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都是皇帝了,誰還當木匠

第491章 富藏于民?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柯久 本章︰第491章 富藏于民?

    吱呀。

    推門聲響起,負責恭送六部九卿出宮的司禮監掌印太監去而復返,默默回到了朱由校身旁,表情很是肅穆。

    剛剛群臣商議遼東戰事的時候,天子臉上的狡黠雖是轉瞬即逝,但卻沒有瞞過他的眼楮。

    如若他所料不差,只怕身旁的這位少年天子,心中已是有了新的謀劃。

    "大伴,那南京戶部右侍郎李養正是否抵京?"果不其然,不過盞茶的功夫,乾清宮暖閣內的沉默便被打破,年輕天子不辨喜怒的聲音也是幽幽響起。

    "回稟陛下,李大人已是抵京多日了。"聞言,老太監便是趕忙回稟道,臉上露出一抹了然。

    這南直隸乃是大明的經濟命脈,不僅掌握著貫穿南北直隸的漕運,更是因地制宜的誕生了無數富紳豪商。

    但在經濟高度發達的同時,南京的賦稅卻連年降低,遠遠無法與偏居一隅的"前宋"相提並論。

    此時天子突然提及前些時日進京述職的兵部右侍郎李養正,估摸著是打算向南方那些家財萬貫,卻用各種各樣手段"逃稅"的富紳豪商們動手了。

    "唔,讓他明日進宮來見朕吧。"

    不置可否的點了點頭,朱由校便依著腦海中瑣碎的記憶,自桌案上尋找著特意被他單獨擱置的奏本。

    自從山東白蓮賊首徐鴻儒兵敗身亡之後,曾經在背地里與他"打擂"的諸多勢力便是銷聲匿跡或"斷臂求生"。

    其中包括但不限于兗州魯王府,曲阜的衍聖公府,南直隸的勛貴們以及坐擁漕運便利中飽私囊的有司官員。

    而這李養正,便是在漕運恢復之後,由朝中六部九卿,經過"廷議"的方式,新推選出來的漕運總督。

    關于李養正過往的履歷,朱由校倒是專門做過了解,知曉其人曾于萬歷年間巡撫兩河,政績不俗,屢次受到萬歷皇帝的嘉獎,並因功擢升為南京戶部右侍郎。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這位常年在地方上任職的老臣雖然不是"東林"出身,但卻與大理寺卿鄒元標等人交情頗深。

    如若不是朱由校有感漕運積弊多年,公器私用的現象屢禁不止,有意恢復"漕運總督"整飭運河,這李養正極有可能順勢接替"因病還鄉"的汪應蛟,成為大明新一任的南京戶部尚書。

    "陛下,在這呢.."

    見朱由校不斷翻閱桌案上的奏本,心思縝密的王安很快便猜到眼前年輕天子的心中所想,並將特意被司禮監標紅的奏本呈遞至朱由校面前。

    按理來說,以李養正南京戶部右侍郎的身份,理應在進京當日,便進宮面聖述職,聆听聖諭。

    但好巧不巧,在李養正抵京當日,有關于遼鎮建奴異動的八百里加急也被一並擺到了朱由校的桌案之上。

    故此,這位理應代天巡狩的封疆大吏,便足足在京中停滯了半月之久,無人問津。

    "好。"

    順手接過奏本之後,朱由校便神情嚴肅的翻閱起手中奏本的內容,沉重的呼吸聲使得暖閣中的氣氛驟然嚴肅起來。

    眼前這封被他短暫擱置的奏本自然是出自于李養正這位封疆大吏之手,其內容無外乎與南直隸的稅收有關。

    但或許是為了證明自己的價值,或許是為了劃清自身與"東林"的關系,這位在南京戶部任職多年的高官,竟是十分罕見的提及了尋常官員語焉不詳的"兩淮鹽政"。

    作為歷朝歷代中央王朝視為禁忌的"鹽稅",太祖朱元璋于建國之初,便在淮揚等地設立了轉運鹽使司衙門,管理各自的鹽場。

    此後兩百余年間的時間里,朝廷又在兩浙,山東,福建等地增設轉運鹽使司衙門,專門管理鹽政。

    但不知何故,盡管開設的鹽場越來越多,規模也越來越大,但南直隸每年交由朝廷的"鹽引錢"卻由國朝初年的四百余萬兩白銀,驟降至一百萬兩出頭。

    至于風靡大明兩京十三省的"茶場",更是只能為朝廷繳納可憐的幾萬兩稅額。

    如此怪異的"稅額",但在朝野中卻是成為了眾臣心照不宣的事實,輕易無人敢于觸踫。

    "呵,這個李養正,倒是敢說.."

    許久,年輕天子略有些驚詫的感嘆聲于暖閣中響起,深邃的眸子則是不由自主的投向南方。

    自成祖遷都北京之後,留守當地的勛貴豪紳們便利用手中權利,不斷掠取朝廷的利益,蠶食大明的國本。

    如今,這些蛀蟲們早已是沆瀣一氣,密不可分了。

    "陛下,事關重大,萬萬不可輕舉妄動啊!"

    一直在緊張注視朱由校神情變化的老太監王安聞言撲通一聲便是跪倒在地,隨即便語重心長的勸諫道。

    這兩淮鹽政可不比眼下朝廷正在北直隸大力推行的"農政"以及稅率遠低于前宋的"商稅",這些世代于當地傳承的鹽商們早已將"鹽場"視為囊中之物,不容任何人染指。

    毫不客氣的說,以這些鹽商積累的人脈和勢力,只怕連朝廷的詔令都不一定好使。

    遙想萬歷年間,御極多年的神宗皇帝有感于南直隸賦稅連年降低,僅僅是派遣巡按御史和內官前往甦州府,針對"織造署"進行整飭,便惹得當地數萬織工暴動,毆打稅吏,鬧出了不少人命,不得不草草收場。

    隸屬于皇室直接轄制的"甦州織造署"尚且如此,兩淮鹽商們的手段必然更加過激。

    鹽政,直接關系到淮揚等地的穩定,實在不可輕舉妄動。

    "大伴放心,"聞听耳畔旁急切的呼喝聲,朱由校略有些凌亂的思緒便被重新拉回到了現實,轉而淡然的頷首道"朕心中有數。"

    回想自己前些時日的所作所為,無論是復建稅課司,還是允準吏員轉官,勉強都可以歸咎于"祖制",多多少少能夠減少來自于民間和百官的阻力。

    唯獨這兩淮鹽政,卻是從太祖朱元璋建國開始,便定下了基調,此後歷任大明天子從未予以改變。

    只可惜天不遂人願。

    太祖當年破例允準鹽商們"承包"鹽場,每年按照"鹽引"向朝廷繳納賦稅的初衷乃是為了盡快恢復民生,恢復社會秩序,並達到"富藏于民"的效果。

    但以大明的現狀來看,這所謂的"富藏于民"卻早已成為了一句笑話。

    想到這里,朱由校的眼神便是一冷,轉而念念有詞的低喃道。

    "不破不立吶!"

    喜歡大明︰都是皇帝了,誰還當木匠請大家收藏︰()大明︰都是皇帝了,誰還當木匠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大明︰都是皇帝了,誰還當木匠》,方便以後閱讀大明︰都是皇帝了,誰還當木匠第491章 富藏于民?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大明︰都是皇帝了,誰還當木匠第491章 富藏于民?並對大明︰都是皇帝了,誰還當木匠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