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步入1985年。
距離前年那次驚心動魄的港城之行,已經過去了兩年。
那一次,陳小滿是臨危受命,被婁曉娥緊急請到香港,為突然重病垂危的傳奇富豪婁振華診治。
憑借其通玄的醫術和過人的膽識,陳小滿硬是將婁半城從鬼門關拉了回來,調理數月,使其轉危為安。
這段經歷,讓婁家上下對陳小滿感激涕零,奉若上賓,也讓“陳小滿”這個名字在香港頂級的華人圈子里悄然流傳。
此次再度受邀南下,氣氛與上次的緊張急切截然不同。
婁半城早已康復,精神矍鑠更勝往昔。
這次的邀請,更多的是感激之後的相聚,是康復後的答謝,同時也蘊含著婁半城這位商業巨擘更深層的意圖,他越發看重陳小滿這個人,以及他所代表的內地深厚底蘊與潛在機遇。
再次踏上香港,陳小滿和安雨琪已是熟門熟路。
機場、半山豪宅、維港夜景,依舊繁華,但在他們眼中已少了初次見面時的強烈沖擊,多了一份從容觀察的淡定。
婁家的勞斯萊斯直接將他們接到府邸。
婁半城親自站在大門前迎接,這份禮遇遠超尋常客人。
他面色紅潤,聲音洪亮,用力握住陳小滿的手“小滿先生!雨琪!可把你們盼來了!
這次來,可不許再像上次那樣來去匆匆,一定要多住些日子,讓我好好盡盡地主之誼!”
“婁老先生太客氣了,您身體康健,就是最好的事情。”陳小滿微笑回應,態度一如既往的謙和從容。
安雨琪也送上問候“婁伯伯,看您氣色這麼好,真是太好了。”
“托小滿先生的福!這把老骨頭還能再折騰幾年!”婁半城朗聲笑道,引他們入內。
客廳里早已備好極品香茗和精致茶點。
寒暄的話題自然圍繞著婁半城康復後的身體狀況、內地這兩年的新變化以及傻柱和婁曉娥的“何家菜”展開。
婁半城對北京的變化听得極為仔細,不時發問,眼光長遠而敏銳。
“小滿先生,上次你妙手回春,救我于危難,這份恩情,婁家沒齒難忘。”婁半城神色鄭重地說,“我知道你淡泊名利,不喜俗物。
但恩不能不報。
你看,你在北京行醫,雨琪打理醫館,有沒有什麼需要我這邊支持的?
無論是引進先進的醫療設備,還是與香港這邊頂尖的中醫藥機構建立合作,我都可以安排。”
陳小滿略一沉吟,道“婁老先生的心意,我和雨琪心領了。
醫者本分,不足掛齒。
不過,若是能借此機會,讓雨琪更多地了解香港中醫藥在規範化、標準化以及國際化方面的經驗,于她精進醫術、更好地服務街坊,倒是大有裨益。
內地百業待興,中醫藥的現代化發展,確實需要借鑒各方長處。”
婁半城聞言,眼中贊賞之色更濃“好!小滿先生果然眼界不凡,所思所想皆是為傳承與發展。
這件事包在我身上!
浸會大學、中文大學中醫藥學院,還有幾大藥行、研究所的負責人,我都熟,安排雨琪去參觀交流,絕對沒問題!”
安雨琪听了,十分欣喜“謝謝婁伯伯!”
“另外,”婁半城壓低了聲音,語氣更加鄭重,“經過上次那場大病,我越發覺得健康才是根本。
我打算成立一個基金會,旨在支持和推動中醫藥的現代化研究與傳承。
小滿先生,我想聘請你擔任這個基金會的首席顧問,不需要你常駐香港,只需在關鍵方向上給予指導。
不知你意下如何?”
這是一個極具分量和遠見的提議。
陳小滿看著婁半城真誠而期待的眼神,思索片刻,緩緩點頭“若此事真能有利于中醫藥事業的發展,惠及更多人,我願意盡綿薄之力,擔任顧問一職。”
“太好了!”婁半城大喜過望。
接下來的日子,陳小滿和安雨琪的行程安排得豐富而充實。
安雨琪在婁半城的安排下,系統地參觀訪問了香港的中醫藥教學、研究和產業機構,收獲極大。
陳小滿則與婁半城引薦的幾位香港中醫藥泰斗人物進行了數次深入會談,交流醫術,探討理論,彼此都覺受益匪淺。
當然,他們也少不了與婁曉娥、傻柱和何曉團聚。
傻柱對香港的繁華依舊不太“感冒”,最惦記的還是他的“何家菜”,但看著老岳父身體硬朗,妻子兒子開心,他也樂得其所。
離港前夜,婁半城設下豐盛家宴為陳小滿夫婦餞行。
席間,他再次舉杯“小滿先生,雨琪,香港隨時歡迎你們。
這里不僅是曉娥的娘家,也是你們的另一個家。”
回北京的飛機上,安雨琪翻看著厚厚的筆記和資料,心潮澎湃“小滿,這次收獲太大了!
好多想法,回去可以慢慢在醫館嘗試。”
陳小滿望著舷窗外的雲海,目光深邃“嗯,婁老先生此舉,意義深遠。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面精彩內容!
中醫藥的根在內地,但未來的發展,需要更開闊的視野和平台。
我們能做的,就是守正創新,一步步來。”
這一次港城之行,不再是緊急的救治,而是開啟了更深層次的合作與交流。
陳小滿和安雨琪帶著新的使命、新的見識和婁半城沉甸甸的信任,返回了四九城。
南鑼鼓巷的陳氏中醫館,以及他們未來的道路,似乎也因此擁有了更廣闊的可能性。
而這一切的緣起,正是兩年前那次力挽狂瀾的救治,印證了“厚德載物”的古訓。
陳小滿和安雨琪回到了熟悉的南鑼鼓巷。
香港的繁華喧囂如同一個短暫而鮮明的夢,而四合院的寧靜質樸、空氣中淡淡的煤煙味和草藥香,才是他們生活的根底。
但這次歸來,他們心中卻比以往更多了幾分沉甸甸的思量與開闊的視野。
安雨琪迫不及待地將從香港帶回來的各種資料、筆記以及一些新型的中成藥樣品在醫館里整理好。
她拉著學徒小石頭,興致勃勃地講解香港藥行如何規範炮制、精細包裝,如何將傳統驗方開發成方便使用的成藥。
“小石頭,你看,這是他們用的新型粉碎機打的藥粉,多細!還有這個濃縮丸,服用方便,劑量也準確。”安雨琪的眼楮亮晶晶的,“咱們以後也可以試著改進一些工序,或者針對一些常見小毛病,預先制備一些效果好的成藥,方便街坊。”
小石頭听得似懂非懂,但也被師傅的興奮感染,連連點頭。
陳小滿則顯得更為沉靜。他接受了婁半城基金會“首席顧問”的身份,這並非一個虛餃,而是一份實實在在的責任。
他開始更系統地思考內地中醫藥發展面臨的問題以及可能的路徑。
他並沒有大張旗鼓地宣揚香港之行和新的身份,依舊每日讀書、研習醫術,偶爾去醫館坐診,解決疑難雜癥。
但與他交流深聊的人會發現,他的話語間,開始更多出現“標準化”、“療效驗證”、“與現代醫學結合”這樣的詞匯。
變化在悄然發生。
首先是在陳氏中醫館。在安雨琪的主持和小滿的默許下,一些細微的改進開始推行藥材的采購更加注重產地和等級的明確標識;開始嘗試使用更精密的戥子和小型電動研磨設備。
針對小兒積食和夏季暑濕,安雨琪根據古方和香港學來的經驗,試制了一批山楂丸和藿香正氣水,分送給相熟的街坊試用,效果頗佳,大受歡迎。
95號院的鄰居們最先感受到變化。
三大媽來抓治失眠的藥,發現藥包上除了藥名,還多了個小標簽,寫著簡單的煎法和注意事項。
“喲,雨琪,這弄得可真細致!”三大媽嘖嘖稱贊。
前院趙大爺的老寒腿犯了,安雨琪給他做艾灸時,用了新買的、煙小且耐用的艾條,還配合了香港學來的特定手法,趙大爺覺得“熱乎勁透得更深了,舒服!”
這些小小的改善,讓陳氏中醫館在街坊心中的口碑更上一層樓。
大家隱約覺得,安大夫(雖然他們還是習慣叫雨琪)和小滿先生,出去見了世面後,這醫館似乎也變得更“高級”、更貼心了些。
當然,也有人不以為然。
比如賈張氏,看到安雨琪送給小當的幾包試制的酸梅湯料,撇撇嘴“花里胡哨的,能比得上老方子?淨學那資產階級的派頭!”但她的酸話,如今已沒什麼人在意了。
更大的變化發生在更深層次的交流上。
婁半城基金會的工作悄然啟動。
通過信件和偶爾的電話,陳小開始與基金會的執行團隊以及香港的專家們溝通。
他會就內地中醫藥發展的實際情況提出建議,也會對基金會計劃資助的研究項目方向性的指導。
雖然他遠在北京的胡同里,但他的見解總能切中要害,令人嘆服。
偶爾,也會有基金會引薦的、來自海外或港島的研究人員、學生,慕名來到南鑼鼓巷這間不起眼的小醫館,拜訪陳小滿。
他們中的一些人,最初或許帶著好奇甚至一絲優越感而來,但在與陳小滿深入交流後,無一不被其深厚的學識、通透的見解和那份沉靜的氣度所折服,離開時都收獲滿滿,肅然起敬。
安雨琪有時會擔心“小滿,這樣會不會太招搖了?” 陳小滿卻淡然“學術交流,光明正大。
我們輸出的是老祖宗的智慧,吸收的是有益的經驗,問心無愧。
至于旁人如何看待,不必過于在意。”
日子仿佛又恢復了往日的平靜,但平靜之下,是悄然涌動的活水。
陳小滿和安雨琪,如同兩顆優秀的種子,將從香港帶來的養分,細細地消化吸收,然後融入了南鑼鼓巷的土壤里,潛移默化地滋養著這間小小的醫館,也影響著他們對中醫藥傳承與發展的理解。
他們依然每天為街坊們看診抓藥,解決著頭疼腦熱、家長里短的小毛病。
但他們的目光,已經超越了四合院的天空,投向了更遠的地方。
他們知道,守好這間醫館是根本,但如何讓這份古老的技藝在新時代煥發出更強的生命力,是他們正在探索的新課題。
而這一切,都始于前年那次力挽狂瀾的救治,和今年這次承前啟後的訪問。
南鑼鼓巷的故事,在柴米油鹽之外,又增添了新的、更具時代氣息的篇章。
喜歡覺醒系統四合院里享受生活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覺醒系統四合院里享受生活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