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野史大甩賣

第6章 砸缸少年司馬光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一路逆風的80後 本章︰第6章 砸缸少年司馬光

    北宋真宗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在陝州夏縣(今屬山西)涑水鄉的一處宅院里,一聲嬰兒的啼哭劃破了清晨的寧靜。這家的主人叫司馬池,時任光州光山令,此刻他正焦急地在屋外踱步,听到屋內穩婆報喜“生了個公子”,這位年近不惑的官員長舒一口氣,臉上露出了難得的笑容。他給這個兒子取名為“光”,字君實,這便是後來名震天下的司馬光。

    要說起這司馬家,那可是頗有淵源。其先祖本是西晉安平獻王司馬孚,歷經數百年滄桑,家族雖不復當年宗室之盛,卻也世代為官,書香傳家。司馬池本人更是以清正廉潔著稱,《宋史》中說他“性仁厚,篤于宗族,樂善好施”,後來官至兵部郎中、天章閣待制,算是躋身北宋中層官僚行列。這樣的家庭背景,為司馬光的成長了很好的條件。

    司馬池對這個兒子寄予厚望,從小便請了名師教導。司馬光也確實聰慧,《宋史•司馬光傳》載其“自幼聰敏,書過目輒成誦”,這話可不是夸張。在他五六歲的時候,就已經能背誦《論語》《孟子》等儒家經典,偶爾還能說出幾句讓先生都稱贊的見解。不過,再聰明的孩子也有貪玩的天性,司馬光的童年,並非只有之乎者也,也充滿了那個時代孩童特有的樂趣。

    當時的夏縣,雖非繁華都市,卻也山水秀麗,民風淳樸。司馬家的宅院後面有個小花園,園子里種著幾棵果樹,還有一個小小的池塘,池塘邊擺著幾口用來蓄水的大缸。每到夏日,司馬光便會和一群小伙伴在花園里追逐嬉戲,爬樹掏鳥窩,捉蟬捕蝴蝶,玩得不亦樂乎。這幾口大缸,便成了他們游戲時的大道具。

    故事發生在司馬光七歲那年,也就是北宋仁宗景佑元年(公元1034年)的一個夏日午後。那時的夏縣正值酷暑,知了在樹上聲嘶力竭地叫著,陽光火辣辣地曬在地上,連風都是熱的。司馬家的孩子們被大人勒令待在花園里玩耍,不許跑到外面。

    司馬光和幾個堂兄弟、表兄弟正在花園里玩“捉迷藏”。其中一個叫司馬尚的堂兄年紀稍大,性子也最頑皮,他為了找個隱蔽的地方,竟然爬上了水缸旁邊的一棵老槐樹。正當他得意洋洋地躲在樹葉後面,以為沒人能找到時,腳下一個不穩,“哎呀”一聲驚呼,整個人從樹上摔了下來。

    好巧不巧,他摔下來的地方,正是一口盛滿了水的大缸旁邊。只听“撲通”一聲巨響,司馬尚竟然掉進了水缸里!這口缸是用來蓄雨水的,足有五尺多高,缸口直徑也有三尺有余,里面的水差不多灌滿了,對于一個七八歲的孩子來說,這簡直就是一個“大水坑”。

    司馬尚掉進缸里後,頓時慌了神,手腳亂揮,拼命掙扎。可他畢竟是個孩子,水性也不好,很快就嗆了幾口水,身子開始往下沉,只有腦袋還偶爾露出水面,發出“嗚嗚”的求救聲。其他孩子見狀,都嚇得呆立在原地,有的已經開始哭鼻子,卻不知道該怎麼辦。

    “救命啊!有人掉缸里了!”不知是誰先反應過來,喊了一嗓子,可當時家里的大人大多在屋里休息,花園離正房又有一段距離,喊聲根本傳不過去。幾個孩子圍著水缸團團轉,有的想去拉司馬尚,可缸太高,他們根本夠不著;有的想去找大人,又怕耽誤時間,司馬尚會被淹死。一時間,花園里哭聲、喊聲亂作一團。

    司馬光看著在水中掙扎的堂兄,又看了看周圍驚慌失措的小伙伴,腦子里飛速地運轉著。找大人?來不及了。把人拉上來?夠不著。有沒有別的辦法?

    他的目光落在了水缸旁邊那塊半埋在土里的大石頭上。這塊石頭是當初砌花園時留下的,有面盆那麼大,稜角分明。司馬光心里一動如果把水缸砸破,水不就流出來了嗎?人自然就能得救了!

    這個念頭一出現,他立刻付諸行動。也顧不上石頭重不重,他快步跑到石頭邊,使出全身力氣去搬。石頭很重,他試了幾次都沒搬動,但他沒有放棄,憋足了勁,雙手抱住石頭底部,猛地一掀,石頭終于被掀了起來。

    他抱著石頭,踉踉蹌蹌地跑到水缸邊,用盡全身力氣,將石頭狠狠地砸向水缸!只听“砰”的一聲巨響,水缸上出現了一道裂痕,緊接著,“嘩啦”一聲水缸破了個窟窿,清澈的水從裂縫中噴涌而出。

    隨著水不斷流出,水缸里的水位迅速下降,司馬尚的身體也慢慢露了出來。司馬光趕緊上前,和幾個稍微回過神來的孩子一起,把渾身濕透、嗆得直咳嗽的司馬尚從缸里拉了出來。

    這時,听到動靜的大人終于從屋里跑了出來,看到眼前的情景,先是大吃一驚,待問明緣由後,紛紛對司馬光贊不絕口。尤其是司馬池,他看著兒子雖然滿臉是汗,小手也因為搬石頭磨紅了,卻眼神堅定,不由得捋著胡須,連聲說道“好!好!光兒有勇有謀,真是吾家之幸!”

    司馬光砸缸救人的事情,很快就在夏縣傳開了。起初只是鄰里之間口耳相傳,說司馬家的小公子如何聰明果敢,關鍵時刻救了人。後來,隨著司馬池官職的調動,這件事也被帶到了他任職的地方。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當時司馬池正在杭州任職,江南之地文風鼎盛,這件充滿智慧的少年軼事自然引起了文人墨客的興趣。有人將此事寫成了短文,收錄在筆記小說中;有人則以此為題材,創作了詩歌、戲曲。漸漸地,“司馬光砸缸”便成了一個廣為人知的典故,流傳至今。

    這個事件對司馬光本人的影響也是深遠的。它不僅讓他從小就有了“神童”的名聲,更重要的是,這件事體現出的冷靜、果斷和創新思維,成為了他日後為人處世的一個縮影。在後來的人生中,無論面對何種困境,司馬光總能保持清醒的頭腦,尋求解決之道。

    當然,也有人對這個故事的真實性提出過質疑。比如,有人覺得一個七歲的孩子,是否真的有那麼大的力氣搬起石頭砸破水缸?還有人認為,古代的水缸是否真的那麼容易被砸破?對于這些質疑,我們可以從幾個方面來分析。

    首先,關于力氣的問題。北宋時期的水缸,多為陶土燒制,雖然堅固,但並非現代鋼筋水泥般難以撼動。而且,司馬光砸的是水缸的側面,並非底部,根據物理學原理,側面受力更容易產生裂痕。再者,“司馬光砸缸”的故事之所以流傳,重點在于其體現的智慧,而非單純的力氣大小,這更像是一個象征意義大于實際細節的典故。

    其次,從史料記載來看,《宋史•司馬光傳》中明確提到“群兒戲于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這里的“甕”和“缸”雖有區別,但大體意思一致,說明這個事件在正史中是有依據的,並非完全虛構。

    砸缸事件之後,司馬光並沒有因此而驕傲自滿,反而更加勤奮好學。司馬池對他的教育也更加重視,不僅請了更好的先生,還常常親自教導他經史子集。司馬光也不負期望,讀書非常刻苦,常常是“晝則誦書,夜則復讀,至不知寢食”。

    這里還有一個小故事,說司馬光為了防止自己讀書時打瞌睡,特意做了一個圓木枕頭,取名為“警枕”。每當他犯困低頭睡覺時,枕頭就會滾動,他便會被驚醒,然後繼續讀書。這種勤奮的精神,為他日後的學術成就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他十五歲那年,父親司馬池調任虢(guo)州知州,司馬光隨父前往。虢州位于今河南靈寶一帶,是當時的軍事要地。在這里,司馬光不僅增長了見聞,還接觸到了更多的歷史典籍和官場實務,這對他後來關注朝政、研究歷史產生了重要影響。

    宋仁宗寶元元年(公元1038年),二十歲的司馬光參加了科舉考試,一舉考中進士甲科,從此踏入仕途。這在當時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要知道,北宋的科舉考試難度極大,能在弱冠之年考中進士,足以證明司馬光的才華。

    步入官場後,司馬光先後擔任過華州判官、甦州判官等職,雖然都是地方官,但他始終保持著務實的作風,關心百姓疾苦,處理政務也井井有條。不過,真正讓他名垂青史的,並非他的政績,而是他晚年主持編纂的鴻篇巨制——《資治通鑒》。

    說起《資治通鑒》,就不得不提司馬光的政治理想和歷史觀念。他認為,歷史是一面鏡子,可以“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這也是書名“資治通鑒”的由來。為了實現這個目標,他花費了近二十年的時間,嘔心瀝血,終于完成了這部編年體通史巨著。

    編纂《資治通鑒》的過程是極其艱辛的。司馬光首先選取了劉恕、範祖禹等幾位志同道合的學者作為助手,然後從浩如煙海的史料中篩選、整理、考證。他們以《左傳》為藍本,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後周顯德六年(公元959年),涵蓋了十六個王朝、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歷史,全書共二百九十四卷,約三百萬字。

    司馬光對史料的考證是極為嚴格的,常常是“抉摘幽隱,校計毫厘”。對于同一事件的不同記載,他會反復比對,去偽存真,力求還原歷史的真相。這種嚴謹的治學態度,使得《資治通鑒》成為了後世研究古代歷史的重要典籍,與《史記》並稱為“史學雙璧”。

    值得一提的是,司馬光編纂《資治通鑒》的動機,也與他的政治立場有關。當時北宋王朝正面臨著內憂外患,王安石變法引發了激烈的政治斗爭。司馬光作為保守派的代表,雖然在政治上失意,但他希望通過編纂歷史典籍,為統治者借鑒,從而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

    宋神宗元豐八年(公元1085年),神宗去世,年僅十歲的哲宗即位,高太後垂簾听政。高太後一向反對王安石變法,于是召回了被貶謫的司馬光,任命他為門下侍郎,後又升為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相當于宰相。

    此時的司馬光已經六十八歲,身體也不太好,但他依然以天下為己任,上任後立即著手廢除新法。在他看來,王安石的新法雖然初衷是好的,但在執行過程中出現了很多弊端,導致民不聊生。他認為“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則修之,非大壞不更造也”,主張恢復舊制,與民休息。

    司馬光的這一做法,雖然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但也引發了不小的爭議。尤其是他不分青紅皂白,幾乎廢除了所有新法,包括一些確實對國家有利的政策,這種過于保守的態度,也受到了後世的一些批評。

    不過,平心而論,司馬光的出發點是好的,他只是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國家回到他所認為的正軌上來。在擔任宰相的一年多時間里,他夙興夜寐,勤奮工作,以至于積勞成疾,最終在元佑元年(公元1086年)九月與世長辭,享年六十八歲。

    司馬光去世後,宋哲宗親自為他撰寫碑文,賜謚號“文正”。“文正”是古代文臣最高的謚號,可見朝廷對他的評價之高。而他的遺體被安葬在夏縣的祖墳,也就是現在的司馬光墓,成為了後人憑吊的場所。

    回顧司馬光的一生,他既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也是一位偉大的史學家。他的政治主張雖然帶有一定的保守性,但他的忠誠、正直和責任感,卻是值得肯定的。而他主持編纂的《資治通鑒》,更是為中國史學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喜歡中國野史大甩賣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中國野史大甩賣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中國野史大甩賣》,方便以後閱讀中國野史大甩賣第6章 砸缸少年司馬光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中國野史大甩賣第6章 砸缸少年司馬光並對中國野史大甩賣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