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漸變,海平面漸升,雨雪漸多,四代弟子長大。等四代樹及其群落形成之後,物種競爭再起。對于整個圈層,對于大樹,對于孫浩然,這種競爭只能算小小的波瀾。波瀾雖小,收獲頗豐。
    八位二代弟子終有突破,各部《洞極真經》正式成書。這一次,孫浩然沒有拖後腿,幾乎與八位弟子同時突破。突破之後,天五行在腦海里面演化出地五行虛影。八位弟子的變化類似,由一個光點演化出另外一個光點,或陰生陽,或陽孕陰,形成陰陽、天地。
    本來,八位弟子或陰或陽,有著明顯差別。天地、陰陽光點形成之後,動態之下,陰位與陽位的練養重點不同;靜態下觀察,卻沒有明顯區別。這種情況,是不是另類殊途而同歸?
    物種競爭延伸到大樹的私樹領地之後,變化明顯加劇。孫浩然懷疑,是不是大樹的 “同化”能力發揮作用?問大樹,大樹不清楚,也不關心。如今,樹心樹意專注于飛行器外殼,多余的資源,也都投在這里。
    孫浩然與大樹的狀態都差不多,所謂的味道,極其淡泊,大樹根本不會在意。大樹不在意,孫浩然很在意,開啟新一輪味道之問,選擇群落的演變方向。這是孫浩然內心唯有的執念,不然的話,真的找不到可能的突破方向。
    一如過去,等到腦海里的天地五行光點全部凝實,五行再次演變為河圖,淡泊的味道也隨之消失。美味不再,天地無色,天籟無音,前路渺茫;孫浩然嘆氣,撫摸著樹干說道︰
    “樹啊,就靠你了,要是不能突破飛行器外殼,咱們恐怕要老死在此地球!”
    大樹知道群落物種的生滅,也知道死亡的概念,唯獨不知道自己的生死︰
    “不會,樹沒有生死之說。”
    二代弟子的突破沒有停滯,由單屬性陰陽光點,向陰陽五行光點變化。其過程極其緩慢,比大樹侵入飛行器還要緩慢百倍、萬倍,整個圈層重新陷入枯寂。
    孫浩然曾經帶弟子四處探尋,僅僅見到早已廢棄的功夫號;呂梁運動中,功夫號沉入大地,不知所蹤。其它飛行器,連影子都沒找到;很可能,與功夫號的命運相同,因為地質結構的變化,消失在大地之中。
    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民間也有了他們自己的心路宗、練養道,講究的是有教無類,人人都可以加入。各類學校中,也都有教授與練養、功夫相關的內容。世人形成共識,不鍛煉身體,身體一定差;壽命短不說,還會神經病。
    真正的心路宗、練養道,已經被世人遺忘,就連孫浩然、鐵壁的名字,都沒人知道。人類的生命力頑強,求生的能力巨大,不會因為某些人、某些事而受到影響。人類最大的優點是遺忘,遺忘過去的悲傷,贊美生活的美好,暢想未來的光明。不僅僅是練養道、心路宗,東南、中部、西部的某些類似組織,也同樣被世人遺忘,成為虛無縹緲的傳說。
    曾經的星空路、星空旅行,被新生代質疑,已經變成神話故事。盡管不相信,還是有好事者依據這些傳說,演化出種種故事,用以解釋,從何而來。
    逐本求源,對人類身體起到關鍵作用的是中和醫;經過幾代醫生的努力,中和醫進入極盛時代,徹底滅除與生俱來的體弱病、精神病,讓整個地區得到安康。
    天下人都知道,帶來變化的是平陽。平陽建城之後,五地八方,有名的醫生雲集于此,各地的食、藥材也雲集于此,種植于此。受此影響,中和醫得以發揚光大。
    借地理之優、中和醫之優,平陽更加繁華,東往西來,南來北往,成為這片大地上,名副其實的中心。各大勢力都在這里開辦商號,經商賺錢,教書育人,傳播理念。
    孫浩然每天都要問大樹︰
    “大樹,大樹,有沒有進展。”
    大樹的時間觀念與人很不一樣,總是欣喜地告訴孫浩然︰
    “大石頭里生出一根新根須。”
    不記得問了多少年,也不記得大樹欣喜了多少次、多少年,突然有一次,大樹改變了答案,告訴孫浩然︰
    “機會來了,樹感覺到,樹生最大的機遇即將來臨。”
    孫浩然納悶,傳遞過去質疑︰
    “樹啊,你知道什麼是樹生?”
    大樹回答道︰
    “知道啊,吃東西、喝東西,長枝葉、長根須。你明白嗎,根須很重要。”
    孫浩然十分懷疑,大樹是不是變聰明了,追問道︰
    “樹啊,你昨天可沒有這麼說!”
    大樹疑惑道︰
    “昨天是什麼意思?”
    此類問題,孫浩然幾乎天天解釋;又解釋了一整天,大樹勉強接受關于昨天的概念。第二天再問,大樹還是忘記了昨日的一切,包括“昨天”這個概念。大樹似乎有些亢奮,反復告訴孫浩然︰
    “機會來了。”
    孫浩然疑問道︰
    “樹啊,你總是說機會來了,究竟是什麼機會?”
    大樹回答道︰
    “樹不知道。”
    孫浩然一如既往,天天問,大樹依舊天天答,人不覺得厭煩,樹不知道厭煩。
    氣候又開始變冷,海平面又開始下降,𠍆澤繼續向西收縮。世人都忘記了準備,也忘記了種草綠化,任由天地自然演變。如此放任,後果很嚴重,賴以生存的農耕文明,幾近崩潰。
    首先崩潰的是最北部的農耕城襄平,作物種子不能適應氣候變化,種不出莊稼。失去賴以生存的基礎,人們不得不做出改變,背井離鄉求活路。一部分人進山成為獵人,一部分進草原游牧,大部分人南遷到廣寧、平城、平陽。
    廣寧、平城、平陽也受氣候影響,作物種子也不能適應,大面積歉收。天不絕人,襄平的種子以及莊稼技藝,很適合此地的天地氣,這也是大部分襄平人南遷的道理所在。同一類作物,不同類別的種子,自有不同的耕作方法。因為這個緣故,襄平農人大受歡迎,毫不費力,融入三地。
    緊隨其後,東南部、中部、西部的農耕,接連崩潰,且沒有外來種子可以代用,人們紛紛遷至平陽,以求活路。
    人多資源少,平陽大變,再也看不到往日的繁華與祥和,人們按照籍貫方位,分為東南、中、西、北五大派。
    喜歡ai之後請大家收藏︰()ai之後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