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大潮夜,她們會點燃曬干的海草,橘色火光在暮色里明明滅滅,像她們被奪走的名字——那些叫阿月、叫珍珠的名字,到了島上都成了“喂”。
她們在礁石縫隙里種番薯,用海螺殼舀雨水。有女孩偷偷藏起父親丟棄的羅盤,在月光下撫摸銅針,針尖卻永遠指向海孤島的方向。去年風暴季,海藍嶼的石屋塌了七間,女人們跪坐在雨里,把斷裂的房梁扛到背上,海水漫過腳踝時,她們唱的漁歌比浪濤還嘶啞。而此刻,海孤島的男人正往木船里裝漁網,沒人回頭望那片藍色島嶼,仿佛那里只有海鳥和腐爛的海藻。只有退潮時擱淺的死魚知道,海藍嶼的沙灘上,總散落著被海浪沖回來的、磨得光滑的魚骨項鏈——那是女人們用自己的牙齒刻的,每一道紋路都指向家的方向。
海藍嶼的女人從不流淚,她們說眼淚會讓海水變咸,而咸澀的海水,正是海孤島男人灌輸給她們的宿命。可每當滿月升起,她們就會聚集在最高的礁石上,張開雙臂,像一群沒有翅膀的海鳥,朝著海孤島的方向,發出無聲的吶喊。她們的影子被月光拉得很長,一直延伸到海里,仿佛要將那座囚禁了她們百年的島嶼,一點點拖進深海。
就在女人們又一次在礁石上吶喊時,劉亮他們從一線天石壁到了海藍嶼的方向緩緩駛來。當劉亮他們的服裝和使用的現代物件出現在這些幾百年仍然使用油燈的人,帶著現代科技的小物件。海藍嶼的女人們先是一驚,警惕地看著他們。
而最先接觸他們的老婆婆並沒有太多驚奇,女人們慢慢放下防備,眼中有了好奇的光。
如今,海孤島和海藍嶼的人不再受那些封建思想破壞,劉亮笑著舉起手中的書,大聲說︰“我們是來給你們講外面的世界,讓你們知道自己該有的自由。
劉亮他們在沙灘上坐下,開始講述歷史上女性的抗爭,講述現代社會女性的平等與成就。女人們听得入神,有的眼里閃爍著淚花,那不是咸澀的淚,而是對新生活的憧憬。之後的日子里,海藍嶼有了新的活力,女人們開始學習知識,用羅盤探索新的航線。海孤島和海藍嶼之間的海面,不再是阻隔,而是連接兩個島嶼走向新生活的通道。
這天,宋研帶著一些物理和化學的簡單實驗道具來到海藍嶼。他在沙灘上擺開東西,開始給女人們演示如何發電。當小小的燈泡亮起的那一刻,女人們發出了驚嘆聲。宋研耐心地講解著原理,女人們听得十分認真,眼中滿是求知的渴望。有的女人還主動提出問題,宋研一一解答。之後,宋研又教她們如何使用簡單的通訊工具。一個年輕女孩拿著對講機,小心翼翼地對著它說話,當听到對面傳來的清晰回應時,她興奮得跳了起來。女人們開始嘗試自己動手組裝一些小電器,雖然過程中遇到不少困難,但她們相互幫助,不斷摸索。在這個過程中,海藍嶼的女人們不僅學到了知識,還變得更加自信和團結。她們不再只是被困在島上的女人,而是一群有能力掌握自己命運、探索外面世界的開拓者,海藍嶼也在她們的努力下,逐漸煥發出全新的生機。
隨著女人們對新知識的掌握,改造海藍嶼的計劃正式提上日程。她們和劉亮、宋研等人一起商量著修路、建發電站、通訊站和天然氣管道的方案。女人們紛紛拿出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有的負責繪制圖紙,有的去收集材料,還有的組織大家學習施工技能。
在修建發電站時,遇到了資源不足的問題。這時,女人們想到用海藍嶼特有的貝殼和魚骨飾品去和外界交換物資。她們精心制作的飾品很快得到了外界的認可,換來了足夠的資源。
經過幾個月的努力,海藍嶼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平坦的道路貫穿全島,發電站源源不斷地輸送著電力,通訊站讓她們能和外界隨時交流,天然氣管道也讓生活更加便利。古老的房屋經過改造,變得既保留了傳統風格又融入了現代元素。海藍嶼不再是那個被遺忘的孤島,它成了一個充滿希望和活力的新家園,而女人們也真正成為了自己命運的主人。
隨著海藍嶼的聲名遠揚,越來越多外界的人听聞了這座島嶼的傳奇故事,紛紛慕名而來。他們帶來了更多的新技術、新思想,也為海藍嶼帶來了更多的發展機遇。女人們抓住這個機會,利用海藍嶼獨特的自然風光和人文風情,發展起了旅游業。她們開辦民宿,制作特色手工藝品,熱情地招待每一位游客。在與游客的交流中,女人們的見識更加開闊,她們開始思考如何讓海藍嶼的發展更上一層樓。于是,她們和劉亮、宋研等人一起,制定了更長遠的發展規劃,要把海藍嶼打造成一個集旅游、科技、文化于一體的現代化島嶼。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海藍嶼的未來充滿了無限可能。而那些曾經被命運束縛的女人們,如今正站在時代的浪潮中,乘風破浪,書寫著屬于自己的輝煌篇章。
然而,平靜的日子並未持續太久。一天,一艘陌生的大船駛向海藍嶼,船上下來一群凶神惡煞的人,他們聲稱這片海域是他們的地盤,要海藍嶼和海孤島的人立刻離開。女人們沒有退縮,她們想起劉亮講的那些抗爭故事,緊緊團結在一起。阿月站了出來,她拿起自制的武器,眼神堅定地看著對方。與此同時,男人們也紛紛拿起工具,準備保衛自己的家園。那些入侵者沒想到這些看似柔弱的島民會如此反抗,一時間有些猶豫。就在這時,劉亮帶著一群受過現代教育的年輕人趕到,他們用知識和智慧與入侵者談判。最終,入侵者被他們的勇氣和決心所震懾,灰溜溜地離開了。經歷這場風波後,海藍嶼和海孤島的人們更加珍惜來之不易的自由,他們加快了學習和建設的步伐,向著更加美好的未來大步邁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