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國際局勢動蕩下,毛澤東提出三線建設戰略,四川成為西南戰略核心。重慶依托抗戰陪都時期的軍工基礎,以重鋼、特鋼為支柱,整合七大兵工廠構建常規武器基地;攀枝花鋼鐵基地與成昆鐵路構成"兩點一線"戰略骨架。冶金部一冶承建的2350工程重鋼中板廠)實現當年設計、當年搬遷、當年建設、當年投產的"三線速度",將鞍鋼設備整體西遷劉家壩,在長江水運與天府煤礦能源支撐下,為艦艇鋼生產打通全鏈條。這場工業遷徙既重塑了中國戰略縱深,也激活了重慶百年工業基因。
——————
1964年初,中央成立了以余秋里為首的國家計委,準備研究從1965年開始實施的第三個五年計劃。在討論“三五”計劃該做什麼的時候,毛澤東提出了備戰備荒為人民的思想。
毛澤東提出這樣的思想,是在一個特殊的歷史背景下,對當時的國際形勢進行認真分析和判斷後作出的。1964年,“北部灣”事件,美國逐步擴大對越南的侵略︰地面部隊進攻南方,飛機不斷轟炸北越。美國軍用飛機經常飛到廣東、廣西和海南,我國的空軍也經常與美發生沖突,還曾多次擊落美國的軍用飛機。再加上1962年蔣介石叫囂反攻大陸,在東南沿海派一些特務來騷擾,美國海軍第七艦隊也經常在台灣海峽游弋,這些都對中國造成了極大的威脅。在這種情況下,根據中國抗美援朝戰爭的經驗和甦聯衛國戰爭的經驗,要警惕美國有所行動,毛澤東提出了備戰的主張。
1964年5月15日到6月17日召開的中央工作會議上作出了進行大三線建設的重大決策。5月到8月期間,毛澤東在各種場合又多次講到備戰問題。8月17日,他在中央書記處的一次會議上明確提出,要準備帝國主義可能發動的侵華戰爭,而現在的工廠都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區,不利于備戰。如果打起仗來,像甦聯的衛國戰爭時倉促西撤,臨時搬遷損失太大,所以毛澤東講要有所準備。
西南和西北是三線建設的重點地區。西北自然地理條件比較差,特別是雨水比較少,不適于人口居住,因此西北要大規模展開生產力布局也不容易西北主要是在關中,今天河西走廊的蘭州到玉門一線,主要是酒泉的鋼鐵基地)。所以三線建設的絕大部分投資放在了西南,而西南的重點又放在四川。
當時四川七千多萬人口,57萬平方公里土地,農產品豐富,自然條件好,四川一個省相當于國際上一個大國,回旋余地大。抗戰時期,蔣介石之所以能夠維持,也主要是依靠四川,依靠四川的人力、物力、兵源。相對于整個西部來說,四川的基礎條件較好,尤其是四川的重慶。
根據毛澤東的指示,1964年9月召開了全國計劃工作會議,當時的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李富春正式宣布︰“三線建設的目標,是要采取多快好省的辦法,在縱深地區,即在西南和西北地區包括湘西、鄂西、豫西)建立一個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
他當時講了三個重點建設基地,一是“用三年或者更多一點的時間,把重慶地區,包括從綦江到鄂西的長江上游地區,以重鋼為原材料基地,建設成能夠制造常規武器和某些重要機器設備的基地”。
二是“用5年到6年的時間,把酒泉鋼鐵廠建設起來,依靠這個原材料基地,在西北地區初步建設起一個能夠制造常規武器和必要機械設備的基地”。
三是“用7年到8年時間,依靠攀枝花原材料基地,初步建立起一個比較完全的包括冶金、機械、化工、燃料等主要工業部門的基地。”而四川三線建設的重點,簡單地說就是“兩點一線”︰兩點是指重慶常規兵器生產基地和攀枝花鋼鐵工業基地,一線是指成昆鐵路。
其中,以重慶為中心的常規兵器工業基地的建設,包括國防工業內部配套項目,以及為兵器工業服務的基礎工業和機械工業配套項目。
按照1965年中共中央批準的計劃綱要,主要包括當時五機部新建擴建遷建的56個項目,擴大重慶鋼鐵公司的生產能力,加強重慶第二特殊)鋼廠的技術改造,興建長城鋼廠長城鋼廠設在四川的江油,但也是為重慶配套的),以及一機部安排的項目,還包括為重慶常規兵器配套的國防化學工業項目的建設。以上幾個方面共安排建設項目84個,14.1億元。這些項目除了少數是老廠改造外,大多數為新建擴建。這是全國計劃會上提出的。
選擇重慶作為常規兵器工業的建設基地,主要是由于重慶自身較強的工業實力。重慶歷來就是全國的特大城市,是抗戰時的陪都,解放初期的直轄市,後來又實行計劃單列。工業尤其是兵器工業本身就有一定基礎,特別是國民黨時期,如果不算關外,軍火工業80都靠重慶生產。重慶的七大老廠望江、長安、建設、空壓是七大廠中的四大金剛,在全國舉足輕重,另外有嘉陵、長江、江陵)在全國佔有重要地位。解放後的“一五”和“二五”時期又進行了擴建,1956年引進消化了甦聯的制式武器,實力更加雄厚。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重慶本來就是一個綜合性的老工業基地,配套能力很強,原材料工業有一定的基礎,特別是重鋼、特鋼重慶第二鋼鐵廠)。重鋼解放前是張之洞建立的漢陽鐵工廠,後來搬到重慶成為國民黨的29兵工廠,本來就是為兵工服務的。特鋼原來是劉湘的兵工廠,1936年建,生產鋼材、迫擊炮和炮彈。解放後兩個廠都進行了擴建,重鋼的鋼材品種是比較齊全的,特鋼的各種軍工用鋼在國內也很有地位,這兩個廠為重慶的鋼鐵工業奠定了基礎。
此外,重慶的機械工業和化學工業也有一定的基礎。作為老工業基地,重慶的自身條件比較好,在長江邊上,交通方便。
當時雖然只有一條鐵路,但川黔鐵路快要建成了,特別是依靠長江黃金水道,為重慶的工業產品輸出創造了條件。
另外,重慶的能源條件比較好,有豐富的煤炭資源,國民黨時期就開始開采南桐、天府煤礦,重慶發電廠屬于“一五”時期156項重點項目之一,1959年後又擴建,安裝了8台甦聯的1.2萬瓦發電機,60年代又開始新建4x5萬瓦機組,是當時西南最大的火電廠。
當時為了給兵器工業配套主要生產兵器工業的靶板鋼和軍用艦艇鋼),把鞍鋼的中板廠完整地搬遷到重慶劉家壩,就是現在的重鋼中板廠,1965年開始搬遷。
我們單位的名稱經歷了一次重要的變革,從原來的武漢冶金建設公司,轉變為冶金部第一冶金建設公司。這個新的名稱不僅更具權威性,也更準確地反映了我們公司在冶金行業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冶”這個簡稱簡潔明了,方便人們在日常交流中使用。它代表著我們公司在冶金建設領域的卓越成就和專業實力。作為國家直屬企業,我們肩負著重要的責任和使命,致力于為國家的冶金事業和三線建設做出更大的貢獻。
一冶受命西進入川,在那個充滿激情與奮斗的年代,建設2350工程重鋼中板廠),該工程當年設計、當年搬遷、當年建設、當年投產創造了“四個當年”的三線速度。
一冶的建設者們不畏酷暑嚴寒,夜以繼日,攻堅克難。他們嚴格把控質量關,每一道工序都精益求精,力求將 2350 工程打造成一座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優質工程。
終于,經過不懈的努力,2350 工程在當年順利投產,創造了“四個當年”的三線速度奇跡。這一成就不僅彰顯了一冶人的實力和拼搏精神,更為國家的三線建設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
喜歡196307出道馬鞍山cjz請大家收藏︰()196307出道馬鞍山cjz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