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民富商甦半城

第151集︰數字浪潮的挑戰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竹晴園 本章︰第151集︰數字浪潮的挑戰

    第一章 浪潮之下的暗礁

    2023年的春天,對于甦曉而言,帶著一種沉甸甸的儀式感。當她的手正式按在甦氏集團總部大樓那扇刻滿歲月痕跡的銅質門把手上時,窗外的世界,正經歷著一場比任何季節更替都更為迅猛的變革——全球數字經濟的浪潮,以摧枯拉朽之勢,拍打著所有固守傳統的堤岸。

    甦氏企業,這棵扎根于制造業土壤百年的大樹,此刻正感受著前所未有的搖晃。它的根系深扎在傳統工藝和規模化生產的沃土中,枝干上掛滿了“百年老字號”、“匠心傳承”的榮譽銘牌。然而,當數字經濟的颶風呼嘯而來,那些曾經引以為傲的厚重葉片,似乎也開始顯得滯重而不合時宜。

    甦曉坐在頂樓辦公室那張寬大的紅木辦公桌後,指尖無意識地劃過桌面細微的木紋。這張桌子是她的祖父,甦氏的傳奇創始人甦承宗當年親手挑選的木料,請名師打造的。它象征著甦氏的根基,也象征著某種沉甸甸的歷史包袱。

    “甦總,這是東南亞工廠自動化改造的最新進展報告。”助理小陳將一份文件放在她面前,語氣中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憂慮。

    甦曉翻開報告,目光快速掃過那些數據和圖表。眉頭,不可避免地蹙了起來。位于印尼的泗水工廠,是甦氏在東南亞的核心生產基地,承擔著集團近三成的產能。半年前,在她的推動下,工廠啟動了大規模的自動化改造,這是甦氏邁向數字化的第一步,也是關鍵一步。

    然而,現實遠比預想的殘酷。

    “技術壁壘”四個字,像針一樣刺痛了她的眼楮。報告里詳細羅列了種種問題︰進口的高端自動化設備與工廠原有老舊系統不兼容;本地技術工人缺乏必要的數字化操作和維護技能;甚至連最基礎的工業網絡布線,都因為廠房幾十年前的老結構而困難重重。更讓她感到壓力的是,改造預算已經超出了初期規劃的20,而進度卻滯後了近一個月。

    “老員工們的意見還是很大嗎?”甦曉抬起頭,問小陳。

    小陳苦笑了一下︰“是的,甦總。尤其是那些在泗水工廠干了二三十年的老師傅,他們覺得‘機器冷冰冰的,哪有手感靠譜’,‘花那麼多錢搞這些花哨的東西,不如多招幾個熟練工’。還有人私下說……說您是‘海歸回來的大小姐,不懂咱們老甦氏的土辦法’。”

    甦曉沉默了。她知道,這不僅僅是技術上的難題,更是觀念和文化上的踫撞。老牌制造業的基因里,流淌著對經驗、對手感、對“人”的絕對信任。而數字化、自動化,意味著將部分控制權交給“代碼”和“機器”,這對于習慣了“眼見為實,手摸為真”的老員工來說,無異于一種背叛。

    更讓她頭疼的還在後面。下午的董事會,是她接任ceo以來主持的第二次正式董事會。而議程上最重要的一項,就是討論年輕技術團隊提出的“工業互聯網中台”方案。

    這個方案,是由集團內部一支平均年齡不到30歲的it團隊主導設計的。他們的構想是︰通過搭建一個統一的工業互聯網平台,將分布在全球的各個工廠、供應鏈環節、甚至部分銷售終端的數據進行整合和打通,實現生產流程的可視化、智能化管理,最終目標是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快速響應市場變化。

    听起來很美,像所有描繪未來的藍圖一樣充滿吸引力。但在董事會上,尤其是幾位資歷深厚、掌管著核心業務的董事眼中,這更像是一群不知天高地厚的年輕人在紙上談兵。

    “甦總,不是我們不支持創新,”主管生產的李董事,一位在甦氏干了四十年的老臣,率先發難,他的手指關節因為用力而有些發白,“但這個‘中台’,听起來就玄乎。我們甦氏靠什麼走到今天?靠的是每一個零件的精準,每一道工序的火候,靠的是老師傅們手把手傳下來的經驗!搞這麼個虛擬的東西,能算出木頭的含水率嗎?能知道榫卯敲下去的力道嗎?”

    另一位負責財務的張董事也附和道︰“李董說得對。而且,這個方案預算巨大,要投入幾個億!這相當于我們去年整個東南亞市場的利潤了。風險太高,我認為現階段不適合冒這個險。穩定發展才是首要的。”

    會議室里的氣氛有些凝重。甦曉能感受到那些投向她的目光,有懷疑,有擔憂,甚至有幾分等著看她笑話的意味。她知道,這些董事們,大多是看著她長大的,在他們眼里,她或許 sti 是那個跟著祖父在車間里玩木屑的小姑娘,而不是一個能帶領甦氏穿越數字風暴的掌舵人。

    “各位董事,”甦曉深吸了一口氣,開口了,她的聲音不高,但很穩,帶著一種不容置疑的力量,“我理解大家的顧慮。工業互聯網中台,對于我們這樣一個百年老企來說,確實是一個全新的領域,充滿了未知。”

    她站起身,走到會議室前方的大屏幕前,示意助理播放ppt。“但是,我們不能因為未知就選擇逃避。看看窗外,”她指向窗外鱗次櫛比的高樓和遠處若隱若現的科技園區,“數字經濟不是狼來了,它已經是我們呼吸的空氣。如果我們不主動擁抱變化,下一個被浪潮淹沒的,可能就是我們甦氏。”

    她開始詳細闡述方案的核心邏輯︰“工業互聯網中台,不是要取代老師傅的經驗,而是要讓經驗更好地傳承和發揮作用。它就像一個超級大腦,能把分散在各個角落的數據收集起來,進行分析,然後把最有價值的信息,以最直觀的方式呈現給我們的管理者和一線工人。”

    “比如泗水工廠的自動化改造,”她話鋒一轉,直指當前的痛點,“為什麼遇到這麼多困難?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們對設備的運行狀態、生產流程的瓶頸缺乏實時、全面的了解。工業互聯網中台,首先要解決的就是‘看得見’的問題。只有‘看得見’,我們才能‘管得好’,才能‘改得對’。”

    “幾個億的投入,確實很大。”甦曉沒有回避財務問題,“但我們算過一筆賬。如果這個中台能讓我們的整體生產效率提升10,庫存周轉率提升15,那麼,不出三年,它帶來的收益就能覆蓋成本,並且持續為集團創造價值。這不是冒險,這是面向未來的必要投資。”

    然而,她的話並沒有完全說服所有人。老董事們習慣了用過去的經驗來判斷未來,而數字經濟的未來,恰恰是他們經驗之外的領域。會議最終在一種微妙的平衡中結束,董事會沒有明確否決方案,但也沒有給予全力支持,只是“原則上同意進行進一步論證”。

    這是一種折中的態度,也是一種壓力。走出會議室,甦曉站在落地窗前,看著夕陽將城市染成一片金黃。她知道,說服董事會只是第一步,真正的戰場,在車間里,在機器轟鳴的生產線上。

    第二章 車間里的“數字戰爭”

    “走,去泗水工廠。”

    一周後,甦曉做出了一個讓所有人都意外的決定。她沒有留在總部繼續和董事會周旋,也沒有坐在辦公室里看報告,而是帶著那個提出“工業互聯網中台”方案的核心技術團隊——包括首席架構師小林,幾個年輕的工程師和數據分析師——收拾行李,直奔印尼泗水。

    “甦總,您真的要去車間蹲守?”小陳有些擔心,“那里條件艱苦,而且……老員工們恐怕……”

    “就是因為他們‘恐怕’,我才更要去。”甦曉打斷他,語氣堅定,“光靠嘴說沒用,我們得用事實說話。技術不是紙上談兵,中台也不是空中樓閣,它的根,必須扎在車間的土地里。”

    泗水工廠的空氣里,彌漫著木頭特有的清香和機油的混合味道。巨大的車間里,老舊的機床嗡嗡作響,工人們戴著口罩,汗水浸濕了後背,正在熟練地操作著機器,或者用砂紙仔細打磨著木料。這里的一切,都充滿了濃厚的“工業1.0”氣息,與甦曉腦海中那個數字化、智能化的工廠藍圖,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他們的到來,在工廠里引起了不小的騷動。工人們用好奇、疑惑,甚至有些排斥的目光打量著這些穿著干淨襯衫、背著電腦包的“城里人”。尤其是當甦曉換上一身藍色的工裝,戴上安全帽,和工程師們一起出現在嘈雜的車間時,許多老工人都驚呆了。

    “甦總,您這是……”一位頭發花白的老木匠,張師傅,忍不住上前問道。他是工廠里資格最老的工人之一,從甦曉的祖父時代就在這里工作。

    “張師傅,我來跟大家一起干活,順便,”甦曉指了指身邊的小林,“讓他們把這些‘新玩意兒’裝上,看看能不能幫大家省點力,少出點錯。”

    接下來的三個月,成了甦曉和她的團隊與時間、與技術、與固有觀念賽跑的“攻堅戰”。

    他們沒有選擇一開始就大張旗鼓地推行整個中台方案,而是從最基礎、最迫切的問題入手——設備故障率。

    泗水工廠的設備,很多都是用了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老伙計”,故障率居高不下,每次故障停機,都意味著生產中斷和訂單延遲。按照傳統的方式,故障排查靠的是老師傅的“听、摸、看、聞”,效率低,而且容易遺漏潛在問題。

    小林他們帶來了傳感器和初步的數據采集模塊,開始給那些“老伙計”們安裝“數字神經”。這個過程並不順利。工人們不配合,覺得“往機器上亂接電線”會弄壞設備;老師傅們更是嗤之以鼻,覺得這是“瞎折騰”。

    “小張,你這傳感器裝在這兒有啥用?我听聲音就知道軸承該上油了。”張師傅看著一個年輕工程師在一台銑床旁忙活,忍不住說道。

    “張師傅,您的經驗當然厲害,”小林耐心解釋,“但傳感器能實時監測軸承的溫度和振動頻率,在它還沒發出明顯噪音之前,就提醒我們可能存在的問題,這樣就能提前維護,減少停機時間了。”

    甦曉則親自上陣,和工人們一起操作機器,在操作中發現問題,用實際案例來溝通。她會蹲在一台剛剛發生故障的設備旁,和工程師們一起分析傳感器記錄下來的數據,然後對照老師傅們的經驗判斷,看看有哪些吻合,哪些可以補充。

    “你看,張師傅,”甦曉指著筆記本電腦上的波形圖,“這里的振動頻率在故障前半小時就有了異常波動,雖然當時听聲音還不明顯,但數據已經提前預警了。如果我們能根據這個數據提前調整,是不是就能避免這次停機了?”

    漸漸地,工人們發現,這些“新玩意兒”好像並不是那麼沒用。當他們看到傳感器真的在一次潛在的電機過熱故障發生前發出了警報,避免了一次可能導致設備嚴重損壞的事故時,態度開始慢慢轉變。

    與此同時,甦曉和小林團隊面臨的另一個挑戰是——數據的整合與可視化。工廠里的設備型號各異,數據接口五花八門,就像一個個信息孤島。他們需要像拼圖一樣,把這些零散的數據收集起來,清洗、整理,然後呈現在一個統一的“實時數據看板”上。

    這是一個繁瑣而浩大的工程。工程師們每天在車間里爬上爬下,連接線纜,調試程序,常常工作到深夜。甦曉也和他們一起,困了就在車間角落的休息室眯一會兒,餓了就和工人們一起吃工廠食堂簡單的飯菜。她的工裝口袋里,總是裝著一個小本子,上面密密麻麻記錄著工人們的反饋、設備的問題點、數據的異常情況。

    老員工們看在眼里,心里的那層堅冰,也在不知不覺中融化。他們看到這個年輕的女總裁,沒有一點架子,和他們一樣在油污和木屑中摸爬滾打,為了一個數據的準確性和工程師們爭論不休,為了一次小小的技術突破而像孩子一樣興奮。

    “甦總,你看這個地方,”一天,張師傅主動找到甦曉,指著一台開榫機,“這機器最近好像有點‘脾氣’,有時候榫頭打出來稍微有點偏,我覺得可能是刀具磨損了,但換了新刀具還是有點問題。”

    甦曉立刻叫來工程師,對這台機器進行了全面的數據采集和分析。果然,數據看板顯示,在特定的轉速和進給量下,刀具的振動參數超出了正常範圍,這並不是簡單的磨損問題,而是機床本身的一個微小形變導致的。

    “找到了!”小林看著屏幕,興奮地說,“是床身導軌在長期使用後出現了微量變形,在特定工況下就會影響加工精度。我們可以通過調整加工程序的參數來補償這個變形,暫時解決問題,同時安排機床大修。”

    問題解決了,張師傅看著數據看板上清晰呈現的問題原因和解決方案,不由得點了點頭︰“嗯,這玩意兒……有點意思。以前我們靠經驗猜,現在靠數據看,確實更清楚了。”

    這樣的案例越來越多。工人們開始主動向甦曉和她的團隊反饋問題,詢問數據看板上的各種指標是什麼意思。曾經質疑聲最大的張師傅,甚至成了“數據看板”的義務講解員,踫到新來的工人,會指著屏幕說︰“你看這個紅色的燈,就表示那台機器該保養了,比我听聲音還準!”

    第三章 數據說話,舊貌新顏

    三個月的時間,在汗水和機器的轟鳴聲中悄然流逝。

    當甦曉帶著她的團隊,再次出現在甦氏集團董事會會議室時,他們不再是當初那幾個帶著青澀方案的“理想主義者”,而是帶著一身車間的煙火氣和沉甸甸的成果。

    會議室的大屏幕上,不再是虛無縹緲的概念圖,而是一塊實時更新的“泗水工廠數據看板”投影。

    “各位董事,”甦曉站在屏幕前,臉上帶著一絲疲憊,但眼神卻格外明亮,“這是我們在泗水工廠蹲守三個月的成果。”

    她沒有過多的寒暄,直接切入主題,指著屏幕上的一組數據︰“這是改造前後,工廠設備故障率的對比。”

    畫面切換,一條清晰的曲線展現在眾人面前。改造前,設備的平均故障率在8左右,而經過三個月的數字化改造和系統優化,故障率直線下降到了4.6——降幅達到了驚人的42!

    “42!”李董事忍不住低呼了一聲,眼楮緊緊盯著屏幕,臉上露出難以置信的表情。這個數字,意味著什麼他再清楚不過了。故障率每下降一個百分點,都意味著生產效率的提升、維修成本的降低和訂單交付的更有保障。

    “不僅是故障率,”甦曉繼續說道,畫面切換到另一組數據,“我們再來看訂單排期的情況。”

    屏幕上出現了一個甘特圖,清晰地展示了工廠里每一台設備、每一個生產環節的任務安排和進度。不同顏色的條形代表著不同的訂單,它們的開始時間、預計完成時間、當前進度一目了然。

    “這就是‘工業互聯網中台’帶來的最直接的改變之一——訂單排期透明化。”甦曉解釋道,“以前,我們的生產計劃靠人工排,靠經驗估,經常出現設備閑置和訂單積壓同時存在的情況,而且一旦出現設備故障或原料短缺,整個計劃就會被打亂,我們很難準確知道每一張訂單的具體進度。”

    “但是現在,”她指著動態更新的甘特圖,“每一台機器在做什麼,下一個任務是什麼,每一張訂單卡在哪個環節,還需要多長時間完成,數據看板上一清二楚。我們可以根據實時數據,動態調整生產計劃,優化資源配置。這在甦氏百年的歷史上,是第一次!”

    她頓了頓,目光掃過在座的每一位董事︰“我知道,大家之前擔心投入和風險。現在,三個月的時間,我們用最小的投入,在一個工廠驗證了這個方向的可行性。設備故障率下降42,意味著什麼?意味著我們每年可以減少數百萬美元的維修成本,減少數千小時的停機時間,相當于增加了產能。訂單排期透明化,意味著我們可以更精準地承諾交付時間,提高客戶滿意度,甚至可以根據實時產能,更靈活地承接新訂單。”

    小林接著匯報了技術細節和後續的擴展計劃︰“我們在泗水工廠搭建的只是中台的雛形,主要實現了設備監控和生產排程的可視化。接下來,我們可以將這個模式復制到其他工廠,並逐步擴展功能,包括質量追溯、供應鏈協同、能耗管理等等。數據的價值,會隨著中台的完善而呈指數級增長。”

    會議室里一片寂靜,只有甦曉和小林的聲音在回蕩。董事們臉上的表情各異,有震驚,有思索,有釋然,還有一絲被說服的認同。

    李董事沉默了很久,終于開口了,他的語氣比上次會議緩和了許多︰“甦總,小林工程師,你們這次……確實做出了成績。這個故障率的下降,和訂單排期的透明化,都是實實在在看得到的好處。”

    他看向其他董事,繼續說道︰“我之前確實有些保守了。看來,這數字經濟的浪潮,我們甦氏不僅要面對,還得主動擁抱。這個‘工業互聯網中台’,我看可以繼續搞下去,但是要一步一步來,穩扎穩打。”

    張董事也點頭表示同意︰“李董說得對。看到這樣的成果,我對投入產出比也有了更清晰的認識。既然在泗水工廠可行,那我們可以制定一個全面的推廣計劃,分階段實施。”

    其他董事也紛紛表達了支持的態度。之前彌漫在會議室里的懷疑和擔憂,被實實在在的數據和成果驅散了。

    甦曉看著眼前的一切,心中長長地舒了一口氣。這三個月的辛苦,在這一刻顯得無比值得。她知道,這只是甦氏數字化轉型的第一步,未來的路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大民富商甦半城》,方便以後閱讀大民富商甦半城第151集︰數字浪潮的挑戰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大民富商甦半城第151集︰數字浪潮的挑戰並對大民富商甦半城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