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90年代,從混混到商界狂龍

第152章 春雷品牌崛起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長安省的鐘吟聲 本章︰第152章 春雷品牌崛起

    廠區門口,新掛上的展板正被一群來訪代表圍觀——左邊是“廣東省民生保障房優秀案例”,右邊是“優質出口供應鏈企業”獎牌照片,兩面一體,像極了春雷如今的模樣。

    李向東望著展板,沒說話。倒是羅燕笑出了聲︰“以前我們上會得舉圖、帶數據、求解釋,現在人家自己寫進政策文件里。”

    佛山項目已交房三百余套,東莞工地正處封頂階段,而中山的試點項目也剛獲批地塊。地產這條腿,不再只是“填財務坑”的臨時工具,而是堂堂正正的收入來源。

    與此同時,春雷電子配件的出貨清單上,新增了來自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的訂單。一家深圳組裝廠的老板在展會上說︰“春雷的料子,現在成了業內默認的穩貨。”

    一場小型發布會上,李向東面對記者提問︰“春雷現在以地產為主,還是制造為主?”他輕輕搖頭,聲音平穩︰“不選了。我們不需要靠一個腿跳,春雷,就是雙引擎。”

    這一刻,沒人再提“副業拖主業”“多元化風險”。人們開始意識到︰春雷不是搖擺于兩端的折中者,而是打通了兩端的融合者。

    這家曾被視為“踩了兩個坑”的企業,如今用一張地產證書、一份出口通單,穩穩站在了“制造+地產”的雙標桿上。牌子,自己做響了。

    “春雷用了一年時間,在東莞石排安置了127個本地青年工人。”——這是《南方都市報》對春雷置業近期一篇專題報道的開頭。

    文章用三個版面講述了春雷如何通過“保障房+小微配套”帶動就業、提升社區生活質量,並稱其為“民營企業在城市共建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在一所技校的多功能教室里,一批學生正圍著圖紙听講。教室門口,一塊新掛上的銅牌上寫著︰“春雷集團•東莞技師學院定向班”。

    “訂單式培訓”,是春雷與東莞人社局合作的試點項目。學生畢業即入廠,技能對口、待遇穩定,省教育廳在年度工作簡報中點名表揚︰“實現了教育鏈與產業鏈的高效對接。”

    王哥近來出差多了,回來就樂呵呵地講︰“以前出門我得先自我介紹,現在人家一听口音再看資料,直接問——‘你是春雷的吧?’”

    這一問,帶著認同,也帶著歸屬。

    春雷,不再只是一個公司名字,而是一種城市居民的熟悉感,是地方政府政策筆記上的案例,是年輕人就業願望清單里的目標。

    它從一個商標,長成了一個社會標簽——不只是賺錢的企業,更是“帶人一起站起來的”那種企業。

    “春雷”兩個字,終于不再只是項目公示牌上的施工方署名。

    秋日午後,李向東坐在攝影棚前,對著鏡頭講述自己90年代南下深圳、推車賣耳機線、租廠搭棚創業的往事。這是紀錄片《制造之路》特別篇“春雷制造”的拍攝現場,片方是中央財經頻道聯合省宣傳部打造的“民營實錄”系列。

    鏡頭背後,是一場品牌戰略的系統升級。

    羅燕接下了品牌部籌建任務,第一件事就是在總部旁騰出一個老倉庫,改建為“春雷展廳”——一層講述制造史,二層展示地產模型與社會成果,三層作為面向政府與外部合作的接待空間。她笑著說︰“過去人來我們公司,都說不像家企業像個工地。以後要像樣點了。”

    與此同時,“春雷ogo煥新計劃”正式啟動。新標識保留原有雷電符號,加入穩固地基與上升曲線的元素,寓意“穩中破局,雷動致遠”。配套推出的sogan——“讓城市穩得住”,簡短有力地傳達了春雷在城市更新、保障住房、產業配套中的核心定位。

    “我們不只是要活下來,”李向東在紀錄片中說道,“而是要活得響亮、被看見、被相信。”

    這不只是視覺的升級,也不僅是口號的變更,而是春雷從“埋頭苦干”到“主動出聲”的戰略轉型。

    一份題為《民營企業穩健成長路徑研究》的調研報告悄然登上了省發改委內參,報告第一章,用整整一頁的篇幅分析了“春雷現象”——

    “作為典型的混合型成長企業,春雷以制造為內核、地產為支點,走出了‘不激進擴張、不依賴融資、不脫實向虛’的城市共建路徑,其路徑可復制、機制可評估、成效可觀測。”

    這份由嶺南高校產業政策研究院編撰的智庫報告,在政務圈悄然傳播,也被多家財經媒體引用。某知名財經公眾號更直言︰“當大多數企業還在焦慮‘是不是又要一刀切’,春雷用一場地產+制造的組合拳,跑出了自己接地氣、不冒進的路線圖。”

    董事會上,老秦拿著剪報,忍不住感嘆︰“當年咱們誰能想到,這種野路子,有天能進高校報告?”

    李向東卻顯得格外平靜,他輕輕合上資料,說︰“這不是路子野,是我們腳下有土。”

    他頓了頓,又道︰“我們不是模仿誰,我們是在證明——不必出身豪門,也能被定義為一種標準。”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這一刻,春雷不只是一個成功的民營企業,更成為眾多“後起之秀”的標桿象征。不是因為它做得有多驚天動地,而是因為它證明了一條路——扎實、可走、能贏。

    “你注意到沒有?”辦公室里,羅燕放下手中招標公示文件,語氣輕聲卻不無感慨,“以前是我們去抄別人的流程,現在人家開始照著我們寫範本。”

    文件上赫然一行備注︰“鼓勵參照‘春雷式輕資代建+主業協同’模式進行合作投標”。這是東莞南城街道新一輪保障項目的正式招標材料,明晃晃地將“春雷”寫進了公共文件。

    這不是孤例。不久前,某民營建企在發布會上展示其“地產主導、制造支撐”的新一輪戰略布局,連配圖里ppt的結構邏輯,幾乎與春雷年初發布的那份內參文件一模一樣。王哥開玩笑︰“連我們ppt頁碼格式都學走了。”

    李向東沒有多言,只是微微一笑︰“能被人學,說明你走在前頭。”

    春雷沒有專利保護“商業模式”,也從沒吝嗇傳播經驗。它只是實打實用自己的一步步試錯,出一條“從制造到城市服務”的路徑。而如今,那條曾被嘲笑“不倫不類”的小路,已然成了別人競相效仿的大道。

    春雷,不只是做成了自己的事,更成為無數中小企業在時代十字路口的一種“參考解法”。

    深夜,春雷展廳還亮著燈。李向東獨自蹲在角落,用手指輕輕拭去一台舊bp機模型上的灰塵,那是他早年倒賣深圳貨時的第一批機器之一,如今被陳列在“創業起點”展櫃中,靜靜訴說著過往。

    羅燕走進來,低聲笑了笑︰“它陪我們活過來,現在,也該站上台面了。”

    李向東沒有回頭,只是望向窗外遠處的霓虹燈,一盞盞在夜里拼出屬于城市的輪廓。他輕聲道︰“我們不是靠說服別人贏的,也不是靠誰帶路活下來的……是靠日子一頁一頁,走出來、扛出來的。”

    沉默中,那台老舊的bp機靜靜映在玻璃中,仿佛見證著春雷從泥濘中翻身、一步步走上舞台的過程。

    此刻的春雷,不只是一個品牌名號,而是眾多民營企業眼中“還能怎麼做”的答案,是一條——別人願意相信、願意追隨的方向感。

    喜歡重生90年代,從混混到商界狂龍請大家收藏︰()重生90年代,從混混到商界狂龍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重生90年代,從混混到商界狂龍》,方便以後閱讀重生90年代,從混混到商界狂龍第152章 春雷品牌崛起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重生90年代,從混混到商界狂龍第152章 春雷品牌崛起並對重生90年代,從混混到商界狂龍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