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平心中差不多已經有了答案,見徐光啟還在賣關子。
也不當面拆穿,只是面帶著笑意,與幾人往下一個廠房走去。
進另一間廠房之前,劉平便發覺了這里與其他地方的不同。
因為在這間廠房的後邊,有一個緩坡似的地界,那里多出了一條落差極大的人工渠。
正有水流源源不斷的流下,也不知道源頭通向何處。
進入廠房,劉平發現這里同樣是人滿為患。
而與上一間廠房不同的是,空地上則大大小小的擺滿了鏇床、銑床、鑽床等各種工具。
最中間的地方,一道人工渠緩緩的穿過了整間廠房,流向外面的方向。
“ ”的,十個小鍛錘正在不斷的往下方通紅的槍管砸去。
工匠們有序的操控著一切,用這些工具生產出一件件火槍的基本配件。
一個看著三十多歲的中年人則東跑一趟,西跑一趟,忙碌的指揮著工匠們。
直到發現有人來到了面前,中年漢子才擦了把臉上的黑灰道︰“徐師、湯先生,這幾位又是?”
或許是因為劉平穿著便服,身邊又無黑衣衛環繞,這中年漢子一時竟十分好奇劉平等人的身份。
“哈哈,宋兄弟,為你介紹一下,這位就是大漢的皇帝陛下”
湯若望熱情的來到了中年漢子身旁,指著劉平開始了介紹。
听到眼前此人就是皇帝,中年漢子大驚之下就要施禮。
誰知劉平已經先一步上前,扶住了中年漢子道︰“宋先生,在這里做事可曾遇到什麼困難?”
“啊?”
宋應星如同見了鬼一樣看著劉平,心下也好奇這位與他八竿子打不著的大漢天子為何知道他的身份。
見宋應星這般的反應,劉平也印證了心中的猜想。
劉平當即是看向了徐光啟,詢問他可知道宋應星的來歷。
徐光啟卻毫不知情,直道宋應星從未說過他的來歷。
劉平不語,依舊是面帶著微笑的看向了宋應星。
宋應星長嘆一聲,隨後便道出了自己的經歷。
宋應星祖籍江西奉新,其祖上曾經出過南京的工部尚書,家世在當時是十分顯赫。
可傳到了宋應星這一代,家道已然中落。
好在萬歷四十三年,少時便聰慧的宋應星考中了舉人。
然而命運好像和宋家開了個玩笑,讓人看到希望之時再狠狠的失望。
其後的時間里,宋應星于萬歷四十四年到崇禎四年,一共入京參加了五次會試。
可最終的結果卻不怎麼好,全都是一樣的名落孫山。
在崇禎四年之時,再次落榜的宋應星有些灰心喪氣的想離開京師。
誰知這時神武軍已經將整個北方大地打成了一團亂麻。
這種兵荒馬亂的情況下,宋應星一個讀書人怎敢獨自返回江西老家,于是便在京師中逗留了下來。
這一等,便等到了崇禎五年,也就是神武軍攻破京師的日子。
宋應星身上所帶的盤纏早就花的差不多了,一時也低不下頭去做一些尋常苦力。
直到兩個月前,連飯都吃不上的宋應星終于離開了客棧,想要尋份差事籌齊回家的路費。
恰巧得了劉平五十萬兩銀子,用來籌建皇家制造總局的徐光啟在京師之中招募工匠。
宋應星就這樣陰差陽錯的投入了總局之中,並憑借著自身的能力,已經成了一廠房的總管事。
這番離奇又曲折之事說出,宋應星終于長舒了一口氣。
劉平心中暗道一聲僥幸,倘若真的放走了宋應星,那可要追悔莫及了。
真可謂是冥冥之中自有定數,一代大才便這樣投入了自己的麾下。
“宋先生既然在總局干的不錯,不如便留下來吧,先生在江西老家的家眷,朕可派人一並接來京師!”
看著劉平火熱的目光,宋應星只覺得背後有一些發涼。
不過轉念之間,宋應星便想到了如今的處境。
如今在這總局之中,光是每月的月錢便拿到了一百多兩銀子一月。
這不比在老家當個土財主好的多,況且宋應星也十分喜歡在這里的工作,特別是有湯若望這個精通歐羅巴各國格物知識的人在。
宋應星在這兩個月來,一有時間便向湯若望請教西歐各國的工藝。
如今這間廠房里那麼多的工具,都是宋應星舉一反三的命人做出來的,可見其是真正有大才之人。
“宋先生乃是有大才之人,倘若先生真心為大漢效力,朕願意以工部尚書之職任用先生!”
見宋應星沒有反對的意思,劉平又拋出了一個讓他難以拒絕的條件。
工部尚書啊!正二品的大員啊!
自己祖上做過最大的官啊!
好幾種聲音在宋應星心中回蕩,一心想要光耀門楣的他怎能放過這個機遇。
“陛下厚恩,宋某沒齒難忘,願為大漢效力!”
見他終于同意了,劉平大笑著扶起了拱手低身的宋應星。
此時此刻,只有劉平自己才知道心中有多高興。
至于封工部尚書之事,劉平想不到整個華夏大地上,還有比宋應星更適合之人。
一旁的幾人紛紛出言祝賀宋應星,這倒把宋應星搞的有些不好意思了。
徐光啟年方七十了,對于官場之事早就不感興趣。
而孫元化呢,雖然做到了登萊巡撫,但卻差點被崇禎大帝砍了腦袋,對官場上爾虞我詐早就不厭其煩,心灰意冷。
湯若望則更加不感興趣了,他本就是為了傳教而來的東方,對于做官之事根本毫不放在心上。
因此,听聞劉平要封宋應星為工部尚書後,三人只有熱情的祝賀之意,並無什麼羨慕嫉妒的意思。
隨後,宋應星便一台一台的為劉平等人介紹起了這些機床的作用。
直到了那些小鍛錘之前,宋應星才著重的介紹道︰“那日從湯先生听聞這水力鍛錘後,我便連晚上睡覺也想著這件事,好在總局離宣武門的護城河不算遠,我便命人挖了一條人工渠,引護城河水流過廠房,帶動水力鍛錘後再流回護城河中……”
劉平點了點頭,對于宋應星能搞出這一切來並不好奇。
劉平反而有些好奇這個時代水力鍛錘的效率,便問道︰“有了這水力鍛錘,一日可得多少優良槍管?”
火槍制造中最難的便是槍管的打制,因此劉平直接切入了關鍵問題。
“一個人半日的時間,便可得一根槍管!”
……
