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臣請督建遼東鐵騎。"
"唯有兩萬精銳鐵騎,我大明才可固守沈陽,恢復故土。"
待到君臣二人邁入幽靜的乾清宮暖閣,經略熊廷弼一眼便瞧見了掛在牆上的大明輿圖,神情頗為激動的昂揚道。
前段時間的戰事雖是以建奴退軍,朝廷取勝而告終,但熊廷弼卻從中見識到了建奴的凶狠。
從始至終,被努爾哈赤視為"建國之本"的紅黃鐵騎皆不曾親自上陣,但沈陽城依舊一度岌岌可危。
如若建奴下次穩固後方之後有備而來,沈陽城必將面臨更加嚴峻的考驗。
更何況,如若想要"犁庭掃穴",恢復遼東故土,僅不是靠著堅城利炮便能夠做到的。
"愛卿需要多少錢糧,"望著眼前因為激動,導致臉上的褶皺都是擠到一起的遼東經略,案牘的年輕天子並沒有出言打斷,而是待其"慷慨激昂"過後,方才有條不紊的追問道。
無論是為了應付日漸猖獗的建奴,亦或者未雨綢繆,提防虎視眈眈的蠻夷土司,操練一支精銳鐵騎,都是勢在必行之事。
對此,朱由校自無不可。
興許是知曉眼下大明國庫捉襟見肘,自己若要操練精銳鐵騎,勢必要指望天子的"私房錢",一向果斷的遼東經略竟是為之語塞片刻,好半晌之後方才有些為難的低喃道"怕是需要百萬兩之多..."
騎兵的花費本就十倍于尋常步卒,遑論遼鎮建奴皆是身經百戰的精銳老卒,官兵唯有在兵刃甲冑和日常的吃穿用度上下功夫,方才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縮短雙方察覺。
嘶。
听聞遼東經略請餉百萬,陪伴在朱由校身旁的司禮監掌印太監王安便倒吸了一口涼氣,眼神很是駭然。
如今大明太倉庫一年的歲入不過四五百萬兩,熊廷弼一張嘴便是朝廷一年五分之一的稅收?
如若說話之人不是熊廷弼,王安早就怒罵出聲,動輒便是百萬兩錢糧,莫不是打算造反?!
輕輕擺手,示意王安將暖閣內同樣驚詫不已的宮娥內侍屏退,朱由校轉而看向面色微微有些漲紅的熊廷弼,輕聲詢問道"滿桂不是下轄數千京營鐵騎留守沈陽?"
"此外,寧遠錦州等地的騎兵們同樣齊聚沈陽,加起來或有萬余人?"
為了穩固遼東局勢,他可是將自己的"中央軍"都派遣到了遼東,直接听從熊廷弼的調遣。
"陛下,建奴上馬為民,下馬為動,動輒便是傾巢而出,我大明若是野戰能力不足,便只能困守孤城.."猶豫片刻,熊廷弼凝眉沉聲回應。
昔日李成梁之所以能夠縱橫遼東,所向披靡,甚至令朝廷投鼠忌器,最為重要的原因便是其麾下掌握有一支人數約莫在兩萬上下的精銳鐵騎。
靠著這支精銳鐵騎,李成梁所向披靡,令女真和蒙古諸部皆是為之臣服,不敢有半點逾越。
听得此話,案牘後的朱由校也是輕輕頷首,知曉熊廷弼所言並非危言聳听,畢竟在原本歷史上,隨著遼沈防線崩潰,遼鎮建奴便在皇太極的率領下將重兵把守的"寧錦防線"視為無物,肆無忌憚的率兵突襲關內,徹底改寫了戰爭的走向。
"朕信你。"半晌,年輕天子鏗鏘有力的聲音便似一道驚雷,在熊廷弼的耳畔旁炸響。
雖然僅有三個字,但卻瞬間在熊廷弼的心底間掀起了萬千漣漪,令其魁梧的身軀肉眼可見的顫抖起來。
放眼歷史長河,百萬錢糧,邊陲重鎮,封疆大吏,強敵環伺,這其中的任何一個字眼都足以令中樞帝王坐立不安。
但他听到了什麼?天子說相信他。
"臣,萬死難以報陛下鴻恩!"這一刻,平日里能言善辯的遼東經略也是為之語塞,只是目光炯炯的盯著案牘後的天子,恨不得即刻領兵踏平赫圖阿拉。
"王大伴,此事由你親自去操辦。"自案牘後起身,朱由校親自將熊廷弼攙起,並扭頭朝著身旁的王安吩咐道。
事關重大,即便是所需錢糧皆由內帑而出,只怕也會在外朝議論紛紛,甚至引來諸多不必要的麻煩。
畢竟,百萬兩的軍餉,著實有些駭人了。
"此戰過後,料想建奴國內也是眾說紛紜吧。"沉吟片刻,朱由校重新發問。
女真建奴傾巢而出,卻不曾想于沈陽城外損兵折將並無功而退,料想即便是以努爾哈赤于國內的威信,也難免出現些許怨言吧。
此話一出,遼東經略熊廷弼頓時來了精神,趕忙回稟道"陛下英明,老酋努爾哈赤為了維系其至高無上的地位,不惜誅殺國內大臣,並強行功伐朝鮮。"
"但受限于寬甸六堡已被我大明奪回,建奴不得不舍近求遠,從別處興兵朝鮮,至今尚未強渡鴨綠江"
也許是努爾哈赤在"沖動"過後迅速認清了現實,也許是領兵的阿敏自作主張,依著從建奴國內傳回的消息,在過去的半個多月時間里,興師動眾的瓖藍旗韃子們始終在深山老林中徘徊,始終未曾于鴨綠江畔露面,更別提強攻朝鮮。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畢竟已然正式歸屬登萊鎮管轄的副總兵毛文龍已是領著其麾下士卒于海外孤島開鎮建軍,隨時等候著"筋疲力盡"的建奴出現。
"如此便好。"
"料想建奴短時間內將無力犯我邊陲了.."早先從登萊的消息,已然驗證了眼前遼東經略的說辭。
但令朱由校稍有些詫異的便是,作為"受害者"的朝鮮,面對著來勢洶洶的女真建奴,卻始終沒有流露出半點慌亂和驚恐?
他甚至听聞,朝鮮對于毛文龍所部于海外孤島開鎮建軍一事也興致缺缺,毫不上心,似乎根本不擔心茹毛欣血的建奴會強渡鴨綠江。
此等反常的舉動,實在是不像朝鮮人貪生怕死的作風吶。
"朝鮮那邊,愛卿還需上點心,不可對其听之任之.."簡單沉吟過後,朱由校便是一臉認真的叮囑道。
若無意外,只怕用不了太長時間,遠在數千里之外的西南,便會發生一場足以令整個大明為之震動的騷亂,他實在沒有多余的精力關注國弱民窮的朝鮮。
"臣,肝腦涂地!"
幽靜的暖閣中,清脆的叩首聲再度響起,遼東經略往日堅毅的聲音已是微微有些顫抖。
此時,一抹晨曦猛然刺破稀薄的晨霧,透過半開的窗柩,映入朱由校清瘦的臉頰之上。
天光大亮。
...
元年五月,經略熊廷弼請餉百萬。
<<>國榷>
喜歡大明︰都是皇帝了,誰還當木匠請大家收藏︰()大明︰都是皇帝了,誰還當木匠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