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魯西南廣袤的平原上,渮澤市定陶區宛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閃耀著獨特的歷史文化光芒。而興華路,這條貫穿定陶城區東西的重要道路,不僅是城市交通的主動脈,更是承載著定陶歷史記憶與時代發展的鮮活見證。它如同一條靈動的絲帶,串聯起定陶的過去、現在與未來,訴說著這座千年古城在歲月長河中的滄桑巨變與蓬勃生機 。
定陶,古稱陶,又名陶丘,是一座有著四千多年歷史的古城。早在新石器時代,這里就有人類繁衍生息。上古時期,堯曾在此建都,史稱“陶唐”。西周時期,周武王封舜的後代媯滿于陳,其支庶子孫因居于陶丘,遂以“陶”為姓,定陶由此成為陶姓的重要發源地之一。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定陶憑借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和肥沃的土地,逐漸發展成為中原地區的經濟、文化中心之一。
興華路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定陶城的交通布局。在古代,定陶城的道路規劃就已經頗具規模,而興華路所在的位置,正是當時連接城市東西方向的重要通道。它見證了定陶作為古代商業重鎮的繁榮景象。春秋戰國時期,範蠡助越王勾踐復國後,輾轉來到定陶,在此經商,“三致千金”,被後人尊稱為“商聖”。那時的興華路一帶,商鋪林立,車馬喧囂,來自各地的商隊沿著這條道路穿梭往來,帶來了各地的奇珍異寶,也帶走了定陶的特色物產。絲綢、陶器等定陶特產通過這條道路運往四面八方,而來自中原、江南乃至西域的商品也在此匯聚,興華路成為了定陶商業繁榮的重要象征。
到了漢代,定陶依然是經濟發達、文化昌盛之地。漢高祖劉邦在此登基稱帝,定陶的政治地位進一步提升。這一時期,興華路得到了進一步的修繕和拓展,道路兩旁的建築更加規整,官府、商鋪、民居錯落有致。興華路不僅是交通要道,還成為了文化交流的重要場所。文人墨客、學者雅士常常在這條道路上往來,傳播知識與思想。當時的定陶,儒學盛行,興華路周邊的書院、私塾里,書聲瑯瑯,莘莘學子在此汲取知識的養分,為定陶的文化傳承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隨著歷史的變遷,朝代的更迭,定陶歷經風雨,興華路也在歲月的侵蝕下多次重修。但無論如何變化,它始終保持著作為城市重要道路的地位,承載著定陶人民的生活記憶和文化傳承。
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定陶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興華路也在城市建設的浪潮中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如今的興華路,早已不再是當年狹窄的土路或石板路,而是一條寬闊平坦的現代化城市干道。道路采用瀝青鋪設,雙向六車道的設計,極大地提升了交通通行能力,有效緩解了城市交通壓力。道路中間設置了美觀的綠化帶,四季常青的綠植和嬌艷欲滴的花卉相互映襯,為城市增添了一抹亮麗的色彩。夜晚,造型別致的路燈整齊排列在道路兩旁,散發出柔和的光芒,將興華路裝扮得如詩如畫。
沿著興華路一路走來,兩側的建築風格多樣,彰顯著時代的特色。商業建築鱗次櫛比,大型購物中心、超市、酒店、寫字樓拔地而起。這些現代化的商業設施,不僅滿足了定陶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也吸引了周邊地區的消費者前來購物、休閑。購物中心內,各種品牌琳瑯滿目,從時尚的服裝、精美的飾品到先進的電子產品、家居用品,應有盡有。超市里,新鮮的蔬菜水果、豐富的副食調料、各類生活用品擺滿貨架,方便了居民的日常生活。酒店和寫字樓則為商務活動和辦公提供了良好的場所,促進了定陶的經濟交流與發展。
在興華路的兩側,還分布著眾多的文化教育設施。學校里,嶄新的教學樓、寬敞明亮的教室、現代化的教學設備,為學生們創造了良好的學習環境。圖書館內,豐富的藏書、安靜舒適的閱讀空間,吸引著無數熱愛學習的人們前來汲取知識。文化館、博物館等文化場所,定期舉辦各種展覽、演出和文化活動,豐富了定陶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讓更多的人了解到定陶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此外,興華路周邊的住宅小區如雨後春筍般涌現。這些小區環境優美,配套設施齊全,有綠樹成蔭的休閑廣場、設施完善的健身區域、安全便捷的地下停車場。小區內的物業管理規範,為居民提供了舒適、溫馨的居住環境。興華路不僅是交通要道,更是定陶人民安居樂業的生活家園。
興華路在見證定陶現代化發展的同時,也在積極傳承和弘揚著定陶的歷史文化。在道路的建設和改造過程中,定陶充分注重對歷史文化元素的融入。一些具有歷史意義的建築、遺址得到了妥善的保護和修繕,成為了興華路獨特的文化景觀。例如,在興華路附近的仿山旅游區,這里是西周曹國歷代國君的墓地,有著“天下第一古丘”的美譽。仿山景區經過精心規劃和建設,將歷史文化與現代旅游相結合,成為了定陶重要的文化旅游景點。游客們沿著興華路來到仿山,不僅可以領略到古代墓葬文化的神秘與厚重,還能欣賞到優美的自然風光和精彩的文化表演。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除了對歷史遺跡的保護,興華路還通過文化創意的方式,讓定陶的傳統文化煥發出新的活力。道路兩旁的商業街區,經常舉辦具有定陶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動。如定陶面塑、剪紙等傳統手工藝展示,讓人們近距離感受定陶民間藝術的魅力。每年的傳統節日,興華路更是成為了歡樂的海洋,舞龍、舞獅、扭秧歌等民俗表演輪番上陣,熱鬧非凡。這些活動不僅傳承了定陶的傳統文化,也增強了定陶人民的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
在文化傳承的基礎上,興華路也在不斷進行文化創新。隨著互聯網和數字技術的發展,定陶的文化產業也在興華路周邊蓬勃興起。一些文化創意企業、新媒體公司紛紛入駐興華路附近的寫字樓,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對定陶的歷史文化進行挖掘、整理和創新。通過制作動漫、短視頻、虛擬現實等形式,將定陶的故事、傳說、民俗文化傳播到更廣闊的天地,讓更多的人了解定陶、愛上定陶。
展望未來,興華路將在定陶的發展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隨著定陶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興華路將進一步延伸和拓展,與周邊的道路形成更加完善的交通網絡,加強定陶與渮澤市區及周邊地區的聯系,促進區域經濟的協同發展。
在城市建設方面,興華路兩側將繼續進行優化和升級。更多高品質的商業綜合體、文化設施和住宅小區將在此落成,進一步提升城市的品質和形象。同時,定陶將更加注重生態環境保護,興華路的綠化景觀將得到進一步提升,打造更加宜居、宜業、宜游的城市環境。
在文化發展上,興華路將成為定陶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重要平台。未來,定陶將進一步挖掘和整合歷史文化資源,打造具有定陶特色的文化品牌。通過舉辦國際文化交流活動、建設文化產業園區等方式,吸引更多的文化人才和企業匯聚興華路,推動定陶文化產業的繁榮發展。
此外,興華路還將積極融入智慧化城市建設的浪潮。通過引入智能交通系統、智慧商業管理系統等,提升道路的通行效率和商業運營水平。同時,利用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為居民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生活服務,讓興華路成為智慧生活的示範街區。
興華路,這條承載著定陶千年歷史與現代輝煌的道路,正以嶄新的姿態,向著更加美好的未來奮勇前行。它不僅是定陶城市發展的見證者,更是定陶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奮斗之路。在未來的日子里,興華路必將繼續書寫屬于定陶的精彩篇章,成為魯西南大地上一顆更加耀眼的明珠。
在山東省渮澤市定陶區縱橫交錯的路網中,陶驛路宛如一條鐫刻著歷史印記、涌動著現代活力的長卷,貫穿城區南北,承載著這座千年古城的記憶與夢想。從古代驛站的車馬喧囂,到如今現代化街區的繁華璀璨,陶驛路不僅是城市交通的重要干道,更串聯起定陶的人文脈絡、經濟發展與生活圖景,成為觀察定陶古今變遷的鮮活窗口。
定陶自古為中原交通要沖,“扼魯甦豫皖之咽喉,襟帶河淮”的戰略位置,使其成為歷代王朝傳遞政令、商旅往來的必經之地。陶驛路的雛形,可追溯至古代官道與驛站系統。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定陶作為“天下之中”的商業都會,就已形成輻射四方的交通網絡。彼時,陶驛路所在的方位,是連接齊魯與中原腹地的重要通道,馱著絲綢、陶器的商隊與傳遞文書的驛卒在此穿梭,馬蹄聲與車轍印交織成繁忙的圖景。
到了漢代,隨著定陶政治地位的提升,官方驛道體系進一步完善。據史料記載,當時的定陶設有多處驛站,陶驛路沿線驛站成為傳遞軍情、輸送物資的關鍵節點。這些驛站不僅為過往官員、使者提供食宿與馬匹更換服務,更促進了信息流通與文化交融。來自長安、洛陽的政令文書,經此傳向東方;齊魯的儒學思想、江南的風物特產,也通過這條道路相互傳播。陶驛路旁的客棧、酒肆林立,商客雲集,熱鬧非凡,見證著定陶作為區域樞紐的繁榮。
宋元時期,中國的經濟重心逐漸南移,但陶驛路依然保持著重要地位。運河的開通進一步激活了南北貿易,定陶作為運河沿岸的重要節點城市,陶驛路成為水陸聯運的餃接通道之一。商船載著糧食、瓷器等貨物在運河碼頭停靠,再經陶驛路轉運至周邊州縣,道路上車水馬龍,駝鈴聲聲,延續著千年古道的生機。
明清時期,隨著驛站制度的成熟,陶驛路沿線的驛站規模與功能進一步優化。據《定陶縣志》記載,當時陶驛路所經之處設有“陶丘驛”等重要驛站,驛站配備專人、馬匹和車輛,形成了嚴密的傳遞體系。這些驛站不僅服務于官方,也為民間商旅提供便利,促進了區域間的經濟往來。同時,陶驛路兩側逐漸形成村落與集市,百姓在此交易農產品、手工藝品,進一步推動了地方經濟的發展。歲月流轉間,陶驛路承載著無數人的悲歡離合,見證了朝代更迭與市井興衰,成為定陶歷史記憶中濃墨重彩的一筆。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新中國成立後,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陶驛路迎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曾經的土路、石板路逐漸被寬闊平坦的柏油馬路取代,道路多次拓寬改造,如今已成為雙向六車道的城市主干道,路面平整開闊,交通標線清晰規範,中間的綠化帶種植著香樟、銀杏等景觀樹木,四季景色各異,既美化了環境,又有效隔離了車流。夜晚,造型簡約大氣的路燈次第亮起,與街邊商鋪的霓虹燈光交相輝映,勾勒出城市的璀璨夜景。
陶驛路兩側,現代化建築拔地而起,勾勒出城市發展的新天際線。北段分布著政務服務中心、法院、稅務局等行政機構,莊重的建築風格彰顯著城市的行政功能與法治威嚴。這些政務場所的集中布局,不僅提高了行政效率,也方便了市民辦理各類事務,體現了政府“為民服務”的理念。中段則是商業核心區,大型購物中心、百貨商場、連鎖超市鱗次櫛比。時尚品牌店、特色餐飲店、電影院、兒童娛樂中心等業態豐富多樣,滿足了不同人群的消費需求。周末或節假日,這里人潮涌動,熱鬧非凡,成為定陶市民休閑購物的首選之地。南段則以新興的住宅小區和產業園區為主,高品質的樓盤配備完善的物業服務、休閑健身設施,為居民營造舒適宜居的生活環境;產業園區內,電子信息、智能制造等企業入駐,成為推動定陶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引擎。
在陶驛路沿線,公共服務設施也日臻完善。多所中小學、幼兒園分布其間,校園內現代化的教學樓、塑膠操場、多媒體教室一應俱全,朗朗書聲回蕩在校園內外,為定陶培育著未來的棟梁。綜合性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居民的健康保駕護航,先進的醫療設備與專業的醫護團隊,讓市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優質的醫療服務。此外,圖書館、文化館、體育館等文體設施的建設,進一步豐富了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市民可以在圖書館安靜閱讀,在文化館學習非遺技藝,在體育館揮灑汗水,感受城市發展帶來的紅利。
陶驛路在現代化進程中,始終沒有忘記歷史文化的傳承與創新。道路沿線的歷史遺跡得到精心保護與修繕,成為城市文化的“活化石”。例如,位于陶驛路東側的法源寺遺址,始建于唐代,曾是魯西南地區重要的佛教聖地。雖歷經千年風雨,部分建築已不復存在,但寺內留存的唐代石碑、明清時期的磚瓦構件,依然訴說著往昔的輝煌。當地政府對遺址進行保護性開發,建設了文化廣場與遺址公園,通過展板、雕塑等形式展示法源寺的歷史變遷,讓市民與游客在休閑漫步中感受定陶深厚的歷史底蘊。
定陶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在陶驛路綻放新彩。陶驛路中段的非遺文化街區,匯聚了定陶面塑、木雕、剪紙等傳統手工藝作坊。面塑藝人以精湛的技藝,用面團塑造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動物形象;木雕工匠一刀一鑿間,將傳統吉祥圖案刻入木料;剪紙大師靈巧的雙手上下翻飛,紅紙瞬間化作精美的窗花。街區定期舉辦非遺展演、體驗活動,游客可以親手制作面塑、剪紙,沉浸式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此外,陶驛路周邊的餐飲店鋪,也將定陶特色美食發揚光大。黃店壯饃、陳集山藥、定陶燒雞等傳統美食,以地道的風味和獨特的制作工藝,吸引著八方食客,成為定陶文化的味覺符號。
現代科技與傳統文化的踫撞,更為陶驛路增添了創新活力。部分商業綜合體引入數字化展覽,通過vr、ar技術重現定陶古代驛站的繁忙景象;文創企業以定陶歷史故事、非遺元素為靈感,開發出書簽、明信片、創意文具等特色產品,讓傳統文化走進現代人的生活。陶驛路不僅是歷史文化的承載者,更成為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試驗田。
展望未來,陶驛路將在定陶高質量發展中扮演更為重要的角色。隨著城市“北拓南延”戰略的推進,陶驛路將繼續向北延伸,連接高鐵新城,向南與產業集聚區無縫對接,進一步強化交通樞紐地位。規劃中的智慧交通系統將應用于陶驛路,通過智能信號燈、電子監控、實時路況播報等手段,提升道路通行效率,緩解交通擁堵。同時,道路兩側將加強綠化景觀建設,打造“一路一景”的生態長廊,種植更多本地特色花卉樹木,融入海綿城市理念,讓陶驛路成為兼具生態效益與美學價值的綠色動脈。
在產業發展方面,陶驛路沿線將重點培育現代服務業與高新技術產業。北段依托行政中心,發展總部經濟、商務辦公;中段升級商業綜合體,引入高端品牌、發展夜間經濟;南段的產業園區將加大科技創新投入,吸引更多優質企業入駐,打造產城融合的示範區。文化產業也將迎來新機遇,陶驛路周邊計劃建設文化創意產業園,吸引影視制作、動漫設計、數字傳媒等企業,以“文化 + 科技”的模式,講好定陶故事,提升城市文化軟實力。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民生福祉的提升同樣是陶驛路未來發展的核心。更多優質教育、醫療資源將向陶驛路周邊傾斜,新建學校、醫院將采用先進的設計理念與設施設備,滿足居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社區養老服務中心、便民菜市場、口袋公園等配套設施也將逐步完善,讓居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便捷、舒適的生活。同時,陶驛路還將加強社區文化建設,舉辦鄰里節、民俗文化節等活動,增進居民情感交流,構建和諧社區。
陶驛路,這條穿越千年時光的道路,正以蓬勃的生命力與無限的創造力,連接定陶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它既是歷史的見證者,承載著古城的記憶與榮光;也是時代的弄潮兒,書寫著城市發展的嶄新篇章。在未來的歲月里,陶驛路必將繼續煥發活力,成為定陶人民的驕傲與自豪,為這座千年古城的繁榮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在山東省渮澤市定陶區興華路與陶驛路的黃金交叉點,一座現代化冷庫如同一座沉默的守護者,靜靜矗立在車水馬龍的都市圖景中。這個看似普通的倉儲設施,實則是定陶區農產品流通的核心樞紐、居民餐桌上新鮮食材的幕後功臣,更是城市發展脈絡中不可忽視的關鍵節點。它不僅承載著區域經濟的脈動,更編織起一條連接生產端與消費端的冷鏈網絡,在傳統與現代交織的城市空間里,演繹著屬于自己的獨特故事。
興華路與陶驛路作為定陶區的交通主動脈,一橫一縱勾勒出城市的基本骨架。興華路串聯起城市東西向的商業中心、文化地標與新興社區,而陶驛路則貫通南北,連接政務區、產業園區與物流樞紐。二者交匯形成的黃金十字路口,不僅是交通流量的匯聚點,更是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重要節點。這座冷庫選址于此,絕非偶然——其地理位置恰似定陶區冷鏈物流的“心髒”,通過四通八達的路網,能快速將貨物輸送至城區各個角落,乃至輻射渮澤全域及周邊城市。
從交通網絡看,興華路與陶驛路的主干道優勢為冷庫提供了無可比擬的運輸便利。大型冷藏車可沿興華路快速駛向高速入口,將本地生產的蔬菜、水果運往長三角、京津冀等消費市場;沿陶驛路則能高效對接定陶區的農產品種植基地、食品加工廠,確保生鮮產品以最短時間入庫。同時,周邊密布的城市支路與社區道路,讓冷庫能夠靈活服務于超市、農貿市場、餐飲企業等終端需求,形成“產地 倉儲 終端”的完整冷鏈閉環。
這一區位優勢在城市發展進程中愈發凸顯。隨著定陶區城市化加速,周邊住宅小區、商業綜合體如雨後春筍般涌現。冷庫所在的交叉口逐漸成為區域生活服務中心,周邊3公里範圍內覆蓋了十余個大型社區、3家綜合性超市以及數十家餐飲門店,龐大的消費需求為冷庫運營提供了穩定的市場基礎,也讓其成為保障城市“菜籃子”供應的關鍵一環。
走進這座冷庫,仿佛踏入一個精密運轉的“低溫王國”。冷庫主體建築采用現代化鋼結構,外牆覆蓋高效保溫材料,內部劃分多個溫區︰18c的冷凍庫儲存肉類、速凍食品;04c的冷藏庫保鮮蔬菜水果;恆溫庫則用于存放乳制品、藥品等對溫度敏感的商品。各溫區之間通過智能溫控系統實時監測,誤差不超過±0.5c,確保每一件商品在儲存期間始終保持最佳品質。
冷庫的智能化管理貫穿于每個環節。入庫時,工作人員使用手持終端掃描商品條碼,系統自動記錄品種、數量、產地、保質期等信息,並根據溫區需求分配儲位;出庫時,s倉儲管理系統)通過算法優化揀貨路徑,結合agv自動導引車)實現高效分揀,大大提升作業效率。冷庫還引入物聯網技術,在每個貨架、運輸車輛上安裝溫度傳感器,數據實時上傳至監控中心,一旦出現異常立即報警,確保冷鏈全程不斷鏈。
這座冷庫不僅是商品的中轉站,更是定陶區農產品產業鏈的重要支撐。定陶作為農業大縣,盛產山藥、大蒜、黃桃等特色農產品。每年收獲季,大量新鮮果蔬從田間地頭直接運往冷庫預冷處理,經過分揀、包裝後,通過冷鏈物流銷往全國各地。例如,陳集山藥在入庫前會經過嚴格的品質檢測,剔除瑕疵品後,分級存儲在適宜溫區,既能延長保鮮期,又能錯峰銷售,幫助農戶提升收益。同時,冷庫還與本地食品加工企業合作,為速凍水餃、預制菜等產品提供低溫儲存服務,推動定陶農業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發展。
在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中,這座冷庫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清晨,當第一縷陽光灑在興華路與陶驛路的交叉口,載滿新鮮食材的冷藏車便從冷庫駛出,奔赴各大農貿市場與超市。市民們在攤位前挑選的水靈蔬菜、新鮮肉類,許多都曾在這座冷庫里“暫居”;學校食堂為學生準備的營養午餐、餐廳後廚烹制的美味佳肴,背後都有這座冷庫的默默保障。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對于周邊商戶而言,冷庫更是生意的“穩定器”。陶驛路上的連鎖便利店老板李大姐坦言︰“多虧了這個冷庫,我們隨時能拿到新鮮的牛奶、酸奶,不用擔心缺貨。即使遇到極端天氣,供貨也不會斷檔。”在疫情防控期間,冷庫的重要性尤為凸顯。2022年定陶區部分區域實行封控管理時,冷庫作為民生保供重點單位,連夜調配庫存,組織車輛將米面糧油、冷凍肉類等物資配送至各個社區,保障了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成為特殊時期城市運轉的“生命線”。
冷庫的存在還悄然改變著定陶人的消費習慣。過去,冬季新鮮蔬果供應有限,如今通過冷庫的存儲與調配,市民一年四季都能品嘗到本地及外地的時令果蔬;電商平台的興起,讓“線上下單、冷鏈配送”成為常態,冷庫作為區域分撥中心,實現了生鮮產品“當日達”“次日達”,讓定陶百姓也能享受到便捷的購物體驗。
隨著冷鏈物流行業的快速發展與定陶區產業升級需求,這座位于十字路口的冷庫正醞釀著新的變革。未來,它將從單一的倉儲功能向綜合性冷鏈服務平台轉型。一方面,冷庫計劃引入冷鏈金融服務,為上下游企業提供倉單質押、供應鏈融資等服務,解決中小企業資金周轉難題;另一方面,依托大數據分析消費趨勢,為農戶和企業提供市場預測、產銷對接等增值服務,推動定陶農產品產業鏈向智能化、精準化方向發展。
在綠色低碳發展的大背景下,冷庫也將進行技術革新。規劃中的光伏發電系統將覆蓋冷庫屋頂,為制冷設備提供清潔能源;余熱回收技術則能將制冷過程中產生的熱量循環利用,用于辦公區供暖或農產品烘干,降低能耗成本。同時,冷庫還將探索“冷庫 + 體驗”模式,建設冷鏈科普展廳與生鮮直銷中心,向市民普及冷鏈知識,展示新鮮食材的儲存過程,並開設線下零售窗口,讓消費者以更實惠的價格購買高品質商品。
這座冷庫的未來,還將與定陶區的城市更新緊密相連。隨著興華路與陶驛路周邊商業綜合體的建設,冷庫或將融入“冷鏈 + 商業”的復合業態,打造集倉儲、加工、展示、銷售于一體的冷鏈物流產業園,進一步提升區域經濟競爭力。而在城市生活層面,它將繼續作為保障民生的重要屏障,守護著定陶百姓餐桌上的新鮮與安全。
興華路與陶驛路交叉口的這座冷庫,如同一個微觀切面,折射出定陶區的產業發展、城市治理與民生溫度。它既是現代科技與傳統農業的交匯點,也是冰冷倉儲與市井煙火的融合處。在未來的城市發展中,這座冷庫將繼續以其獨特的方式,書寫屬于自己的時代篇章,成為定陶區邁向高質量發展的生動注腳。
春節,是中國人心中最隆重的傳統節日,承載著團圓、希望與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在山東省渮澤市定陶區興華路與陶驛路的交叉口,每到春節前夕,這里便化身為熱鬧非凡的年貨市場,煙火氣、人情味、年味兒交織升騰,勾勒出一幅生動鮮活的民俗畫卷。從道路兩旁整齊排列的攤位,到熙熙攘攘的人群;從琳瑯滿目的傳統年貨,到此起彼伏的叫賣聲,這里不僅是商品交易的場所,更是定陶人民對春節期盼與熱愛的集中體現,凝聚著濃濃的鄉情與厚重的文化記憶。
隨著農歷臘月的腳步臨近,興華路與陶驛路交叉口的年貨氛圍便日漸濃厚。平日里穿梭不息的車流,逐漸被各式各樣的攤位所“佔領”。商販們早早便開始籌備,有的開著滿載貨物的三輪車,有的推著裝滿年貨的手推車,天還未亮就抵達路口,搶佔最佳位置。原本寬闊的道路兩側,漸漸搭起了五顏六色的帳篷、支起了木質貨架,宛如一夜之間綻放的繁花,將冰冷的水泥路面裝點得喜氣洋洋。
最先亮相的是春聯、福字與年畫攤位。大紅的紙張在寒風中微微飄動,攤位上掛滿了燙金描銀的春聯,“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門”“一帆風順年年好,萬事如意步步高”等傳統吉祥話語躍然紙上,書法字體或蒼勁有力,或飄逸靈動。年畫更是精彩紛呈,有寓意吉祥的“年年有余”,畫中胖嘟嘟的娃娃懷抱著大鯉魚;有威風凜凜的門神秦瓊、尉遲恭,手持兵器,怒目圓睜,仿佛能驅邪避凶;還有描繪古代神話故事、戲曲人物的年畫,色彩鮮艷,人物栩栩如生。攤主們熱情地向過往行人介紹著產品,不少人駐足挑選,仔細比對字跡與圖案,精心為自家挑選最滿意的春聯與年畫,準備為家門增添一份喜慶與吉祥。
緊接著,糖果、瓜子、堅果等零食攤位也紛紛就位。透明的玻璃罐里,裝滿了五顏六色的糖果,水果硬糖晶瑩剔透,巧克力糖包裝精美,奶糖散發著濃郁的奶香。瓜子與堅果則被整齊地堆放在竹筐里,葵花籽、南瓜子、碧根果、巴旦木等琳瑯滿目。攤主們還準備了試吃品,熱情地邀請路人品嘗,“嘗嘗咱家的瓜子,又香又脆,不添加任何添加劑!”“新炒的糖炒栗子,熱乎乎的,甜得很!”試吃過後,不少人紛紛購買,或為自家春節招待客人準備,或作為走親訪友的伴手禮。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隨後,肉類、海鮮、蔬菜等生鮮攤位也陸續擺滿路口。豬肉攤位上,新鮮的豬肉被整齊地掛在鐵鉤上,色澤紅潤;牛羊肉攤位前,攤主熟練地揮舞著刀具,為顧客分割著合適的肉塊。海鮮攤位則是另一番熱鬧景象,水箱里,活蹦亂跳的鯉魚、鯽魚濺起陣陣水花;螃蟹揮舞著大鉗子,似乎在“抗議”被束縛的空間;鮮蝦通體透亮,在水中游弋。攤主們一邊吆喝著,一邊手腳麻利地為顧客撈取海鮮,稱重、打包。蔬菜攤位上,翠綠的白菜、紅彤彤的辣椒、黃澄澄的南瓜等新鮮蔬菜擺放得整整齊齊,散發著自然的清香,吸引著家庭主婦們精心挑選,為年夜飯的餐桌籌備豐富的食材。
春節前夕的興華路與陶驛路交叉口,人流如織,摩肩接踵。有牽著孩子的年輕父母,他們一邊耐心地回答孩子對各種年貨的好奇提問,一邊仔細挑選著心儀的商品;有頭發花白的老人,拄著拐杖,慢悠悠地在各個攤位間穿梭,他們更偏愛傳統的年貨,精心挑選著春聯、香燭,仿佛要將記憶中的年味一一帶回家;還有剛從外地返鄉的游子,提著行李箱,迫不及待地融入這熱鬧的年貨市場,想要購買一些家鄉特產,與遠方的親人分享家鄉的味道。
孩子們是年貨市場上最歡快的身影。他們穿著嶄新的棉衣,手里攥著父母給的零花錢,在零食攤位前挪不開腳步。看到五顏六色的糖果、造型可愛的餅干,眼楮里滿是渴望。有的孩子拉著父母的衣角,撒嬌著要買平時難得一見的零食;有的則與小伙伴們湊在一起,分享著剛買到的美味,清脆的笑聲回蕩在市場上空。
家庭主婦們則是年貨采購的主力軍。她們提著大袋子,穿梭在各個攤位之間,討價還價聲此起彼伏。“老板,這白菜咋賣?便宜點,我多買點!”“這螃蟹肥不肥?稱準點哈!”她們貨比三家,精心挑選著性價比最高的商品,既要保證年貨的品質,又要控制好預算。為了籌備一頓豐盛的年夜飯,她們不辭辛勞,在市場上一逛就是大半天,直到袋子被塞得滿滿當當,才心滿意足地回家。
返鄉的游子們在市場上顯得格外興奮。他們看著熟悉的攤位、听著親切的鄉音,內心滿是溫暖與感動。在特產攤位前,他們仔細挑選著定陶燒雞、陳集山藥等家鄉特產,計劃帶回工作的城市,讓同事朋友們也嘗嘗家鄉的美味。同時,他們也不忘為家中的長輩購買新衣、保健品,用實際行動表達對親人的思念與關懷。
興華路與陶驛路交叉口的年貨市場,不僅是商品交易的場所,更是定陶民俗文化的生動展示。在這里,傳統的春節習俗得以傳承與延續,每一件年貨、每一個場景都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
春聯與年畫,作為春節最具代表性的符號,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祝福。貼春聯的習俗源于古代的桃符,人們相信紅色可以驅邪避凶,吉祥的話語能夠帶來好運。在年貨市場上挑選春聯時,人們不僅注重字跡的美觀,更在意內容所傳達的美好寓意。年畫則通過生動的畫面,將神話傳說、歷史故事融入其中,成為傳播傳統文化的載體。購買年畫的過程,也是長輩們向晚輩講述傳統文化故事的契機,在潛移默化中,傳統文化得以代代相傳。
傳統美食在年貨市場上佔據著重要地位,每一種美食都有其獨特的寓意。糖果象征著生活甜甜蜜蜜;瓜子寓意著多子多福;年糕諧音“年高”,寄托著人們對步步高升的期盼。定陶本地的特色美食,如黃店壯饃、定陶燒雞等,更是備受青睞。這些美食不僅是舌尖上的享受,更是家鄉味道的代表,承載著游子們的鄉愁。春節期間,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品嘗著這些傳統美食,分享著生活的點滴,濃濃的親情在美食的香氣中愈發醇厚。
此外,年貨市場上還能看到一些傳統手工藝人的身影。捏面人的師傅坐在小馬扎上,手中的面團在靈巧的指尖變換出各種造型,可愛的小動物、經典的戲曲人物,引得孩子們駐足圍觀;糖畫攤前,師傅用勺子舀起融化的糖汁,在石板上飛快地勾勒出各種圖案,十二生肖、花鳥魚蟲,惟妙惟肖。這些傳統手工藝不僅是精美的藝術品,更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年貨市場這個熱鬧的平台上,它們得以展示與傳承,讓更多人了解和喜愛傳統手工藝,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
在興華路與陶驛路交叉口的年貨市場,除了熱鬧的交易場景,更有許多溫暖人心的瞬間。攤主們之間相互幫助,分享生意經;顧客與攤主之間的一句問候、一個微笑,都傳遞著濃濃的人情味。有的攤主看到老人行動不便,會主動幫忙將購買的年貨送到車上;有的顧客在挑選商品時,會耐心地等待攤主為其他顧客服務,展現出理解與包容。
對于商販們來說,春節前夕的年貨市場是一年中最重要的銷售時機。他們起早貪黑,不辭辛苦,只為在這個特殊的時期多賺一些錢,改善家人的生活。盡管寒風凜冽,但他們的臉上始終洋溢著笑容,因為他們知道,每一筆交易都承載著顧客對春節的期待,也寄托著自己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對于顧客們來說,在年貨市場上挑選年貨的過程,也是感受年味兒、重溫傳統的過程。在這里,他們不僅能買到心儀的商品,更能收獲一份溫暖與感動,為即將到來的春節增添一份美好的回憶。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隨著時代的發展,電商購物日益普及,但興華路與陶驛路交叉口的年貨市場依然有著不可替代的魅力。它不僅是定陶人民春節前夕不可或缺的“打卡地”,更是連接過去與未來、傳統與現代的紐帶。在這里,人們觸摸到的是濃濃的年味兒,感受到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蘊,體會到的是人與人之間的溫情。每一年的春節前夕,這座充滿煙火氣的年貨市場都會準時“開張”,迎接八方來客,續寫著屬于定陶的春節故事,傳遞著對新年的美好祝願與無限希望。
臘月的定陶,寒風裹挾著細碎的冰碴掠過興華路與陶驛路的交叉口,卻吹不散空氣中愈發濃郁的年味。十四歲的劉章縮在紅色羽絨服里,鼻尖凍得通紅,卻依舊緊緊攥著父親的衣角,在熙熙攘攘的年貨人群中穿梭。對他來說,每年春節前跟著父親來冷庫采購年貨,早已成為鐫刻在記憶里的儀式,是年節序幕拉開前最溫暖的期待。
凌晨五點半,天還未亮透,劉家小院的燈就亮了。劉章揉著惺忪的睡眼,看見父親已經把那輛摩托車推出了門。車斗里墊著厚厚的棉被,準備用來保溫。“章章,多穿件毛衣,冷庫里頭冷得很。”父親一邊檢查三輪車的車鏈,一邊朝屋里喊。母親在廚房煮好了熱乎的紅薯粥,就著腌蘿卜咸菜,一家三口匆匆吃完了早飯。
出了門,寒風撲面而來,劉章趕緊把圍巾裹緊。父親發動摩托車,突突的引擎聲劃破寂靜的街道。路燈在薄霧中暈染出暖黃色的光暈,路邊的梧桐樹光禿禿的枝椏上還掛著未化的霜。劉章望著街邊逐漸亮起的早點鋪子,聞著飄來的油條香氣,肚子不由得咕嚕叫了一聲。父親似乎察覺到了,笑著說︰“等買完年貨,爸帶你去吃羊肉湯,加兩個燒餅!”
當摩托車拐進興華路時,天已經微微泛白。路口的年貨市場卻早已熱鬧起來,此起彼伏的叫賣聲、討價還價聲,還有攤位上播放的喜慶的春節歌曲,瞬間將劉章從困意中喚醒。賣春聯的大爺正揮舞著毛筆,在紅紙上寫下蒼勁有力的“福”字;賣瓜子的大媽熱情地遞來試吃的小紙杯;不遠處的肉攤前,新鮮的豬肉在白熾燈下泛著油光,攤主手起刀落,案板上發出咚咚的聲響。
穿過嘈雜的年貨市場,興華路與陶驛路的交叉口赫然矗立著那座熟悉的冷庫。灰藍色的建築在晨光中顯得冷峻而龐大,門口已經排起了長長的隊伍,大多是像劉章父子這樣來采購年貨的本地人,也有開著貨車來批發的小商販。
父親熟練地把摩托車停在路邊,從車斗里拿出兩個馬扎。“咱們得等會兒,冷庫要等工人清點完庫存才開門。”父親說著,從口袋里掏出煙盒,點上一支。劉章坐在馬扎上,看著周圍的人。有位頭發花白的老奶奶,裹著厚厚的棉襖,手里緊緊攥著一個布包;幾個年輕人湊在一起,一邊跺腳取暖,一邊討論著晚上的牌局;還有個和劉章年紀相仿的女孩,正好奇地盯著冷庫大門,時不時問父親里面是什麼樣子。
等待的時間里,父親和相熟的鄰居聊起了天。“老劉,今年還是老樣子,買帶魚和雞爪?”“是啊,孩子愛吃,他媽也說年夜飯得有魚,圖個吉利。”听到這話,劉章心里暖暖的。他望著冷庫上方結著冰稜的排水管,想象著里面堆滿如山的凍貨,仿佛已經聞到了炸帶魚的香氣。
終于,冷庫的電動門緩緩升起,一股寒氣撲面而來。劉章跟著父親走進冷庫,瞬間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巨大的空間里,貨架層層疊疊,上面堆滿了用白色塑料袋包裹的凍貨,在冷光燈的照射下泛著幽幽的藍光。叉車在過道里來回穿梭,工人們穿著厚重的棉衣,戴著棉帽和手套,忙碌地搬運貨物。
父親熟門熟路地帶著劉章來到存放海鮮的區域。一排排凍帶魚整齊地碼放在托盤上,銀白色的魚身在低溫下結著一層薄霜。“老板,來五條大的!”父親向冷庫管理員喊道。管理員推著小推車過來,用鉤子熟練地挑出幾條肥厚的帶魚,往電子秤上一放︰“23斤,算你18塊一斤。”父親仔細檢查了帶魚的新鮮度,滿意地點點頭。
接著,他們又來到禽肉區。凍雞爪、凍雞肉被分裝在不同的箱子里。劉章踮起腳,看著父親和管理員討價還價。“再便宜點吧,都是老主顧了,明年還來!”最終,父親以優惠的價格買下了十斤雞爪和十五斤雞肉。管理員幫忙把貨物裝進厚實的塑料袋,又套上一層泡沫箱,“回去趕緊放冰箱,別化了。”
從冷庫里出來,劉章和父親的臉上都掛滿了冰霜。但看著三輪車斗里塞滿的年貨,心里卻是暖烘烘的。父親把棉被仔細地蓋在貨物上,用繩子捆扎結實。“走,爸帶你去喝羊肉湯!”父親笑著說,發動了摩托車。
在街角的羊肉湯館里,劉章捧著熱氣騰騰的大碗,看著乳白色的湯汁里漂浮著鮮嫩的羊肉片和碧綠的香菜,迫不及待地喝了一大口。暖意從胃里蔓延到全身,驅散了在冷庫里的寒意。父親則坐在對面,一邊吃著燒餅,一邊叮囑劉章︰“慢點吃,別燙著。”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回家的路上,摩托車慢悠悠地行駛在年貨市場中。劉章看著車斗里的年貨,想象著年夜飯的場景︰母親在廚房忙碌地炸帶魚、炖雞爪,香氣飄滿整個院子;一家人圍坐在桌前,其樂融融地吃著年夜飯,看著春晚,等著新年的鐘聲敲響。想到這里,他忍不住笑了起來。
回到家,母親早已在院子里支起了竹竿,準備晾曬年貨。父親把凍貨搬進廚房,劉章幫忙打開冰箱。“今年的帶魚真肥,章章有口福了!”母親一邊說著,一邊開始清洗雞爪。劉章看著父母忙碌的身影,突然覺得,這就是過年的意義吧——一家人在一起,熱熱鬧鬧,平平安安。
夜幕降臨,興華路與陶驛路的交叉口依舊燈火通明,年貨市場的喧鬧聲還在繼續。而在劉家小院里,溫暖的燈光透過窗戶,照亮了這個平凡卻幸福的家庭,也照亮了劉章心中那份關于年味的美好記憶。
在魯西南的定陶,春節的儀式感總是從廚房飄出的香氣開始。炸帶魚的酥脆、煮豬肉的醇香、燒雞的濃郁,這些年復一年出現在年夜飯餐桌上的傳統美食,早已超越了食物本身的意義,成為定陶人記憶深處最溫暖的年味符號。每到臘月,家家戶戶的廚房便奏響了忙碌的序曲,灶台騰起的熱氣中,凝結著對團圓的期盼、對生活的熱愛,更傳承著綿延數代的家庭溫情與文化記憶。
臘月二十三小年一過,定陶的街頭巷尾便彌漫著濃郁的年味兒。興華路與陶驛路交叉口的冷庫前,前來采購帶魚、豬肉的人絡繹不絕。
豬肉的采購同樣講究。定陶人偏愛肥瘦相間的五花肉,用來制作紅燒肉、扣肉等傳統菜肴;排骨則要選肋排,肉質鮮嫩,適合炖煮。燒雞多是選購本地老字號,黃店鎮的燒雞以獨特的香料配方和鹵制工藝聞名,表皮金黃油亮,香味能飄出老遠。這些食材,承載著定陶人對年節美食的執著追求,每一塊肉、每一條魚,都要經過精挑細選,只為在年夜飯上呈現最地道的風味。
采購回家後,母親便開始了細致的準備工作。帶魚要逐條洗淨,去除內髒和黑膜,剪成均勻的小段,用蔥姜、料酒、花椒、鹽腌制入味。腌制的時間也有講究,太短不入味,太長則肉質發柴,通常要腌制兩到三個小時,讓調料的香味充分滲入魚肉。豬肉要切成大小適中的方塊,焯水去腥,再用溫水沖洗干淨,為後續烹飪做好準備。燒雞雖然是現成的,但母親總會在食用前重新加熱,讓香氣再次散發出來。
炸帶魚是春節前最具煙火氣的場景。母親早早地架起油鍋,火苗舔舐著鍋底,油漸漸冒出細小的氣泡。劉章總會搬個小板凳坐在旁邊,眼巴巴地看著母親忙碌。“離遠點,小心油濺到身上。”母親一邊叮囑,一邊將腌制好的帶魚瀝干水分,逐條放入鍋中。霎時間,油鍋里發出“刺啦”的聲響,金黃的油花歡快地跳躍,帶魚在油鍋里慢慢變得金黃酥脆,香氣四溢。劉章忍不住咽了咽口水,母親見狀,總會撈出最先炸好的幾塊,放在盤子里吹涼,“先嘗嘗,小心燙。”酥脆的外皮包裹著鮮嫩的魚肉,咸香可口,是劉章童年最甜蜜的期待。
煮豬肉的過程則更顯耐心與溫情。大鐵鍋里,焯好水的豬肉塊與八角、桂皮、香葉、冰糖等調料一同翻滾。母親時不時揭開鍋蓋,撇去浮沫,調整火候。隨著時間的推移,肉香漸漸彌漫開來,濃郁醇厚。劉章喜歡蹲在灶台邊,往灶膛里添柴火,看火苗映紅母親的臉龐。“等肉煮好了,給你做紅燒肉,肥而不膩,可好吃了。”母親的話,讓劉章對年夜飯又多了幾分期待。煮好的豬肉,一部分用來做紅燒肉、扣肉,一部分則切成薄片,蘸著蒜泥吃,原汁原味,香而不膩。
燒雞雖然無需復雜的烹飪過程,但在定陶人的年夜飯中卻不可或缺。黃店燒雞獨特的香料配方,融合了八角、花椒、桂皮、小茴香等十幾種香料,經過數小時的鹵制,雞肉入味透徹,連骨頭都散發著香味。撕開一只燒雞,金黃的雞皮泛著油光,鮮嫩的雞肉絲絲分明,輕輕一咬,汁水四溢,讓人回味無窮。每到春節,定陶人家的餐桌上,總會擺上一只香氣撲鼻的燒雞,寓意著吉祥如意。
除夕夜,當豐盛的年夜飯擺滿餐桌,炸帶魚、煮豬肉、燒雞成為最亮眼的主角。炸帶魚被整齊地碼放在盤中,金黃酥脆的外表讓人食欲大增;紅燒肉色澤紅亮,肥而不膩,入口即化;燒雞香氣四溢,讓人垂涎欲滴。一家人圍坐在桌前,歡聲笑語,其樂融融。
父親總會先給爺爺奶奶夾上最肥美的紅燒肉、最鮮嫩的雞肉,“爸媽,多吃點。”爺爺奶奶則會笑著給劉章夾上炸帶魚,“乖孫子,快吃,長身體呢。”劉章咬下一口酥脆的帶魚,感受著家人的關愛,心里暖烘烘的。飯桌上,大家分享著過去一年的酸甜苦辣,談論著新一年的希望與憧憬,美食成為了情感交流的紐帶,拉近了彼此的距離。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這些傳統美食,不僅是年夜飯的美味佳肴,更是定陶人傳承家風、維系親情的重要載體。劉章記得,小時候,奶奶總會在炸帶魚時念叨︰“魚要整條炸,吃的時候不能翻,寓意著年年有余,做事有頭有尾。”這些蘊含著美好寓意的習俗,在一代又一代的傳承中,成為了定陶人獨特的文化基因。而煮豬肉、燒雞等美食,也承載著長輩對晚輩的關愛與祝福,寄托著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隨著時代的發展,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定陶人家春節必備的炸帶魚、煮豬肉、燒雞,卻始終佔據著年夜飯的重要位置。如今,劉章已經長大成人,離家求學、工作,但每年春節,他都會早早回到定陶,陪著父母一起采購年貨、烹飪美食。在這個過程中,他不僅學會了炸帶魚、煮豬肉的技巧,更深刻體會到了這些傳統美食背後的文化內涵與家庭溫情。
在定陶的街頭巷尾,也能看到許多年輕人開起了特色餐館,將傳統的炸帶魚、煮豬肉等美食進行創新改良,推出了炸帶魚卷餅、創意紅燒肉等新菜品,吸引了眾多食客。這些創新不僅讓傳統美食煥發出新的活力,也讓更多人了解和喜愛上了定陶的美食文化。而在鄉村,每逢春節,鄰里之間還會互相贈送自家制作的炸帶魚、燒雞,分享美食,傳遞祝福,延續著那份濃濃的鄉情。
炸帶魚的酥脆、煮豬肉的醇香、燒雞的濃郁,這些定陶人家春節必備的美食,如同一個個跳動的音符,奏響了春節的序曲,編織出了最溫暖的年味記憶。它們不僅滿足了人們的味蕾,更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與濃濃的親情,在歲月的長河中,歷久彌新,代代相傳。
臘月的定陶,寒風裹挾著細碎的雪粒敲打著劉家的玻璃窗。廚房內卻暖意融融,母親剛出鍋的紅燒帶魚在瓷盤里泛著油亮的光澤,濃郁的香氣勾得劉章直咽口水。誰也沒想到,這份誘人的美味,會讓這個十五歲的少年經歷一場難忘的意外,也讓他在疼痛與成長中,讀懂了生活里那些藏在細微處的道理。
大年三十的團圓飯桌上,一家人圍坐在一起,歡聲笑語不斷。劉章夾起一塊魚肉,金黃色的魚皮裹著雪白的魚肉,光是看著就讓人食欲大開。他迫不及待地用手去撕魚肉,想快點把這美味送進嘴里。“小心點,別用手抓。”母親的提醒被此起彼伏的踫杯聲淹沒,劉章敷衍地應了一聲,注意力全在鮮嫩的魚肉上。
就在他用力撕扯魚肉時,突然感到左手食指一陣刺痛。他下意識地松開手,只見手指上滲出一顆血珠,一根細小的魚刺赫然扎在指尖。“叫你別用手,這下好了吧!”母親連忙拿來棉簽,輕輕按住傷口。劉章疼得直咧嘴,卻強裝鎮定︰“沒事,拔出來就好了。”然而,當他試圖用鑷子夾出魚刺時,卻發現這根刺已經深深扎進肉里,無論怎麼用力都無法拔出。
起初,劉章並沒把這當回事。在他看來,不過是根小刺,忍一忍就過去了。父親卻皺起了眉頭︰“不能大意,要是感染了可不得了。”但看著兒子滿不在乎的樣子,父親也沒再說什麼,只是叮囑他多注意。當晚,劉章的手指開始隱隱作痛,傷口周圍泛起一圈紅暈,可他還是沒放在心上,只顧著和堂哥堂弟們放鞭炮、玩游戲。
第二天一早,劉章被一陣鑽心的疼痛驚醒。他舉起左手,發現食指已經腫得像根小胡蘿卜,傷口處又紅又腫,輕輕一踫就疼得眼淚打轉。更糟糕的是,原本清晰可見的魚刺,已經完全陷入肉里,只留下一個小小的黑點。母親見狀,急得直跺腳︰“早讓你去醫院,現在好了吧!”
整個春節假期,劉章都被這根小小的魚刺折磨著。他沒法和小伙伴們打籃球,不能幫母親包餃子,甚至連寫作業都成了難題。手指的疼痛隨著時間的推移愈發劇烈,到了晚上,更是疼得難以入睡。看著兒子痛苦的樣子,父親心疼不已︰“明天一早就去醫院,不能再拖了。”
接下來的幾天,劉章嘗試了各種土辦法。奶奶用針蘸著香油挑刺,姥姥找來草藥敷在傷口上,可這些方法不僅沒能取出魚刺,反而讓傷口更加紅腫發炎。手指的腫脹開始蔓延,整個手掌都變得又硬又燙,劉章這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後悔當初沒有听父母的話。
大年初五,父親帶著劉章來到了定陶區人民醫院。候診區里人來人往,消毒水的氣味混雜著此起彼伏的咳嗽聲,讓劉章原本緊張的心情更加忐忑。坐在診室外的長椅上,他看著進進出出的患者,心里不停地打鼓︰“取個魚刺,不會很疼吧?”
終于輪到劉章就診時,年輕的醫生仔細檢查了他的手指,眉頭皺了起來︰“刺扎得太深,已經感染了,必須馬上處理。”說著,醫生拿出了手術器械,準備進行局部麻醉。看著寒光閃閃的手術刀,劉章嚇得臉色發白,緊緊抓住父親的手。父親輕輕拍了拍他的肩膀︰“別怕,有爸在。”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