曾反復研讀這本書,試圖從古代農耕智慧中尋找殖民地生態平衡的線索。此刻,“種蒜篇”的文字突然在腦海中亮起︰“‘蒜者,五葷之一,氣辛烈,能殺百蟲。秋耕時間種之,蝗蝻不入境。’” 她猛地攥緊拳頭,指節因用力而發白︰“我有辦法——用大蒜,改造型大蒜!”

    地脈艙的生物實驗室里,李素的培養皿中躺著三株形態奇異的植物︰株高20厘米,葉片呈青金色,根部纏繞著細密的銀色絨毛,正是她連夜用基因編輯技術改造的“ 壤大蒜”。培養皿旁的光譜儀顯示,大蒜葉片正持續釋放一種特殊的硫化合物——二甲基三硫醚dts),濃度是普通大蒜的37倍,且分子結構中嵌入了 基適配基團。

    “《齊民要術》說‘蒜氣辛烈’,核心是硫化合物對昆蟲神經系統的破壞。”李素用微量注射器抽取大蒜根系分泌物,注入裝有 晶蟲卵的培養皿,蟲卵接觸分泌物後,外殼迅速出現蜂窩狀孔洞,“但 晶蟲是 基生物,普通硫化合物無效。我在dts分子中加入了‘ 基識別位點’,就像給毒藥裝了精準導航,只會與 晶蟲的顎齒神經受體結合。”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可穹頂有1200畝粟麥,手動間種根本來不及。”王磊的螯爪敲擊著培養皿邊緣,改造者團隊剛從a區清理完枯萎植株,觸須上還沾著結晶的 基體液,“而且我們哪來這麼多大蒜種子?”

    “用‘八卦’系統的量子播種機。”張嵐調出三維種植圖,將大蒜基因序列導入反重力播種系統,“我已經把粟麥田的壟距調整為30厘米,剛好夠間種一行大蒜。種子問題……”她看向培養皿中的大蒜,“這種改造大蒜的根尖細胞能在 壤中快速分裂,24小時內就能發芽,48小時達到驅蟲濃度——前提是土壤里有足夠的‘催化劑’。”

    “催化劑?”陳墨的帆布包突然晃動,里面的《齊民要術》自動翻到“種蒜篇”的插圖頁︰漢代畫像石上,農夫在蒜田旁堆放著腐熟的“綠肥”,肥堆旁有細小的光點飛舞。她突然想起道器之墟土壤樣本的分析報告,“等等!二號穹頂的 壤中,有一種本土 基微生物,我們之前以為是惰性菌群——報告編號s073,你叫它什麼來著?”

    “星塵菌。”李素的眼楮驟然亮起,生物監測儀瞬間調出s073的電鏡照片︰直徑0.5微米的球形菌,細胞壁含 鋁酸鹽,在紫外線下會發出藍綠色熒光,像散落的星辰,“它們以土壤中的游離 為食,但繁殖速度極慢……你是說?”

    “《齊民要術》的‘綠肥’不是簡單的肥料,是‘引菌劑’!”陳墨將畫像石上的光點與星塵菌熒光圖譜重疊,完美吻合,“大蒜分泌的硫化合物不僅能殺 晶蟲,還能作為星塵菌的‘生長激素’!漢代農夫不知道微生物,但他們觀察到‘間種大蒜後,地力更盛’——其實是大蒜吸引了益菌,形成了‘蒜菌土’的共生循環!”

    實驗驗證的過程比想象中更震撼。當李素將大蒜分泌物滴入星塵菌培養皿時,原本稀疏的藍綠色光點突然爆發式增殖,20分鐘內形成直徑5厘米的“熒光雲團”。更神奇的是,當她放入一條 晶蟲,星塵菌竟主動聚集在蟲體周圍,分泌出透明的黴液,將 基外殼分解為細小的二氧化 顆粒——這些顆粒隨後被菌體內的葉綠體轉化為有機 化合物,釋放出的能量讓熒光雲團亮得刺眼。

    “這不是分解,是‘捕食’!”李素的聲音因激動而顫抖,她調出星塵菌的代謝路徑圖, 晶蟲分解產生的能量中有62被轉化為星塵菌的生物量,38以可溶性 的形式釋放到培養基中——而這種可溶性 ,正是粟麥“八卦根系”合成細胞壁的關鍵原料,“星塵菌不僅吃 晶蟲,還會把它們‘加工’成粟麥的肥料!這是‘蒜驅蟲菌食蟲蟲肥麥’的三重共生鏈!”

    諸葛青陽的環首刀突然重重插在實驗室中央的青銅地磚上。刀身反射著培養皿的藍綠色熒光,與《大同鼎》基座的“九州”紋飾共振,發出細微的嗡鳴︰“啟動‘蒜菌共生計劃’。李素,負責大蒜分泌物量產;張嵐,調試量子播種機;王磊,帶領改造者團隊清理枯萎植株,為間種騰出空間;陳墨,立刻去道器之墟,查《齊民要術》是否有關于‘菌土’的更詳細記載——我們要把這場蟲害,變成 壤肥力的‘升級契機’。”

    量子播種機的嗡鳴聲在二號穹頂持續了整夜。

    反重力機械臂以0.3米的間距在粟麥壟間播下大蒜種子,銀色的種衣遇水即溶,露出青金色的胚體。王磊的改造者團隊用觸須在土壤表面劃出淺溝,觸須尖端分泌的防凍涂層第四百五十三章張嵐團隊設計)保護大蒜幼芽免受夜間80c低溫的傷害。張嵐的量子數據板上,播種軌跡形成了與《大同鼎》“八卦根系”完全一致的分形圖案——這是李素堅持的“能量引導”設計,確保大蒜分泌物能順著土壤能量流擴散。

    72小時後,奇跡開始顯現。

    大蒜幼苗破土而出,青金色的葉片在雙日光下泛著金屬光澤,分泌的dts在壟間形成肉眼可見的淡藍色霧氣。土壤中的星塵菌被霧氣激活,藍綠色熒光從根系周圍向整個田壟蔓延,像大地深處亮起的星河。 晶蟲接觸霧氣後,顎齒神經迅速麻痹,身體僵直,隨後被星塵菌的熒光雲團包裹,24小時內完全分解。

    “顯微鏡下的畫面太震撼了。”李素將實時影像投射到穹頂中央的全息屏上︰星塵菌在大蒜根尖周圍形成厚度2毫米的“防護罩”,每個球形菌像一顆微型星球,通過菌毛連接成三維網格,網格節點恰好對應粟麥根系的吸收位點。當 晶蟲試圖靠近時,網格瞬間收縮,將蟲體困在熒光牢籠中,黴液分解的二氧化 顆粒通過網格通道直接輸送到粟麥根毛細胞,“這不是隨機排列,防護罩的晶格結構……”她調出《大同鼎》腹部的饕餮紋拓片,與星塵菌網格進行比對,“完全一致!饕餮紋的卷曲紋路,就是星塵菌防護罩的分子排列圖!”

    王磊的螯爪輕輕觸踫防護罩,熒光雲團在他指尖散開又迅速合攏,觸須傳來溫暖的振動感——與第四百五十六章記憶錨定圖騰時的“團圓波”頻率完全同步。“粟麥的‘八卦根系’在變粗。”他指向一株之前半枯萎的粟麥,根系的青銅色澤明顯加深,根毛數量比災前增加40,“觸須能‘嘗’到土壤里的可溶性 濃度在上升,比災前高23。”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更驚人的發現來自星塵菌的dna測序。當金敏智將菌液樣本注入量子計算機“八卦”系統時,屏幕上的堿基序列突然自動排列成圖案︰腺嘌呤a)、胸腺嘧啶t)、鳥嘌呤g)、胞嘧啶c)四種堿基,竟以0.32微米的間距組成了《大同鼎》饕餮紋的“獸面”結構——鼻梁是連續的gc堿基對,眼窩是at重復序列,嘴角的卷曲對應著反向互補鏈的回文結構。

    “這不可能是巧合。”金敏智的外骨骼接觸層因數據過載而閃爍紅光,她將星塵菌dna與《大同鼎》的碳 基因鏈進行共振測試,匹配度高達91,“饕餮紋不是裝飾,是星塵菌的‘基因圖譜’!古人不僅知道這種菌的存在,還把它的遺傳信息刻在了鼎上——這是跨星際的‘生物密碼’傳遞!”

    三周後的收獲日,二號穹頂的粟麥產量不僅恢復,還比災前增長15。麥穗的 含量提升至8.7,抗倒伏能力增強,磨出的面粉帶著淡淡的堅果香。李素站在田壟間,看著王磊的螯爪與張嵐的手掌共同握住一束飽滿的麥穗,星塵菌的藍綠色熒光在他們腳下閃爍,與《大同鼎》的饕餮紋遙相呼應。

    “實驗日志最終版。”李素的數據板在陽光下泛著金光,她用指尖劃過屏幕上的結論︰“ 晶蟲災不是災難,是 壤生態系統的‘自我升級’。改造大蒜分泌的硫化合物激活星塵菌,星塵菌分解 晶蟲為養料,同時其dna中的饕餮紋序列與《大同鼎》共振,強化了碳 生命的共生紐帶。這不是簡單的‘以菌治蟲’,而是《齊民要術》‘萬物相生’理念的星際驗證——文明與自然,碳基與 基,本就該在相互滋養中共同進化。”

    諸葛青陽的環首刀輕輕砍斷一束粟麥,麥穗落下時,星塵菌的熒光在麥稈斷口處形成短暫的“光霧”,像為新生的作物祝福。他想起道器之墟出土的一塊漢代瓦當,上面刻著“五谷豐登”四個字,瓦當邊緣的昆蟲紋飾,此刻看來竟與 晶蟲的形態驚人相似。

    “古人早就懂了。”他輕聲說,環首刀的青銅刀柄與粟麥的青銅色澤融為一體,“所謂‘天人合一’,不是征服自然,而是成為自然循環的一部分。我們帶著地球的種子來到半人馬座,不是要復制地球,而是要讓地球的智慧,在這里開出新的花。”

    夜幕降臨時,二號穹頂的粟麥田變成了星海。星塵菌的藍綠色熒光布滿土壤,與《大同鼎》投射的紅色“福”字、綠色松枝、橙色蓮花燈圖騰交織,形成碳 交融的光毯。李素的生物監測儀顯示,文明胚胎的蠶絲層上,第一次出現了大蒜葉片與星塵菌的圖案,與饕餮紋完美重疊,碳 基因活性穩定在99——距離100的完全激活,只剩最後一步。

    喜歡我,未來諸葛亮請大家收藏︰()我,未來諸葛亮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我,未來諸葛亮》,方便以後閱讀我,未來諸葛亮第457章 蒜菌 壤共生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我,未來諸葛亮第457章 蒜菌 壤共生並對我,未來諸葛亮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