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敗者重生記

第138章 聖地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懶星一枚 本章︰第138章 聖地

    火車穿過秦嶺隧道時,車廂突然暗了下來。

    "別怕,只是隧道。"我輕聲說,感受著綠皮火車在鐵軌上的輕微震動。由于巴省旅行社已經啟程返回巴省了,而燕京旅行社在延安等我們。所以,我們去延安是乘坐綠皮火車,包下了三個車廂。

    "徐仕林,你確定這次行程有意義嗎?"吳珍妮壓低聲音,"他們都說延安又窮又落後,而且..."她沒說完,但我知道她指的是什麼——西方媒體筆下的"紅色恐怖"敘事。

    "等到了你就知道了。"我笑了笑,轉頭看向窗外。陝北的黃土高原在晨光中呈現出一種溫暖的金色,溝壑縱橫的地貌像是一位老人臉上的皺紋,記錄著歲月的滄桑。

    車廂另一頭,麻理遜正用他那台昂貴的日本相機拍攝窗外景色。作為學生會副主席,他起初對這個"紅色之旅"持保留態度,但最終還是被我說服參加了。此刻他專注地調整著鏡頭,金絲眼鏡反射著窗外的陽光。

    "各位同學注意了,"我站起來拍了拍手,"再過半小時就到延安站。提醒大家,延安是革命老區,條件比較艱苦,但這里孕育了中國革命的勝利..."

    我的話被一陣突如其來的歌聲打斷。原來是坐在車廂前排的幾位當地老人自發唱起了《南泥灣》,蒼勁有力的嗓音回蕩在車廂里︰

    "花籃的花兒香啊~听我來唱一唱~"

    香港同學們先是驚訝,隨後有人跟著節奏輕輕打起拍子。珍妮瞪大了眼楮,顯然沒想到會在火車上遇到這樣的場景。麻理遜迅速轉向聲源,相機快門聲不斷。

    "這是陝北民歌,"我解釋道,"南泥灣是共產黨在延安時期開墾的荒地,後來變成了"陝北好江南"。"

    當大巴車駛入南泥灣時,連最挑剔的同學也發出了驚嘆。眼前是一片綠油油的稻田和果園,遠處山坡上梯田如波浪般起伏,與我想象中同學們預期的"荒蕪之地"截然不同。

    "不是說延安很窮嗎?"珍妮疑惑地問,"這看起來...很美啊。"

    "這就是我想讓你們看到的。"我指向窗外,"四十年前這里還是一片荊棘遍野、野獸出沒的荒地。359旅的戰士們一手拿槍,一手拿鎬,硬是把這里變成了良田。"

    我們在南泥灣大生產展覽館前下車。館內陳列著當年使用的簡陋農具——木犁、鐵鍬、紡車,每一件都磨損得厲害,顯然經歷了超乎想象的勞動強度。

    "這些工具...太原始了。"麻理遜俯身觀察一台紡車,小心地不去踫到展櫃,"難以想象用這些能開墾出那麼大的農田。"

    "當時國民黨對邊區實行經濟封鎖,"我解釋道,"共產黨提出"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口號。毛澤東、周恩來等領導人都親自參加勞動。"

    珍妮在一件打滿補丁的軍大衣前駐足良久。"這是...?"

    "王震將軍的大衣,"我看著說明牌,"他帶領359旅開墾南泥灣時穿的。據說補丁摞補丁,最後重了好幾斤。"

    同學們圍攏過來,車廂里那種輕松的氣氛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種肅穆的沉默。這些實物比任何教科書都更有說服力——它們訴說著一個與西方媒體報道截然不同的故事︰不是"殘酷的共產主義",而是一群理想主義者在極端困難條件下的奮斗與堅持。

    下午我們參觀了延安革命紀念館。在一幅巨大的照片前,我停下腳步——照片上是毛澤東在窯洞前給農民講課的場景,周圍坐滿了衣衫襤褸但神情專注的村民。

    "看這個,"我指著照片,"當時邊區開展了大規模的掃盲運動。共產黨人相信,要改變中國,首先要喚醒民眾。"

    "這跟歷史課本上說的不一樣..."一個同學小聲嘀咕,"英國人的書上說共產黨是用暴力強迫人民服從。"

    我沒有立即反駁,而是帶他們來到抗日軍政大學的復原場景前。"這里培養了十多萬干部,他們後來成為建設新中國的骨干。如果共產黨真如西方所說那麼殘暴,為什麼那麼多知識分子自願放棄城市生活來這里吃苦?"

    麻理遜認真地做著筆記,時不時推一下眼鏡。我知道他父親是英國人,母親是香港人,他的世界觀受西方影響很深。但此刻,我看到他眼中閃爍著疑惑——那些根深蒂固的認知正在被動搖。

    參觀接近尾聲時,我們遇到了一位特殊的老者。他穿著樸素的藍色中山裝,正在給一群小學生講解。從他標準的普通話中,我听出了些許上海口音。

    "這位是王建國老師,"紀念館工作人員介紹道,"他是上海知青,70年代在延安插隊,後來留在這里教書。"

    知青!我眼楮一亮。這正是香港同學們最感興趣的群體——在西方敘事中,知青是被迫離開城市、遭受"迫害"的一代。我立刻邀請王老師給同學們講講他的經歷。

    "我是1970年來的延安,"王老師的聲音溫和但有力,"當時我才17歲,和你們現在差不多大。"他指著牆上一張知青勞動的照片,"看,那就是我們開荒的場景。"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您...是被迫來的嗎?"珍妮鼓起勇氣問道。

    王老師笑了︰"當時確實有政策要求,但"被迫"這個詞不準確。我們那一代人有很多是真心實意想為國家做點事的。延安雖然艱苦,但這里的人民教會了我很多東西——堅韌、樂觀、腳踏實地。"

    他挽起袖子,露出手臂上的一道疤痕︰"這是開荒時留下的。當時醫療條件差,是村里的老赤腳醫生用土方子給我治好的。"他的眼神變得深遠,"後來我考上了大學,可以回上海,但我選擇留下來。因為我覺得這里更需要我。"

    麻理遜突然開口︰"西方媒體說知青是被洗腦的一代,您怎麼看?"

    王老師不慌不忙︰"年輕人,你知道什麼是真正的洗腦嗎?是只讓你听到一種聲音。我在延安,可以收到家人的信,可以讀各種書籍——當然,那個年代書籍確實有限。但真正的洗腦,是像某些國家那樣,把不符合自己利益的歷史全部抹去,只留下片面的描述。"

    他的話讓香港同學們陷入沉思。我知道,這種來自親歷者的直接證言,比任何理論說教都更有力量。

    傍晚,我們來到楊家嶺革命舊址。夕陽給毛澤東住過的窯洞鍍上一層金色,棗園里的果樹在微風中沙沙作響。同學們三三兩兩地坐在石凳上,氣氛比來時沉靜了許多。

    "仕林,"珍妮走到我身邊,"我有個問題。如果共產黨真的那麼好,為什麼現在中國還這麼...落後?"她用了"落後"這個詞時有些猶豫,但我知道這是很多香港同學的疑問。

    我沒有直接回答,而是指向遠處新建的樓房和蜿蜒的山路︰"珍妮,四十年前這里連電都沒有。現在你看,雖然比不上香港繁華,但變化是實實在在的。發展需要時間,特別是中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基礎薄弱的國家。"

    麻理遜也加入了討論︰"西方媒體總是拿中國的人權問題說事..."

    "什麼是人權?"我反問道,"是空洞的口號,還是實實在在的生活改善?我爺爺告訴我,解放前他經常挨餓,現在雖然不富裕,但全家人能吃飽穿暖,孩子們能上學——對他來說,這就是最基本的人權。"

    夜色漸深,我們在毛澤東舊居前的空地上舉行了一場簡單的討論會。同學們的問題五花八門,從土地改革到文化大革命,從計劃經濟到改革開放。我盡我所能回答,也坦誠有些問題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關鍵是要用自己的眼楮看,自己的頭腦思考,"我總結道,"不要盲目相信任何一方的宣傳,包括我的。香港即將回歸,你們這一代人將見證"一國兩制"的實踐。與其听信西方的妖魔化,不如親自觀察、判斷。"

    離開延安去燕京的火車上,氣氛明顯不同了。同學們三三兩兩地討論著所見所聞,有人翻閱在紀念館買的書籍,有人整理照片。珍妮靠窗坐著,手里拿著一個在南泥灣買的草編螞蚱——當地老人現場教我們編的。

    "仕林,"她突然說,"謝謝你帶我們來這里。我...我以前從沒想過這些問題。"

    麻理遜走過來,遞給我一張紙條︰"這是我整理的幾個問題,關于延安時期的民主實踐。你能推薦一些書嗎?"

    我接過紙條,心中涌起一陣欣慰。改變根深蒂固的觀念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至少,他們開始思考了,開始質疑那些被灌輸的刻板印象了。

    火車駛入夜色中,窗外偶爾閃過的燈火像是散落的星辰。我想起臨行前教授的話︰"香港的未來,取決于年輕一代對祖國的認識。"此刻,看著這些沉思的面孔,我相信,這次延安之行已經在他們心中播下了思考的種子。

    無論前路如何,至少他們開始嘗試用自己的眼楮,而非他人的濾鏡,來看待這片土地和它的歷史了。而這,正是我組織這次旅行的初衷。

    喜歡失敗者重生記請大家收藏︰()失敗者重生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失敗者重生記》,方便以後閱讀失敗者重生記第138章 聖地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失敗者重生記第138章 聖地並對失敗者重生記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