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底,溯長江赴三線,因鐵路繞行且未貫通,擇1275公里水路。客輪載夢西行,青年學雷鋒守紀律,考綠君子勇擔頂層甲板沖洗,既勞作又私享三峽奇景,江闊雲低,浪卷千帆,難忘江上崢嶸歲月。
——————
為什麼乘船溯流西行?乘火車不是更快更好嗎?
1964年從武漢到重慶的鐵路里程約為2,195公里,需繞行京廣、湘桂、黔桂及川黔線,中途轉車5次。而且貴陽—重慶川黔線)一段還沒有貫通,直到1965年才通車。
而長江水道只有1275公里,在那個時代,與鐵路2195公里相比,無論是從經濟、安全、舒適,顯然,走水路是最優的。
1964年從武漢到重慶的鐵路是這樣一段一段走的︰
武漢—長沙京廣線)︰約362公里。京廣線是南北干線,連接武漢與長沙。
長沙—株洲京廣線)︰約52公里。株洲是京廣線與滬昆線的交匯樞紐。
株洲—衡陽京廣線)︰約173公里。衡陽為湘桂鐵路起點。
衡陽—桂林湘桂線)︰約362公里。湘桂鐵路于1954年全線通車,連接湖南與廣西。
桂林—柳州湘桂線)︰約176公里。柳州是黔桂鐵路的起點。
柳州—都勻—貴陽黔桂線)︰約607公里。黔桂鐵路柳州至貴陽段于1959年全線通車,1964年已投入運營。
貴陽—重慶川黔線)︰約463公里。川黔鐵路于1965年全線通車,但1964年尚未完全貫通。數據參考deepseek查詢資料)
現在高鐵的高速發展,重慶至武漢只有800公里,這是半個世紀以後的事情。
……
在那個年代,當時武漢通往重慶的交通,唯一只有長江水運,不過水路還是比較方便的。我們乘船溯流西行。
沿著長江這條黃金水道,溯流而上,向西行進。那艘客輪雖然不是特別豪華,但足以承載我們這些三線建設者,以及他們的夢想和希望。
我們單位有一個特別的稱號——“不穿軍裝的解放軍”。這不僅僅是一種榮譽,更是一種責任和使命。
在漫長的旅途中,青年團組織了一系列活動,旨在培養團員和青年們的精神風貌。我們學習雷鋒無私奉獻的精神,學習解放軍嚴明的紀律和作風。
在船上,我們主動幫助船員分擔工作,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打掃衛生、沖洗甲板、食堂摘菜或餐廳送飯送菜等。
沖洗甲板是一項既辛苦又需要勇氣的工作,尤其是頂層的甲板。那里層高、風大、浪急,船身晃動得厲害,讓人感到頭暈目眩。因此,許多人都不願意去或者說是不敢頂層工作。
但我不同,我從小在江邊長大,水性極佳,平衡感也很好。小時候,朋友們甚至給我起了個綽號“浪里黑條”,這源自于我在水中矯健的身姿和出色的游泳技巧。
因此,我主動請纓,要求上頂層沖洗甲板。其實,我心里還有個小算盤,我對壯麗的三峽風光早已心馳神往,我可不願意錯過在頂層觀賞三峽的機會。
盡管頂層危險,但對于我這個曾經橫渡過長江的水中健兒來說,那不過是小菜一碟。
頂層禁止游客觀光,但正因為如此,那里清靜無擾,視野開闊,我可以一邊勞動,一邊盡情欣賞三峽的美景,這對我來說,真是勞動與觀賞兩不誤。
從武漢到枝江的這一段江面,寬闊而壯觀,自古以來就有“楚地闊無邊,蒼茫萬頃連”的美譽。我曾經在湖北冶專學習時,有幸參與了枝江的建校工作,對這一段水域頗為熟悉,江輪在平靜壯麗的江面破浪前行。
我除了完成我的頂層甲板沖洗任務外,有時也會到其他崗位上幫忙。在忙碌中,時間不知不覺地流逝,江闊雲低,浪卷千帆,那些難忘的江上崢嶸歲月,也成為了我一生中難忘的美好記憶。
喜歡196307出道馬鞍山cjz請大家收藏︰()196307出道馬鞍山cjz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