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十三,易出行。
京師的年關氣氛已然逐漸淡去,各個有司署衙均是恢復了應有的秩序,有關于天子"秉公執法",將洛陽福王朱常洵廢為庶人的趣聞也逐漸從京師百姓茶余飯後的閑談中消失。
大明這艘巨輪經過短暫的休整,重新開始了航行。
天色尚未大亮,恢弘的玄武城門便被五城兵馬司差役緩緩推開,大明天子朱由校再一次"喬裝打扮",領著數十名錦衣衛緹騎,在周遭士卒敬畏的眼神中,揚長而去。
隨著氣候漸暖,對于遼鎮局勢稍有了解之人,都逐漸嗅到了空氣中"一觸即發"的緊張味道。
而廣寧巡撫薛國用及遼東經略熊廷弼幾乎日日都有新的奏本經由通政司被呈遞進宮,前者匯報大軍物資準備情況;後者則是敘述女真國內兵馬調動頻繁,渾河以東煙塵漫天。
如此明顯的"征兆"瞬間便引起了朝中袞袞諸公們的重視,兵部尚書王在晉及戶部尚書李汝華皆是如臨大敵,不斷于署衙召開會議,預演各種情況,以備不時之需。
但因戶部尚書李汝華終究上了年紀,且精力有限的緣故,在其被迫"缺席"的情況下,作為戶部左侍郎的畢自嚴則是"挺身而出",負責主持戶部政務。
明眼人都知曉,待戶部尚書李汝華功成身退之後,這名由天子親自擢升的戶部侍郎,便是下一任戶部尚書的人選。
興許是知曉"大勢所趨",朝中東林雖然不滿天子信重武人,終日于城外軍營廝混,但卻也不敢"消極怠工",只能眼睜睜望著天子于軍中的影響力與日俱增,卻又無能為力。
...
"大明萬勝!"
"向前!"
西山腳下旌旗獵獵的校場中,地動山搖的喊殺聲震天動地,引得遠處山林間鳥獸哀鳴,聲勢非凡。
早已修繕完畢的觀武台上,大明天子朱由校一身甲冑,滿臉欣慰的望向朝中士氣高昂的將士們,其身後還有諸多武將作陪。
明軍不滿餉,滿餉不可敵。
在朱由校將貪贓枉法的勛貴以及中飽私囊的將校盡數于京營剔除之後,曾經名存實亡的"中央軍"迅速煥發了新的生機。
尤其是在"足額足餉"的誘惑下,在諸多"佔役"被驅散後,一度呈現"人丁凋零"的京營迅速于北直隸諸多府縣招募了足夠多的青壯,並且投入訓練之中。
如今駐扎在西山腳下的京營士卒雖然依舊不足兵冊編制上的五成,滿打滿算也不過二十余萬人,但無論是士卒的精神樣貌亦或者戰斗力均不可同日而語。
至少除了眉眼間些許未曾褪去的青澀之外,誰也瞧不出眼前這群披甲執刃的士卒們,在幾個月前還是背朝黃土的莊稼漢。
依著滿桂,黃得功等武將的說法,眼前校場中的士卒們雖不敢說與遼鎮精銳相比,但比之駐扎在全國各地,疏于操練的衛所官兵卻是強上不少。
唯一美中不足的,便是尚沒有經歷過戰爭的洗禮,戰場經驗仍有些匱乏。
"秦總督練兵有方,朕深感欣慰。"待到校場中的演武結束後,嘴角始終噙著一抹淡笑的朱由校便是輕輕頷首,朝著氣喘吁吁,疾步朝著自己走來的京營總督秦良玉贊賞道。
同時,朱由校還不忘多瞧了幾眼亦步亦趨跟在秦良玉身後的馬祥麟,眼中光彩更甚。
作為秦良玉和其丈夫馬千乘的長子,馬祥麟自幼便開始習武,並且分別繼承了父母的勇武及謀略。
因為馬祥麟慣使一桿亮銀色長槍,昔日在四川的時候,便有了"小馬超"的綽號。
"陛下謬贊,微臣本分。"
面對朱由校的贊賞,京營總督秦良玉不卑不亢,堅毅的眼神下,並無太多感情波動。
不遠處校場中的士卒們之所以能夠在短短幾個月的時間里"脫胎換骨",除了她兢兢業業,將全部精力付諸于京營的原因外,還與朱由校的鼎力支持脫不開關系。
試問在如今貪腐成風的大明,有哪支軍隊在保證麾下士卒披甲執刃的同時,還能夠做到"足額足餉"?
望著眼前恪守臣子本分的秦良玉,朱由校心中滿意更甚,稍作沉吟之後,便是揚聲道"周將軍已然隨袁卿趕赴登萊整飭行伍,五軍營群龍無首.."
"日後,五軍營武臣的差事便由瑞征擔著吧.."
聞言,京營總督秦良玉便是一愣,隨即下意識的便打算出聲,卻不曾眼前的天子對于她的反應早有預料,直接以不容置疑的語氣吩咐道"朕相信爾等。"
"臣,叩謝陛下。"幾個呼吸過後,與朱由校年紀相仿的馬祥麟終是反應了過來,撲通一聲便是跪倒在地,微微顫抖的聲音中充斥著溢于言表的激動。
相比較這觀武台上的滿桂,黃得功等人,他馬祥麟可謂是寸功未立,但天子依舊將號稱"京營之最"的五軍營交到了他的手上,這是何等的信任。
心神激蕩之下,馬祥麟恨不得即刻便縱馬揚鞭趕赴遼鎮,借此回報天子的信任。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日後用心辦差就是.."微微一笑過後,朱由校便點頭示意眼前的馬祥麟起身。
這京營不僅是他在朝中"大刀闊斧"改革的底氣所在,更是他日後振興皇權的根基,勢必要牢牢握在手中。
似是想起什麼似的,朱由校突然朝著另一側的御馬監提督太監魏忠賢吩咐道"待會回宮的時候,自營中點齊一支人馬,交由孫將軍統率。"
朱由校口中的"孫將軍"名為孫應元,乃是騰驤四衛中地位僅次于黃得功的武將,在"奉天門討餉"事情發生之後,便終日坐鎮紫禁城,以保皇城無虞。
"陛下,可是宮中有變?"听聞朱由校如此安排,身材魁梧的黃得功心中便是咯 一聲,隨即有些緊張的追問道,其余的武將們也是面露關切之色。
按理來說,以騰驤四衛的兵力,護持紫禁城應當是綽綽有余,但天子無故增派人手,莫不是察覺到了什麼?
近乎于下意識的,政治嗅覺頗為敏感的黃得功便于腦海中聯想到了前些時日被廢為庶人的福王朱常洵。
其母妃于萬歷朝執掌六宮數十年,門下黨羽不計其數,雖然如今已遷居仁壽宮養老。
但誰又敢保證,這紫禁城中沒有其殘存的死忠?
"不必驚慌.."眼見得周遭的心腹武將們均是一副如臨大敵的樣子,大明天子朱由校便是有些無奈的搖了搖頭,心中微微溫暖的同時,便不由自主的看向了遼東所在的方向,語氣一改之前的隨和淡然"遼鎮局勢一觸即發,朕擔心遼東將門按兵不動,還請黃將軍和滿將軍做好準備..."
自宣府張家口堡歸來之後,在朱由校的授意之下,御馬監提督太監魏忠賢及武臣孫應元便將騰驤四衛的騎兵及京營中的騎兵整合到一起,歸屬黃得功統率。
雖說相比較原本歷史上的"自亂陣腳",朱由校自詡這次已然做足了萬全的準備,但以祖大壽為首的遼東將門世家終究是個不容忽視的隱患。
為此,朱由校也不得不早做打算,有備無患。
"臣等遵旨。"听聞天子提及千里之外的遼鎮,黃得功及滿桂先是對視一眼,隨即便是異口同聲的躬身應是,眉眼間滿是激動。
全然不似尋常武將那般,對于遼鎮建奴,聞之色變。
相比較在這西山腳下"蹉跎歲月",他們更向往沖鋒陷陣,馬上搏殺的崢嶸歲月。
馬革裹尸,軍功封侯,方才是身為武將的畢生追求。
喜歡大明︰都是皇帝了,誰還當木匠請大家收藏︰()大明︰都是皇帝了,誰還當木匠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